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采用同步转轮作为集聚元件的机械集聚纺纱技术方案,可以克服现有机械集聚技术采用固定集聚器作为集聚元件存在的弊端,同步转轮使机械集聚形式实现集聚元件与须条的同步运动,改善了机械集聚装置的集聚效应,弹性的转轮环套使集聚钳口成为弹性钳口,既有利于对须条的极限压缩,又改善了对纱线品种和线密度的适应性。又改善了对纱线品种和线密度的适应性。又改善了对纱线品种和线密度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纱机械中环锭纺纱机上附加的集聚纺纱装置,特别是在前钳口下游前下罗拉表面设置同步集聚转轮的机械集聚纺纱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集聚纺纱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环锭纺纱技术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项技术进步,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国内运行数量已超过3000万锭并将继续扩张。国内的集聚纺纱装置应用中,在数量方面有三大特点:
[0003]一是存量细纱机的改造数量大大超越增量新机配套;
[0004]二是国产化装置数量大大超过进口装置;
[0005]三是在五种集聚纺纱技术结构中机械集聚形式的应用量大大少于其它集聚结构形式。
[0006]机械集聚形式以瑞士罗特卡夫特(Rotorcraft)公司的罗卡斯(RoCoS)为代表,是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集聚技术应用。尽管机械集聚具有无需负压、节能降本等优势,由于国内基本上没有同类产品,缺少竞争和投资成本偏高等原因,使该技术的发展应用缓慢,市场占有率较低。
[0007]现有机械集聚技术是在前下罗拉钳口下游前下罗拉表面捉襟见肘的空间增设一个集聚区,过于紧凑的结构导致固定式集聚器的集聚导程短、集聚过程时间短和集聚导角大等弊端,因而难以充分集聚,对集聚效果有一定影响,特别对于高支纱,严重时对条干均匀度和IPI疵点产生恶化。固定式集聚器对纱支适应范围较窄,更换成纱线密度差异大的品种需要备用集聚器而增加成本,前胶辊与阻捻胶辊的小直径规格配置也增加了运行成本。另外阻捻胶辊过于前下冲阻捻钳口下移,纱条与阻捻胶辊反包围弧大,对输出纱条产生摩擦,具有阻捻效应,也给接头操作带来不便,并且对于采用双集聚槽的集聚器纺制集聚赛络纱线非常不利。
[0008]另一方面在前钳口下游的前下罗拉表面设置集聚区,采用固定式集聚器的机械集聚结构,从前钳口输出的发散须条,进入到固定式集聚器时,须条头端与集聚器发生撞击,部分须条头端将是以弯钩或打褶的方式进入集聚器的。所以与几种负压集聚形式的集聚元件与须条同步的集聚方式比,固定式集聚器的机械集聚方式存在着对成纱品质不利的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机,在前罗拉钳口下游前下罗拉表面,设置与前下罗拉和须条同步运动的集聚转轮组,使牵伸前钳口输出的须条,在接触到集聚转轮表面时,顺着两个集聚转轮表面旋转方向而被引导到垂直于前下罗拉表面的集聚转轮钳口,与前下罗拉同步运动输出,完成集聚并进入纺纱段加捻成纱。
[0010]本专利技术的实现方式为: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牵伸前上下罗
拉钳口下游的前下罗拉表面,附加两个轮缘紧靠的集聚转轮,集聚转轮下端面与前下罗拉轴向表面成β夹角,集聚转轮下端面与前下罗拉表面摩擦接触,两个集聚转轮轮缘集合处大致位于纺纱锭位中心线,集聚转轮轴心线与前上下罗拉轴心连线成
ɑ
夹角,两个集聚转轮轴心连线大致垂直于纺纱锭位中心线。
[0011]所述的集聚转轮由转轮芯轴、转轮主体、轴承和转轮环套组成,集聚转轮内轴承通过转轮芯轴固定在集聚支架上成为集聚组件,或者集聚转轮通过转轮芯轴与固定在集聚支架上的轴承成为集聚组件,集聚组件为双锭一套通过集聚支架设置在前上罗拉轴芯和/或摇架上。
[0012]在摇架与集聚支架之间设有对集聚转轮的加压结构,对集聚组件加压,加压元件为压簧、扭簧或弹簧片。
[0013]所述的转轮环套下端面与前下罗拉表面压力接触,至少一个集聚转轮外周为弹性包覆层的转轮环套,转轮环套轮缘下端面,至少一个集聚转轮设有与前下罗拉表面沟槽形态和槽距匹配的齿形。
[0014]所述的两个集聚转轮一个为固定轴心位置转轮,另一个为可移动轴心位置转轮,可移动轴心位置转轮由弹性力或磁性力靠向固定轴心位置转轮,形成握持纱条的集聚钳口。
[0015]在两个集聚转轮紧靠轮缘的上游,设有弧形三角上集聚片,弧形三角上集聚片上设有气流排溢小孔。
[0016]用于纺制集聚赛络纱线的同步转轮机械集聚赛络纺纱装置,在两个集聚转轮之间,设有一个集聚胶辊,集聚胶辊轴心平行于前下罗拉轴心,集聚胶辊加压在前下罗拉上,两个集聚转轮从两侧紧靠在集聚胶辊两侧面,两个集聚转轮和一个集聚胶辊在前下罗拉的摩擦驱动下同步回转,在集聚胶辊两侧输出两股集聚须条。
