一种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05241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6 16: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包括第一供热系统和第二供热系统;所述第一供热系统包括:凝汽器,用于加热所述凝汽器内循环的冷凝水;第一热泵,通过第一循环水管路与所述凝汽器连通,所述第一热泵用于加热热网回水得到一级热网回水;第二供热系统包括:喷淋塔,通过烟气入口接入烟气,以加热所述喷淋塔内循环的喷淋水;第二热泵,通过第二循环水管路与所述喷淋塔连通,以实现喷淋水在第二热泵和所述喷淋塔之间循环,所述第二热泵用于加热一级热网回水得到二级热网回水。本发明专利技术充分利用烟气余热和循环水余热,并耦合为加热热网回水的供热系统,通过二级加热热网回水,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回收余热,提高全厂经济性。厂经济性。厂经济性。

A waste heat recovery heating system for waste incin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垃圾焚烧
,尤其涉及一种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双碳”背景下,生活垃圾焚烧厂热电联产具有很高的能源利用率,是节能减排重要途径之一。尽管如此,在热电生产过程中仍存在大量低品位余热未被有效利用的情况,尤其是排放烟气余热和凝汽器循环冷却水余热。生活垃圾烟气净化系统处理后的烟气温度高达150~180℃。烟气中水蒸气体积分数可达20

40vol.%,蕴含着大量显热及汽化潜热。
[0003]现有技术中,被净化系统处理后的高温烟气多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使得烟气中的大量潜热未被有效利用。而且凝汽器循环冷却水余热一般直接通过循环水冷却塔或空冷岛散失在环境中,也未得到有效利用,循环水余热虽然属于低品位热能,但蓄热量大,水质较好,直接排入循环水冷却塔不加以利用,造成能量的浪费
[0004]因此,如何对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加以回收,避免能量浪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以对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加以回收,避免能量浪费。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包括第一供热系统和第二供热系统;
[0008]所述第一供热系统包括:
[0009]凝汽器,通过蒸汽入口接入蒸汽,以加热所述凝汽器内循环的冷凝水;r/>[0010]第一热泵,通过第一循环水管路与所述凝汽器连通,以实现冷凝水在所述第一热泵和所述凝汽器之间循环,所述第一热泵用于加热热网回水得到一级热网回水;
[0011]所述第二供热系统包括:
[0012]喷淋塔,通过烟气入口接入烟气,以加热所述喷淋塔内循环的喷淋水;
[0013]第二热泵,通过第二循环水管路与所述喷淋塔连通,以实现喷淋水在所述第二热泵和所述喷淋塔之间循环,所述第二热泵用于加热一级热网回水得到二级热网回水。
[0014]可选地,在上述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中,所述第一循环水管路包括:
[0015]第一循环入水管路,第一端与所述凝汽器的循环水出口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热泵的低温热源进口连通;
[0016]第一循环泵,串联于所述第一循环入水管路上,且由所述第一循环入水管路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泵水;
[0017]第一循环回水管路,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热泵的低温热源出口连通,第二端与所述凝汽器的循环水入口连通。
[0018]可选地,在上述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汽器与循环水
冷却塔连通。
[0019]可选地,在上述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汽器的蒸汽入口与汽轮机的蒸汽出口连通。
[0020]可选地,在上述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中,所述第二循环水管路包括:
[0021]第二循环入水管路,第一端与所述喷淋塔的疏水出口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热泵的低温热源进口连通;
[0022]第二循环泵,串联于所述第二循环入水管路上,且由所述第二循环入水管路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泵水;
[0023]第二循环回水管路,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热泵的低温热源出口连通,第二端与所述喷淋塔的喷淋水入口连通。
[0024]可选地,在上述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中,所述第二循环入水管路上还串联有净水装置,所述净水装置位于所述喷淋塔和所述第二循环泵之间。
[0025]可选地,在上述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中,还包括第三供热系统,所述第三供热系统包括:
[0026]烟水换热器,所述烟水换热器的烟气入口用于与垃圾焚烧系统的烟气出口连通,所述烟水换热器的烟气出口与所述喷淋塔的烟气入口连通;
[0027]热水加热器,通过第三循环水管路与所述烟水换热器连通,以实现烟气换热水在所述热水加热器和所述烟水换热器之间循环,所述热水加热器用于加热二级热网回水。
