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组合式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690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组合式继电器,包括外壳、缓冲机构、继电器本体和底座,缓冲机构和继电器本体位于外壳内部,底座固定设置在继电器本体的下方;缓冲机构包括顶端缓冲组件和一对侧端缓冲组件,第一压板的下端与继电器本体的上端相抵;一对侧端缓冲组件分别位于外壳相对设置的两侧端,侧端缓冲组件包括第二旋钮、第二扭杆、第二轴承、第二固定套管、平移套、第一夹板、若干第二弹性缓冲件和第二压板;继电器本体的侧端被夹持在一对第二压板之间;继电器本体下端设有若干引脚,底座上端开设有缓冲槽口,缓冲槽口内嵌有柔性缓冲垫,柔性缓冲垫上端开设有若干接触槽口,各引脚嵌于接触槽口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对继电器本体的有效缓冲。冲。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组合式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便携组合式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英文名称:relay)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继电器在生产完成后的运输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道路颠簸而对继电器内部元器件造成冲击,由于继电器内部元器件较为脆弱,同时现有的继电器缓冲性能不佳,一旦受到冲击就极易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组合式继电器,用于实现对继电器本体的有效缓冲。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组合式继电器,包括外壳、缓冲机构、继电器本体和底座,所述缓冲机构和所述继电器本体位于所述外壳内部,所述底座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继电器本体的下方;
[0005]所述缓冲机构包括顶端缓冲组件和一对侧端缓冲组件,所述顶端缓冲组件位于所述外壳的顶端内壁上端,所述顶端缓冲组件包括第一旋钮、第一扭杆、第一轴承、第一固定套管、升降套、第一支板、若干第一弹性缓冲件和第一压板;
[0006]所述外壳的顶端开设有第一旋转通孔,所述第一旋钮位于所述第一旋转通孔的上端,所述第一扭杆竖直固定在所述第一旋钮的下端,所述第一轴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通孔内,所述第一轴承套接在所述第一扭杆上,所述第一固定套管竖直固定在所述第一旋转通孔的下方,所述升降套滑动套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套管内,所述第一扭杆的下端螺接所述升降套,所述第一支板水平固定在所述升降套的下端,若干所述第一弹性缓冲件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板和所述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的下端与所述继电器本体的上端相抵;
[0007]一对所述侧端缓冲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外壳相对设置的两侧端,所述侧端缓冲组件包括第二旋钮、第二扭杆、第二轴承、第二固定套管、平移套、第一夹板、若干第二弹性缓冲件和第二压板;
[0008]所述外壳相对设置的两侧端均开设有第二旋转通孔,所述第二旋钮位于所述第二旋转通孔的外侧,所述第二扭杆水平固定在所述第二旋钮朝向所述第二旋转通孔的一端,所述第二轴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通孔内,所述第二轴承套接在所述第二扭杆上,所述第二固定套管水平固定在所述第二旋转通孔的内侧,所述平移套滑动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套管内,所述第二扭杆远离所述第二旋钮一端螺接所述平移套,所述第一夹板竖直固定
在所述平移套远离所述第二旋钮一端,若干所述第二弹性缓冲件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压板,所述继电器本体的侧端被夹持在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二压板之间;
[0009]所述第一压板和所述第二压板均由柔性缓冲材料制成;
[0010]所述继电器本体的下端设有若干引脚,所述底座的上端开设有缓冲槽口,所述缓冲槽口内嵌设有柔性缓冲垫,所述柔性缓冲垫的上端开设有若干接触槽口,各所述引脚嵌于相应的所述接触槽口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侧端缓冲组件还包括同步杆、滑动杆、导轨、第二夹板、若干第三弹性缓冲件和第三压板;
[0012]所述第二夹板位于所述第一夹板的正下方,所述同步杆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所述导轨水平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上,所述滑动杆滑动套接于所述导轨内,所述导轨位于所述平移套下端,所述滑动杆远离所述外壳内侧壁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板,若干所述第三弹性缓冲件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板和所述第三压板,所述继电器本体的侧端下方被夹持在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三压板之间。