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机,由沟槽集聚罗拉、上集聚罗拉及其支承联接和传动部分等组成,沟槽罗集聚拉设置在牵伸钳口下游,其特征在于沟槽集聚罗拉中心位于牵伸钳口线的延伸线上,沟槽集聚罗拉外周向设有至少一个集聚沟槽,上集聚罗拉外周与沟槽槽形匹配,上集聚罗拉加压在沟槽中组成阻捻钳口,沟槽集聚罗拉槽底线速度与牵伸前下罗拉线速度之比,即集聚工艺需要的集聚张力牵伸E=0.95~1.15,或者1.03~1.08。或者1.03~1.08。或者1.03~1.0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纱机械中环锭纺纱机上附加的集聚纺纱装置,特别是附加沟槽集聚罗拉及其集聚区的集聚纺纱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集聚纺纱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环锭纺纱技术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项技术进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国内运行数量已超过3000万锭并将继续扩张。国内的集聚纺纱装置应用中,在数量方面有三大特点:
[0003]一是存量纺纱机的改造数量大大超越增量新机配套;
[0004]二是国产化装置数量大大超过进口装置;
[0005]三是在五种集聚纺纱技术结构中机械式形态集聚形式的应用量大大少于其它集聚结构形式。
[0006]机械集聚形式是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集聚技术应用,其应用以瑞士罗特卡夫特(Rotorcraft)公司的罗卡斯(RoCoS)为典型代表,其是在1961年俄罗斯RU 160973号专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尽管机械集聚具有无需负压、节能降本等优势,由于国内基本上没有同类产品,缺少竞争和投资成本偏高使该技术的应用发展缓慢,市场占有率较低。
[0007]现有机械集聚技术是在前罗拉钳口下游前下罗拉表面捉襟见肘的空间增设一个集聚区,过于紧凑的结构导致集聚器的集聚导程短、集聚过程时间短和集聚导角大等弊端,因而难以充分集聚,对集聚效果有一定影响,特别对于高支纱,严重时对条干均匀度和IPI疵点产生恶化。其集聚器对纱支适应范围较窄,更换成纱线密度差异大的品种需要备用集聚器而增加成本,前胶辊与上集聚罗拉的小直径规格配置也增加了运行成本。另外上集聚罗拉过于前下冲阻捻钳口下移,纱条与上集聚罗拉反包围弧大,对输出纱条产生摩擦,具有阻捻效应,也给接头操作带来不便,并且对于采用双集聚槽的集聚器纺制集聚赛络纱线非常不利。
[0008]另一方面在前钳口下游的前罗拉表面设置集聚区,采用固定式集聚器的机械集聚结构,从前钳口输出的发散须条,进入到固定式集聚器时,须条头端与集聚器发生撞击,部分须条头端将是以弯钩或打褶的方式进入集聚器的。所以与几种负压集聚形式的集聚元件与须条同步的集聚方式比,固定集聚器的机械集聚方式对成纱品质是不利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沟槽集聚罗拉的集聚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机,沟槽集聚罗拉与阻捻钳口的传动方案,采用纺纱机车面整列或牵伸集聚胶圈传动或前下罗拉摩擦传动,使沟槽集聚罗拉槽底与牵伸钳口同步线速度运动,沟槽集聚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具有同步形态集合集聚效应好、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和维护便利等优势。
