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包带夹紧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5338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9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打包带夹紧机构,包括从动轮组件以及转动连接在机架上的主动带轮,从动轮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铰接轴和两从动带轮,第一铰接轴位于两从动带轮远离主动带轮的一侧,两从动带轮与主动带轮的轮面之间形成打包带通道;主动带轮铰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上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轴和导向自由轮;第一铰接轴和第二铰接轴连接有连杆组件,连杆组件用于将从动带轮向主动带轮方向压紧,主动带轮与导向自由轮的中心距大于主动带轮与第二铰接轴的中心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利用拉紧打包带时的打包带的动作产生压紧力,又能通过第二连接板的结构提高该力的大小,进而避免高拉力的过程中出现打滑现象,实现对打包带拉紧过程中的有效拉紧。紧过程中的有效拉紧。紧过程中的有效拉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打包带夹紧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打包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打包带夹紧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打包机输送打包带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带轮与打包带之间有足够的摩擦力才能带动打包带移动,否则,可能会出现打包带打滑的现象,进而导致打包带输送或拉紧过程的失效,尤其是涉及到高拉力拉紧的时候,一旦出现打滑,则无法实现高拉力拉紧的过程。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么会将主动带轮的表面制作的较为粗糙,但是,较为粗糙的主动带轮在输送或拉紧打包带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打包带打滑将会造成对打包带不可避免的表面磨损,导致打包质量的下降;要么增加压紧轮结构,以能够将打包带压紧在主动带轮表面防止打滑的情况,但是,在打包带输送或拉紧的过程中,对打包带压紧的程度的需求不同,如果时刻处在高压力状态,一来会造成能量浪费,另外也可能造成对打包带的损坏。因此,如何能够在主动带轮输送打包带的过程中避免打滑是打包机领域需要考虑的问题。
[0003]例如,授权公告号为111392093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打包机用机头及打包机,该方案中设置有输送打包带的驱动轮,并设置有压紧组件,压紧组件用于将打包带压紧在驱动轮表面,以能够保证顺利输送避免打滑,压紧组件包括轮座、压紧轮和压紧弹簧,利用压紧弹簧的弹力将压紧轮压紧在驱动轮上,但是弹簧的弹力大小有限,只能依靠增大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变形程度来增大压紧力,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
[0004]再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1202723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捆扎打包机,该方案设置有送带轮和压轮,其中压轮通过连杆实现将打包带压紧在送带轮上,但是,该方案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如何实现压紧的过程,而根据现有技术的记载,也只能得到的是其依靠弹簧施加一定的弹力或拉力,进而能够推动或拉动连杆实现压轮的压紧作用,但是,该方案应用的也只是现有技术中对于弹簧的应用,而如果想要增大压轮的压紧力,也只能是朝着改进弹簧的方向去改进,比如更换更大弹性系数的弹簧或增大弹簧的变形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包带夹紧机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主动带轮铰接有第二连接板,同时,在第二连接板上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轴和导向自由轮,且主动带轮与导向自由轮的中心距大于主动带轮与第二铰接轴的中心距,通过打包带带动导向自由轮的摆动实现依靠第二连接板对于连杆组件的杠杆形式施力,从而既能利用拉紧打包带时的打包带的动作产生压紧力,又能通过第二连接板的结构提高该力的大小,进而避免高拉力的过程中出现打滑现象,实现对打包带拉紧过程中的有效拉紧。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打包带夹紧机构,包括主动带轮以及从动轮组件,所述主动带轮转动连接在机架上,所述从动轮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第一铰接轴和两从动带轮,所述第一铰接轴位于两所述从动带轮远离所述主动带
轮的一侧,两所述从动带轮与所述主动带轮的轮面之间形成打包带通道;
[0008]所述主动带轮铰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轴和导向自由轮;所述第一铰接轴和所述第二铰接轴连接有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用于将所述从动带轮向所述主动带轮方向压紧,所述主动带轮与所述导向自由轮的中心距大于所述主动带轮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中心距。
[0009]优选地,所述连杆组件包括顺次首尾铰接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三连杆连接所述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三连杆上设置有转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三铰接轴,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铰接点设置在推动组件上,所述推动组件用于推动所述第二连杆压动所述第三连杆绕所述第三铰接轴转动。
