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9924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7-02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左右两内侧分别设置有内侧板,所述车体的左右两外侧分别设置有外侧板,每个所述外侧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移动机构,两个所述外侧板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辅助轮组,所述车体的前端设置有抓取机构,所述车体的后端设置有抛射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每个轮胎处分别设置驱动电机,实现以四驱的方式进行移动,通过设置辅助轮组,能够使机器人在遇到崎岖不平的复杂地形时,由辅助轮提供更多的动力跨越路面,且由于设有辅助轮,保证了车体底板不会被路面卡主,增加了移动机器人的行动能力,从而能够提高越障的能力,使其能够翻越更多的地形。能够翻越更多的地形。能够翻越更多的地形。

A new mobile six wheeled projectile rob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


[0001]本技术属于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在互联网时代,机器人的研究与发展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现今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注重机器人的专利技术与创造。
[0003]实践中发现,现有的抛射机器人中,大多其结构较为简单,大多是以四个轮胎两驱的运动方式来进行简单的移动,该种方式虽能够满足在平坦地面上的移动,但其在较为复杂的地形中,遇到崎岖不平的路面时,其越障的能力却大大降低,可能导致由于翻倒或由于底盘被卡主而无法继续进行作业,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0004]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通过在每个轮胎处分别设置驱动电机,实现以四驱的方式进行移动,通过设置辅助轮组,能够使机器人在遇到崎岖不平的复杂地形时,由辅助轮提供更多的动力跨越路面,且由于设有辅助轮,保证了车体底板不会被路面卡主,增加了移动机器人的行动能力,从而能够提高越障的能力,使其能够翻越更多的地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
[0006]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左右两内侧分别设置有内侧板,所述车体的左右两外侧分别设置有外侧板,每个所述外侧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移动机构,两个所述外侧板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辅助轮组,所述车体的前端设置有抓取机构,所述车体的后端设置有抛射机构。
[0008]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轮胎、驱动电机、电机支架板,所述电机支架板与所述外侧板连接,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支架板的下端,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轮胎的轮毂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辅助轮组包括辅助轮、第二电机支撑板,所述第二电机支撑板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左右两侧,每个所述第二电机支撑板的下端均设置有辅助轮直流减速电机,所述辅助轮直流电机通过辅助轮法兰联轴器与所述辅助轮的轮毂连接;且所述辅助轮的外直径小于所述轮胎的外直径。
[0010]优选的,所述抓取机构包括铲板、铲臂和用于使铲臂转动的涡轮蜗杆组件,所述铲板位于所述车体的前方,所述铲板的后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铲臂,所述铲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涡轮蜗杆组件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涡轮蜗杆组件包括涡轮蜗杆、电机,所述涡轮蜗杆、电机位于两个所述内侧板之间,所述电机与所述涡轮蜗杆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涡轮蜗杆的输出端设置有涡
轮蜗杆输出轴,所述涡轮蜗杆输出轴的两端分别贯穿两个所述内侧板,且所述涡轮蜗杆输出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铲臂连接。所述电机为3508电机。
[0012]优选的,所述涡轮蜗杆输出轴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轴承与两个所述外侧板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抛射机构包括支撑杆、抛物杆、固定栏、抛物支撑座、弹簧、绳子和用于使绳子下移的预紧件,所述支撑杆竖直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端,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抛物支撑座,所述抛物杆的一端通过合页与所述抛物支撑座连接,所述抛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栏连接,所述固定栏通过弹簧与所述抛物支撑座连接,所述固定栏上还设置有绳子,所述绳子的另一端与所述预紧件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避震器,所述避震器的一端与所述外侧板连接,所述避震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支架板远离所述外侧板的一端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预紧件包括U型座,所述U型座位于两个所述内侧板之间,且所述U型座位于所述绳子的下方位置,所述U型座内设置有矩形架,所述U型座的左右两内侧分别设置有滑轨,所述矩形架的左右两边分别与所述滑轨适配连接,所述矩形架的左边内侧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处适配连接有半齿轮,所述半齿轮处适配连接有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矩形架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绳子连接的连接环。
[0016]优选的,所述U型座的前后两侧面中部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缓冲层,所述矩形架的内侧底部设置有第二缓冲层。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通过在每个轮胎处分别设置驱动电机,实现以四驱的方式进行移动,通过设置辅助轮组,能够使机器人在遇到崎岖不平的复杂地形时,由辅助轮提供更多的动力跨越路面,且由于设有辅助轮,保证了车体底板不会被路面卡主,增加了移动机器人的行动能力,从而能够提高越障的能力,使其能够翻越更多的地形。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抓取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抛射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预紧件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图4的A

A处剖视示意图。
[0025]图中:1、车体;2、内侧板;3、外侧板;41、轮胎;42、驱动电机;43、电机支架板;44、避震器;5、辅助轮组;61、铲板;62、铲臂;63、涡轮蜗杆;64、涡轮蜗杆输出轴;65、电机;7、抛射机构;71、支撑杆;72、抛物杆;73、固定栏;74、抛物支撑座;75、弹簧;76、绳子;81、U型座;82、矩形架;83、滑轨;84、半齿轮;85、齿条;86、连接环;87、限位板;88、第一缓冲层;89、第二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阅图1

5所示,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的左右两内侧分别设置有内侧板2,所述车体1的左右两外侧分别设置有外侧板3,每个所述外侧板3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移动机构,两个所述外侧板3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辅助轮组,所述车体1的前端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包括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左右两内侧分别设置有内侧板(2),所述车体(1)的左右两外侧分别设置有外侧板(3),每个所述外侧板(3)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移动机构,两个所述外侧板(3)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辅助轮组,所述车体(1)的前端设置有抓取机构,所述车体(1)的后端设置有抛射机构(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轮胎(41)、驱动电机(42)、电机支架板(43),所述电机支架板(43)与所述外侧板(3)连接,所述驱动电机(42)设置在所述电机支架板(43)的下端,所述驱动电机(42)的转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轮胎(41)的轮毂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轮组包括辅助轮(51)、第二电机支撑板(52),所述第二电机支撑板(52)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左右两侧,每个所述第二电机支撑板(52)的下端均设置有辅助轮直流减速电机,所述辅助轮直流电机通过辅助轮法兰联轴器与所述辅助轮(51)的轮毂连接;且所述辅助轮(51)的外直径小于所述轮胎(41)的外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可移动六轮抛射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机构包括铲板(61)、铲臂(62)和用于使铲臂(62)转动的涡轮蜗杆组件,所述铲板(61)位于所述车体(1)的前方,所述铲板(61)的后端左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方明吴昱璇卢佳瑶王鑫梦李源程王源白剑宏张哲恺胡云翻杨帅奎张烁陈树王涛赫煜袁宝军邓添予李浩冉史永康王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畅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