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板、所述第二压板和所述第三压板均由导热硅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压板、所述第二压板和所述第三压板朝向所述继电器本体一侧均设有防滑纹路。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缓冲件、所述第二弹性缓冲件和所述第三弹性缓冲件均为弹簧。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板、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均由金属铜制成。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板、所述第二压板和所述第三压板上均开设有若干散热孔。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通过在外壳内部设置顶端缓冲组件和侧端缓冲组件,使得第一压板、第二压板和第三压板柔性压紧继电器本体,分别实现了对继电器本体顶端和侧端的有效缓冲减震;同时本技术还在底座上设置了柔性缓冲垫,使得运输时继电器本体下端的各引脚嵌在柔性缓冲垫的各接触槽口内,实现了对继电器本体的各引脚的有效缓冲减震,避免损坏。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内部剖视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中侧端缓冲组件的俯视剖视示图。
[0021]附图标记:1、外壳;2、缓冲机构;21、顶端缓冲组件;211、第一旋钮;212、第一扭杆;213、第一轴承;214、第一固定套管;215、升降套;216、第一支板;217、第一弹性缓冲件;218、第一压板;22、侧端缓冲组件;221、第二旋钮;222、第二扭杆;223、第二轴承;224、第二固定套管;225、平移套;226、第一夹板;227、第二弹性缓冲件;228、第二压板;231、同步杆;232、滑动杆;233、导轨;234、第二夹板;235、第三弹性缓冲件;236、第三压板;3、继电器本体;31、引脚;4、底座;42、柔性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
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便携组合式继电器,包括外壳1、缓冲机构2、继电器本体3和底座4,缓冲机构2和继电器本体3位于外壳1内部,底座4可拆卸地设置在继电器本体3的下方;
[0024]缓冲机构2包括顶端缓冲组件21和一对侧端缓冲组件22,顶端缓冲组件21位于外壳1的顶端内壁上端,顶端缓冲组件21包括第一旋钮211、第一扭杆212、第一轴承213、第一固定套管214、升降套215、第一支板216、若干第一弹性缓冲件217和第一压板218;
[0025]外壳1的顶端开设有第一旋转通孔,第一旋钮211位于第一旋转通孔的上端,第一扭杆212竖直固定在第一旋钮211的下端,第一轴承213固定设置在第一旋转通孔内,第一轴承213套接在第一扭杆212上,第一固定套管214竖直固定在第一旋转通孔的下方,升降套215滑动套接于第一固定套管214内,第一扭杆212的下端螺接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组合式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缓冲机构(2)、继电器本体(3)和底座(4),所述缓冲机构(2)和所述继电器本体(3)位于所述外壳(1)内部,所述底座(4)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继电器本体(3)的下方;所述缓冲机构(2)包括顶端缓冲组件(21)和一对侧端缓冲组件(22),所述顶端缓冲组件(21)位于所述外壳(1)的顶端内壁上端,所述顶端缓冲组件(21)包括第一旋钮(211)、第一扭杆(212)、第一轴承(213)、第一固定套管(214)、升降套(215)、第一支板(216)、若干第一弹性缓冲件(217)和第一压板(218);所述外壳(1)的顶端开设有第一旋转通孔,所述第一旋钮(211)位于所述第一旋转通孔的上端,所述第一扭杆(212)竖直固定在所述第一旋钮(211)的下端,所述第一轴承(21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通孔内,所述第一轴承(213)套接在所述第一扭杆(212)上,所述第一固定套管(214)竖直固定在所述第一旋转通孔的下方,所述升降套(215)滑动套接于所述第一固定套管(214)内,所述第一扭杆(212)的下端螺接所述升降套(215),所述第一支板(216)水平固定在所述升降套(215)的下端,若干所述第一弹性缓冲件(217)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板(216)和所述第一压板(218),所述第一压板(218)的下端与所述继电器本体(3)的上端相抵;一对所述侧端缓冲组件(22)分别位于所述外壳(1)相对设置的两侧端,所述侧端缓冲组件(22)包括第二旋钮(221)、第二扭杆(222)、第二轴承(223)、第二固定套管(224)、平移套(225)、第一夹板(226)、若干第二弹性缓冲件(227)和第二压板(228);所述外壳(1)相对设置的两侧端均开设有第二旋转通孔,所述第二旋钮(221)位于所述第二旋转通孔的外侧,所述第二扭杆(222)水平固定在所述第二旋钮(221)朝向所述第二旋转通孔的一端,所述第二轴承(22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旋转通孔内,所述第二轴承(223)套接在所述第二扭杆(222)上,所述第二固定套管(224)水平固定在所述第二旋转通孔的内侧,所述平移套(225)滑动套接于所述第二固定套管(224)内,所述第二扭杆(222)远离所述第二旋钮(221)一端螺接所述平移套(225),所述第一夹板(226)竖直固定在所述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成贵黄荣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信创智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