[0017]在集聚转轮与集聚胶辊紧靠轮缘的上游,设有弧形三角上集聚片,弧形三角上集聚片上设有气流排溢小孔。
[0018]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机,纺纱锭位上带有所述的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
[0019]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机,克服了现有技术机械集聚采用固定集聚器存在的弊端,同步转轮实现了机械集聚形式的同步转动集聚,改善了机械集聚装置的集聚效应,弹性的转轮环套使集聚钳口成为弹性钳口,改善了对纺纱品种和纱线线密度的适应性。其将为行业集聚纺纱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新方向,为纺纱企业带来集聚纺纱装置应用的新选择,为推广应用无附加负压功耗的机械集聚纺纱技术提供解决方案,为行业用户降本增效、改善管理创造价值。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截面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A
‑
A向示意图。
[0022]图3为图1的B
‑
B向示意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同步转轮机械集聚赛络纺纱装置截面示意图。
[0024]图5为图4的C
‑
C向示意图。
[0025]图6为图4的D
‑
D向示意图。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附加复合钳口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附图1、2、3为本专利技术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的实施例,在牵伸前上罗拉2前下罗拉6钳口下游的前下罗拉6表面附加两个集聚转轮5,集聚转轮5轮缘紧靠形成集聚握持钳口,同时也是阻捻钳口,阻捻钳口大致位于纺纱锭位中心线,两个集聚转轮5轴心连线大致垂直于纺纱锭位中心线,集聚转轮5轴心线与前上罗拉2和下罗拉6轴心连线成
ɑ
夹角,
ɑ
=45~60度,或者
ɑ
=50~55度,集聚转轮5轮缘下端面与前下罗拉6表面加压接触,集聚转轮5下端面与前下罗拉2表面成β角度,β=3~30,或者β=5~15度。
[0028]所述的集聚转轮5由转轮芯轴、转轮主体、轴承和转轮环套组成,轴承为滚动或滑动轴承,集聚转轮5内轴承通过转轮芯轴固定在集聚支架上成为集聚组件,集聚组件为双锭一套通过集聚支架设置在前上罗拉轴芯或摇架上。
[0029]所述的集聚转轮5由转轮芯轴、转轮主体、轴承和转轮环套组成,轴承为滚动或滑动轴承,集聚转轮5通过转轮芯轴与固定在集聚支架上的轴承成为集聚组件,集聚组件为双锭一套通过集聚支架设置在前上罗拉轴芯和/或摇架上。
[0030]在摇架与集聚支架之间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牵伸前上下罗拉钳口下游的前下罗拉表面,附加两个轮缘紧靠的集聚转轮,集聚转轮下端面与前下罗拉轴向表面成β夹角,集聚转轮下端面与前下罗拉表面摩擦接触,两个集聚转轮轮缘集合处大致位于纺纱锭位中心线,集聚转轮轴心线与前上下罗拉轴心连线成
ɑ
夹角,两个集聚转轮轴心连线大致垂直于纺纱锭位中心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集聚转轮下端面与前下罗拉表面成β角度,β=3~30,或者β=5~15度,集聚转轮轴心线与前上下罗拉轴心连线成
ɑ
夹角,
ɑ
=45~60度,或者
ɑ
=50~55度。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集聚转轮由转轮芯轴、转轮主体、轴承和转轮环套组成,集聚转轮内轴承通过转轮芯轴固定在集聚支架上成为集聚组件,或者集聚转轮通过转轮芯轴与固定在集聚支架上的轴承成为集聚组件,集聚组件为双锭一套通过集聚支架设置在前上罗拉轴芯和/或摇架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轮环套下端面与前下罗拉表面压力接触,至少一个集聚转轮外周为弹性包覆层的转轮环套,转轮环套轮缘下端面,至少一个集聚转轮设有与前下罗拉表面沟槽形态和槽距匹配的齿形。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步转轮机械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集聚转轮一个为固定轴心位置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远,
申请(专利权)人:倪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