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6353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30 0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面安装有第一防护壳,所述第一防护壳的内部靠下端安装有第二防护壳,贯穿所述底座的顶面安装有八个第一圆筒,贯穿所述底座的顶面安装有八个第二圆筒,八个所述第一圆筒的顶面均安装有第一导水管,所述第一导水管的顶面安装有第一分散筒,贯穿所述第一分散筒的两侧安装有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一导水管的外部靠上下端均安装有第一翅片组,所述第二圆筒的顶面安装有第二导水管,所述第二导水管的顶面安装有第二分散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可以有效的对换热机构进行防护,同时方便换热机构对场地的换热效率。时方便换热机构对场地的换热效率。时方便换热机构对场地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翅片式换热机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翅片式换热机构以其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传热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空调、电子器件换热、暖通、制冷等行业,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新能源的逐步紧缺,对换热机构的利用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0003]但是现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在使用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改善,现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缺乏对多翅片式换热机构的防护措施;现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缺少对换热机构的分流倒流的作用,降低了换热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现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缺乏对多翅片式换热机构的防护措施;现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缺少对换热机构的分流倒流的作用,降低了换热的效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面安装有第一防护壳,所述第一防护壳的内部靠下端安装有第二防护壳,贯穿所述底座的顶面安装有八个第一圆筒,贯穿所述底座的顶面安装有八个第二圆筒,八个所述第一圆筒的顶面均安装有第一导水管,所述第一导水管的顶面安装有第一分散筒,贯穿所述第一分散筒的两侧安装有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一导水管的外部靠上下端均安装有第一翅片组,所述第二圆筒的顶面安装有第二导水管,所述第二导水管的顶面安装有第二分散筒,贯穿所述第二分散筒的两侧安装有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二导水管的外部靠上下端均安装有第二翅片组,贯穿所述底座的一侧外壁靠后端安装有第一介质进管,贯穿所述底座的另一侧外壁靠后端安装有第一介质出管,贯穿所述底座的一侧外壁靠前端安装有第二介质进管,贯穿所述底座的另一侧外壁靠前端安装有第二介质出管。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圆筒延伸至底座的内部设置有圆环管,且第二圆筒延伸至底座的内部设置也有圆环管,八个第一圆管在八个第二圆管的外部,第一介质进管和第一介质出管延伸至底座的内部与第一圆筒连接的圆环管贯通连接,第二介质进管和第二介质出管延伸至底座的内部与第二圆筒连接的圆环管贯通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防护壳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与第二防护壳的外壁固定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圆筒与第一导水管固定连接,第二圆筒与第二导水管固定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贯穿所述第一翅片组和第二翅片组的上下端开设
有圆孔,第一翅片组开设圆孔的半径与第一导水管的外径契合,第二翅片组开设圆孔的半径与第二导水管的外径契合。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翅片组的与第一防护壳固定连接,第二翅片组与第二防护壳固定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防护壳和第二防护壳,底座的顶面安装有第一防护壳,第一防护壳的内部靠下端安装有第二防护壳,贯穿第一防护壳和第二防护壳的底面上下端开设圆孔,便于第一圆筒、第二圆筒分别与第一导水管和第二导水管贯通,防护壳的外壁开设有若干个透气孔,通过这些设置可以有效的对换热机构进行防护,同时不妨碍换热机构的工作;
[0014]通过设置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贯穿第一分散筒的两侧安装有第一引流管,贯穿第二分散筒的两侧安装有第二引流管,通过设置引流管可以使进入的介质在各第一导水管和第二导水管中分布均匀,能够使换热更均匀,增加了换热机构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的整体展开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的交换机本体的俯视图。
[0018]图中:1、底座;2、第一介质进管;21、第一介质出管;3、第二介质进管;31、第二介质出管;4、第一防护壳;5、第二防护壳;6、第一分散筒;7、第一引流管;8、第一导水管;9、第一翅片组;10、第二分散筒;11、第二引流管;12、第二导水管;13、第二翅片组;14、第一圆筒;15、第二圆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0]如图1

3所示,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面安装有第一防护壳4,第一防护壳4的内部靠下端安装有第二防护壳5,贯穿底座1的顶面安装有八个第一圆筒14,贯穿底座1的顶面安装有八个第二圆筒15,八个第一圆筒14的顶面均安装有第一导水管8,第一导水管8的顶面安装有第一分散筒6,贯穿第一分散筒6的两侧安装有第一引流管7,第一导水管8的外部靠上下端均安装有第一翅片组9,第二圆筒15的顶面安装有第二导水管12,第二导水管12的顶面安装有第二分散筒10,贯穿第二分散筒10的两侧安装有第二引流管11,第二导水管12的外部靠上下端均安装有第二翅片组13,贯穿底座1的一侧外壁靠后端安装有第一介质进管2,贯穿底座1的另一侧外壁靠后端安装有第一介质出管21,贯穿底座1的一侧外壁靠前端安装有第二介质进管3,贯穿底座1的另一侧外壁靠前端安装有第二介质出管31。
[002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换热介质进入导水管中,第一圆筒14延伸至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圆环管,且第二圆筒15延伸至底座1的内部也设置有圆环管,八个第一圆管14在八个第二圆管15的外部,第一介质进管2和第一介质出管21延伸至底座1的内部与第一圆筒14连
接的圆环管贯通连接,第二介质进管3和第二介质出管31延伸至底座1的内部与第二圆筒15连接的圆环管贯通连接。
[002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二防护壳5和第一防护壳4稳定牢固,第一防护壳4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与第二防护壳5的外壁固定连接。
[0023]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换热介质通过圆筒进入导水管中,第一圆筒14与第一导水管8固定连接,第二圆筒15与第二导水管12固定连接。
[002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翅片组与导水管嵌套稳固,贯穿第一翅片组9和第二翅片组13的上下端开设有圆孔,第一翅片组9开设圆孔的半径与第一导水管8的外径契合,第二翅片组13开设圆孔的半径与第二导水管12的外径契合。
[002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翅片组对整个换热机构进行稳固,第一翅片组9的与第一防护壳4固定连接,第二翅片组13与第二防护壳5固定连接。
[00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在使用时,首先将各部位部件连接组合,然后将整个换热机构放置在真空气淬炉的相应位置上准备工作,底座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面安装有第一防护壳(4),所述第一防护壳(4)的内部靠下端安装有第二防护壳(5),贯穿所述底座(1)的顶面安装有八个第一圆筒(14),贯穿所述底座(1)的顶面安装有八个第二圆筒(15),八个所述第一圆筒(14)的顶面均安装有第一导水管(8),所述第一导水管(8)的顶面安装有第一分散筒(6),贯穿所述第一分散筒(6)的两侧安装有第一引流管(7),所述第一导水管(8)的外部靠上下端均安装有第一翅片组(9),所述第二圆筒(15)的顶面安装有第二导水管(12),所述第二导水管(12)的顶面安装有第二分散筒(10),贯穿所述第二分散筒(10)的两侧安装有第二引流管(11),所述第二导水管(12)的外部靠上下端均安装有第二翅片组(13),贯穿所述底座(1)的一侧外壁靠后端安装有第一介质进管(2),贯穿所述底座(1)的另一侧外壁靠后端安装有第一介质出管(21),贯穿所述底座(1)的一侧外壁靠前端安装有第二介质进管(3),贯穿所述底座(1)的另一侧外壁靠前端安装有第二介质出管(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空气淬炉的多翅片式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筒(14)延伸至底座(1)的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开平陈国奇吴文宝杜智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巴顿博越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