[001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沟槽槽底带有小吸孔集聚罗拉的集聚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机,实现机械形态集聚与负压气流集聚双重集聚的集聚纺纱装置。
[0011]本专利技术的实现方式为: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包括沟槽集聚罗拉、上集聚罗拉及其支承联接和传动部分,沟槽集聚罗拉设置在牵伸钳口下游,其特征在于沟槽集聚罗拉中心位于牵伸钳口线的延伸线上,沟槽集聚罗拉外周向设有至少一个集聚沟槽,上集聚罗拉外周与沟槽槽形匹配,上集聚罗拉加压在沟槽中组成阻捻钳口,沟槽集聚罗拉槽底线速度与牵伸前下罗拉线速度之比,即集聚工艺需要的集聚张力牵伸E=0.95~1.15,或者1.03~1.08。
[0012]沟槽集聚罗拉与牵伸前上下罗拉表面距离为0.5~5毫米,或者1~3毫米。
[0013]沟槽集聚罗拉外周向设置的沟槽为:纺制集聚单纱为1个沟槽、集聚赛络纱为2个沟槽,纺制其它特种纱线如复合纱、多纤维混纺、多色纤维色纺或缆形纺纱等为3~10个沟槽,集聚沟槽截面为V字形态,集聚沟槽的轴向位置位于纺纱锭位中心线对称设置。
[0014]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的沟槽集聚罗拉为纺纱机车面整列设置,由纺纱机车头或车尾设置的沟槽集聚罗拉头传动机构,对整列沟槽集聚罗拉传动,使沟槽集聚罗拉槽底线速度与牵伸前下罗拉线速度之比,符合集聚工艺需要的集聚张力牵伸。集聚支架将上集聚罗拉轴芯支承联接到前上罗拉轴芯或摇架体上,并实施上集聚罗拉对沟槽集聚罗拉的加压,沟槽集聚罗拉摩擦传动上集聚罗拉。上集聚罗拉加压在沟槽集聚罗拉的沟槽中,阻捻钳口实现对须条的握持和阻捻控制,从牵伸钳口输入的纤维须条,经过沟槽槽底集合和压缩的纤维须条从阻捻钳口输出,进入纺纱段、导纱钩和气圈段加捻成集聚纱线。
[0015]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的沟槽集聚罗拉由牵伸集聚胶圈传动,牵伸集聚胶圈、前上罗拉、摩擦罗拉、沟槽集聚罗拉、上集聚罗拉由集聚支架组成双锭一组的集聚组件,集聚支架将集聚组件联接到前上罗拉轴芯或摇架体上,并实施摩擦罗拉对沟槽集聚罗拉、上集聚罗拉对沟槽集聚罗拉的加压,在牵伸钳口中握持的牵伸集聚胶圈,环套在牵伸前上罗拉和摩擦罗拉两者的外周,摩擦罗拉两侧外周直径大于中间直径,摩擦罗拉两侧外周摩擦传动沟槽集聚罗拉和上集聚罗拉。摩擦罗拉两侧外周直径与中间直径之比,大致等于沟槽集聚罗拉外周直径与槽底直径之比,使沟槽集聚罗拉槽底线速度与牵伸前下罗拉线速度之比,符合集聚工艺需要的集聚张力牵伸。上集聚罗拉加压在沟槽集聚罗拉的沟槽中,阻捻钳口实现对须条的握持和阻捻控制,从前牵伸钳口输入的纤维须条,经过沟槽槽底集合和压缩的纤维须条从阻捻钳口输出,进入纺纱段、导纱钩和气圈段加捻成集聚纱线。
[0016]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的沟槽集聚罗拉由前下罗拉摩擦传动,前上罗拉、摩擦罗拉、沟槽集聚罗拉、上集聚罗拉、集聚轴芯由集聚支架组成双锭一组的集聚组件,集聚支架将前上罗拉、上集聚罗拉和沟槽集聚罗拉轴芯双锭一组支承联接在前上罗拉轴芯或摇架体上,并实施摩擦罗拉对前下罗拉、上集聚罗拉对沟槽集聚罗拉的加压。沟槽集聚罗拉由轴承支承安装在集聚轴芯上,集聚轴芯带有偏心轴端,摩擦罗拉由轴承支承安装在集聚轴芯的偏心轴端上,摩擦罗拉相对沟槽集聚罗拉偏心设置,集聚轴芯与偏心轴端的偏心距e=2~6毫米,摩擦罗拉內设有內齿轮,沟槽集聚罗拉一端设有外齿轮,沟槽集聚罗拉的外齿轮与摩擦罗拉內的內齿轮啮合。摩擦罗拉外径与沟槽底径之比大致等于外齿轮与內齿轮齿数之比,使沟槽集聚罗拉槽底线速度与牵伸前下罗拉线速度之比,符合集聚工艺需要的集聚张力牵伸。上集聚罗拉加压在沟槽集聚罗拉的沟槽中,阻捻钳口实现对须条的握持和阻捻控制,从牵伸钳口输入的纤维须条,经过沟槽槽底集合和压缩的纤维须条从阻捻钳口输出,进入纺纱段、导纱钩和气圈段加捻成集聚纱线。