[0010]优选地,所述推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第四铰接轴以及一端连接所述第四铰接轴的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铰接在同一铰接点。
[0011]优选地,包括预拉力弹簧,所述预拉力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上靠近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铰接点的位置,或连接在所述推动杆的延伸段上,所述预拉力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机架上。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有双层,所述主动带轮和所述导向自由轮夹持在双层所述第二连接板内部。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杆包括两根,打包带穿过两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和所述第三连杆的端部均夹持在两所述第二连杆之间。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采用能够调节长度的正反牙螺杆。
[0015]优选地,所述主动带轮在轴向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从动带轮在轴向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主动带轮与所述导向自由轮之间的缝隙内设置有第一挡块,两所述从动带轮之间的缝隙内设置有第二挡块。
[0017]优选地,包括进带管,所述进带管包括位于所述打包带通道前后两侧的第一进带管和第二进带管,所述第二进带管分别与所述第一挡块和所述导向自由轮配合对所述打包带进行导向。
[0018]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9](1)本技术在主动带轮铰接有第二连接板,同时,在第二连接板上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轴和导向自由轮,且主动带轮与导向自由轮的中心距大于主动带轮与第二铰接轴的中心距,通过打包带带动导向自由轮的摆动实现依靠第二连接板对于连杆组件的杠杆形式施力,从而既能利用拉紧打包带时的打包带的动作产生压紧力,又能通过第二连接板的结构提高该力的大小,进而避免高拉力的过程中出现打滑现象,实现对打包带拉紧过程中的有效拉紧;
[0020](2)本技术连杆组件包括顺次首尾铰接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多个连杆的设置方式,能够利用第二连接板的摆动将力由主动带轮一侧的第二连接板上传递到其另一侧的从动带轮上,实现将从动带轮压紧到主动带轮上的作用,在提高了传力效果的同时,能够便于各零部件的设置,同时为打包带及其进带管的设置预留了设置空
间;
[0021](3)本技术推动组件的设置,能够将第一连杆的力向第二连杆的轴向传递,进而撬动第三连杆的一端,使得第三连杆连接有从动轮组件的另一端向主动带轮方向移动并压紧打包带,推动组件只通过将推动杆绕第四铰接轴摆动即可实现力的传递,传递结构稳定,且传递效果可靠;
[0022](4)本技术通过预拉力弹簧的设置,能够给予推动杆预拉力,始终依靠预拉力弹簧将力的作用传递到第三连杆上,再传递到从动轮组件上,也就是说,在拉紧打包带时,能够与第二连接板传递的杠杆力相叠加提高夹紧打包带的效果,在仅是输送打包带而非拉紧打包带时,也能够保持打包带的压紧,从而,无论是输送打包带还是拉紧打包带的过程,都能够保持对打包带的压紧效果。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打包带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带轮以及从动轮组件,所述主动带轮转动连接在机架上,所述从动轮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第一铰接轴和两从动带轮,所述第一铰接轴位于两所述从动带轮远离所述主动带轮的一侧,两所述从动带轮与所述主动带轮的轮面之间形成打包带通道;所述主动带轮铰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转动连接有第二铰接轴和导向自由轮;所述第一铰接轴和所述第二铰接轴连接有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用于将所述从动带轮向所述主动带轮方向压紧,所述主动带轮与所述导向自由轮的中心距大于所述主动带轮与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中心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包带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顺次首尾铰接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三连杆连接所述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三连杆上设置有转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三铰接轴,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铰接点设置在推动组件上,所述推动组件用于推动所述第二连杆压动所述第三连杆绕所述第三铰接轴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包带夹紧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第四铰接轴以及一端连接所述第四铰接轴的推动杆,所述推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铰接在同一铰接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包带夹紧机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营闫旭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赛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