[0028]可选地,在上述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中,所述第三循环水管路包括:
[0029]第三循环入水管路,第一端与所述烟水换热器的水侧出口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热水加热器的热源入口连通;
[0030]第三循环泵,串联于所述第三循环入水管路上,且由所述第三循环入水管路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泵水;
[0031]第三循环回水管路,第一端与所述热水加热器的热源出口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烟水换热器的水侧入口连通。
[0032]可选地,在上述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中,还包括热管换热器,所述热管换热器包括烟气加热段和烟气冷却段,所述烟水换热器的烟气出口通过烟气加热段与所述喷淋塔的烟气入口连通;
[0033]所述喷淋塔201的烟气出口通过所述烟气冷却段与烟囱连通。
[0034]可选地,在上述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中,所述烟水换热器为间接接触式换热器,且管程为水侧,壳程为烟气侧,所述烟水换热器的材质为ND钢。
[003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包括两个供热系统,第一供热系统用于回收凝汽器中被蒸汽加热的冷凝水的热量,在第一热泵的作用下,对热网回水进行第一次加热,得到一级热网回水。通常进入凝汽器内的冷凝水温度为15~25℃,经凝汽器加热后冷凝水温度升高至25~35℃,被加热的冷凝水送入第一热泵作为低温热源与热网回水进行换热,换热后冷凝水温度降至15~25℃,热网回水温度由30~40℃升高至温度为40~50℃的一级热网回水。
[0036]第二供热系统用于回收喷淋塔被烟气加热的喷淋水的热量,在第二热泵的作用下,对热网回水进行第二次加热,得到二级热网回水。通常,喷入喷淋塔内的喷淋水的温度
为20~30℃,经烟气加热后,喷淋水温度升高至30~40℃,被加热的喷淋水送入第二热泵作为低温热源与一级热网回水进行换热,喷淋水温度降至20~30℃;一级热网回水温度40~50℃升高至温度为50~60℃的二级热网回水。
[0037]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烟气余热和循环水余热,并耦合为加热热网回水的供热系统,通过二级加热热网回水,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回收余热,提高全厂经济性。
附图说明
[00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一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第二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公开的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供热系统(100)和第二供热系统(200);所述第一供热系统(100)包括:凝汽器(103),通过蒸汽入口接入蒸汽,以加热所述凝汽器(103)内循环的冷凝水;第一热泵(107),通过第一循环水管路与所述凝汽器(103)连通,以实现冷凝水在所述第一热泵(107)和所述凝汽器(103)之间循环,所述第一热泵(107)用于加热热网回水得到一级热网回水;所述第二供热系统(200)包括:喷淋塔(201),通过烟气入口接入烟气,以加热所述喷淋塔(201)内循环的喷淋水;第二热泵(204),通过第二循环水管路与所述喷淋塔(201)连通,以实现喷淋水在所述第二热泵(204)和所述喷淋塔(201)之间循环,所述第二热泵(204)用于加热一级热网回水得到二级热网回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水管路包括:第一循环入水管路,第一端与所述凝汽器(103)的循环水出口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热泵(107)的低温热源进口连通;第一循环泵(104),串联于所述第一循环入水管路上,且由所述第一循环入水管路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泵水;第一循环回水管路,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热泵(107)的低温热源出口连通,第二端与所述凝汽器(103)的循环水入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汽器(103)与循环水冷却塔(106)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凝汽器(103)的蒸汽入口与汽轮机(101)的蒸汽出口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垃圾焚烧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水管路包括:第二循环入水管路,第一端与所述喷淋塔(201)的疏水出口连通,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热泵(204)的低温热源进口连通;第二循环泵(203),串联于所述第二循环入水管路上,且由所述第二循环入水管路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上泵水;第二循环回水管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吉生乔旭李建平黄立成严浩文郝章峰钱达蔚张坡杨灿吴义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