[0017]沟槽形态集聚与负压气流集聚双重集聚的集聚纺纱装置,沟槽集聚罗拉对应沟槽处空心设置,外周沟槽槽底设有穿透到沟槽集聚罗拉空腔处的小吸孔,小吸孔沿槽底周向均布,集聚轴芯具有空心的集聚轴芯内孔,沟槽集聚罗拉空腔处与集聚轴芯之间设有导流器和导流孔,集聚轴芯内孔或者导流器通过导管连接到纺纱机负压源,使得在采用沟槽集聚罗拉槽底形态集聚的基础上,增加了负压气流集聚,成为形态与气流双重集聚的集聚纺纱装置,可以获得更好的集聚效应。
[0018]沟槽罗拉集聚纺纱机,纺纱锭位上带有所述的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
[0019]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机,采用车面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包括沟槽集聚罗拉、上集聚罗拉及其支承联接和传动部分,沟槽罗集聚拉设置在牵伸钳口下游,其特征在于沟槽集聚罗拉中心位于牵伸钳口线的延伸线上,沟槽集聚罗拉外周向设有至少一个集聚沟槽,上集聚罗拉外周与沟槽槽形匹配,上集聚罗拉加压在沟槽中组成阻捻钳口,沟槽集聚罗拉槽底线速度与牵伸前下罗拉线速度之比,即集聚张力牵伸E=0.95~1.15,或者1.03~1.08,沟槽集聚罗拉与牵伸前上下罗拉表面距离为0.5~5毫米,或者1~3毫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集聚沟槽截面为V字形态,集聚沟槽的轴向位置位于纺纱锭位中心线对称设置。沟槽集聚罗拉外周向设有1个沟槽时沟槽深度为2~8毫米,沟槽角度为60~120度,或者75~110度;沟槽集聚罗拉外周向设置为2个沟槽时沟槽深度为1~5毫米,沟槽槽底中心距为3~7毫米,沟槽角度为60~120度,或者75~110度;3~10个沟槽时沟槽角度为45~90度,或者60~75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集聚罗拉外周与沟槽加压握持部分为丁腈橡胶、硅橡胶或氟橡胶制成,外周形态与集聚沟槽槽形相适配,上集聚罗拉外周采用特殊O形或三角形圈结构。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沟槽集聚罗拉为纺纱机车面整列设置,由纺纱机车头或车尾设置的沟槽集聚罗拉头传动机构,对整列沟槽集聚罗拉传动,集聚支架将上集聚罗拉轴芯支承联接到前上罗拉轴芯或摇架体上,并实施上集聚罗拉对沟槽集聚罗拉的加压,沟槽集聚罗拉摩擦传动上集聚罗拉。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沟槽罗拉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牵伸集聚胶圈、前上罗拉、摩擦罗拉、沟槽集聚罗拉、上集聚罗拉由集聚支架组成双锭一组的集聚组件,集聚支架将集聚组件联接到前上罗拉轴芯或摇架体上,并实施摩擦罗拉对沟槽集聚罗拉、上集聚罗拉对沟槽集聚罗拉的加压,在牵伸钳口中握持的牵伸集聚胶圈,环套在牵伸前上罗拉和摩擦罗拉两者的外周,摩擦罗拉两侧外周直径大于中间直径,摩擦罗拉两侧外周摩擦传动沟槽集聚罗拉和上集聚罗拉。6.如权利要求1~3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远,
申请(专利权)人:倪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