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95221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9 2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该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针体和基底,所述针体由针尖溶液和针体溶液制备而成,所述针尖溶液为姜黄素纳米粒溶液;所述针体溶液为含有二甲双胍和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所述姜黄素纳米粒溶液由聚乳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药制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全球发病率高达2%~3%。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以红斑和鳞屑为主,病理表现以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为主。近期代谢组学研究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银屑病患者体内发生多种异常代谢途径,如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等,这使得银屑病患者发生代谢综合症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根据临床研究表现,银屑病患者伴发的代谢综合症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关节炎等。银屑病和代谢综合症的发病机制都与免疫介导相关,通过IFN

γ、IL

17、IL

23和TNF

α等促炎症性细胞因子介导皮肤局部长期的炎症反应和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由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

1)等参与机体代谢的细胞因子与促炎细胞因子共同诱导内皮细胞损伤,进一步激发脂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血管功能障碍以及免疫细胞组织浸润和激活,从而加剧皮肤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因此,银屑病和代谢综合征二者相互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加剧疾病的严重程度。
[0003]银屑病合并代谢综合症已成为长久以来困扰临床医生的难治性及复发性慢性疾病,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针对银屑病合并代谢综合症的治疗多采取分别对症治疗的方式,即通过口服或透皮制剂(如软膏、乳膏和凝胶剂等)等方式递送甲氨蝶呤、维生素D、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者皮下注射TNF

α、IL

17和IL

23等生物抑制剂的方式治疗银屑病;通过口服或注射代谢调节药物治疗代谢综合征治疗。这种分别对症治疗的方式虽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但通过口服或传统经皮给药到达皮肤病灶的药物浓度极其有限,这无疑增加了给药剂量和药物毒副作用的风险,也难以实现药联用物通过不同的药理机制改善银屑病症状的治疗目的。因此,迄今尚缺乏有效治疗银屑病合并代谢综合症的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该微针贴片在局部治疗银屑病等皮肤疾病的同时,药物可进入体内调节代谢疾病,从而可以有效治疗银屑病合并代谢综合症。
[0005]本专利技术的提供的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针体和基底,所述针体由针尖溶液和针体溶液制备而成,所述针尖溶液为姜黄素纳米粒溶液;所述针体溶液为含有二甲双胍和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所述姜黄素纳米粒溶液由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和姜黄素在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制备而成。
[000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姜黄素纳米粒中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和姜黄素的质量比为10

25:1。
[000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姜黄素纳米粒中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和姜黄素的质量比为18

22:1。
[000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与所述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2

9:1。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与所述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3.5

4.5:1。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与所述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6

20。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与所述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8

10。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定剂为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
[00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姜黄素纳米粒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6](1)水相溶液的制备:将所述稳定剂溶于水中,得到水相溶液;
[0017](2)油相溶液的制备:将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表面活性剂和姜黄素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油相溶液;
[0018](3)将步骤(2)制备的油相溶液滴入到步骤(1)制备的水相溶液中,搅拌以形成均一的姜黄素纳米粒溶液。
[00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相溶液中稳定剂的浓度为30mg/mL

50mg/mL。
[002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有机溶剂为N,N

二甲基甲酰胺。
[002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相溶液中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的浓度为15mg/mL

25mg/mL。
[00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相溶液和水相溶液的体积比为1:3

5。
[002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中姜黄素和二甲双胍的摩尔比为1:200

4000。
[002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中姜黄素和二甲双胍的摩尔比为1:200

300。
[002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体溶液中二甲双胍和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0.5

4。
[00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体溶液中二甲双胍和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1

2。
[00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溶液中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透明质酸、明胶、右旋糖酐、壳聚糖中的至少一种。
[002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溶液中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由质量比为1:2

4的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组成。
[002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体溶液中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由质量比为1:6

10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组成;或者由质量比为1:6

10的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吡
咯烷酮组成。
[003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体溶液中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透明质酸、明胶、右旋糖酐、壳聚糖中的至少一种。
[003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为PVP K30;所述聚乙烯醇为PVA 103。
[003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底由高分子聚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针体和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由针尖溶液和针体溶液制备而成,所述针尖溶液为姜黄素纳米粒溶液;所述针体溶液为含有二甲双胍和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所述姜黄素纳米粒溶液由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和姜黄素在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制备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姜黄素纳米粒溶液中黄素纳米粒的浓度为2mg/mL

5mg/mL;和/或,所述姜黄素纳米粒中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和姜黄素的质量比为10

25:1,优选为18

22:1;和/或,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与所述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2

9:1,优选为3.5

4.5:1;和/或,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与所述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6

20;优选为1:8

10;和/或,所述稳定剂为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和/或,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姜黄素纳米粒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水相溶液的制备:将所述稳定剂溶于水中,得到水相溶液;(2)油相溶液的制备:将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表面活性剂和姜黄素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油相溶液;(3)将步骤(2)制备的油相溶液滴入到步骤(1)制备的水相溶液中,搅拌以形成均一的姜黄素纳米粒溶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相溶液中稳定剂的浓度为30mg/mL

50mg/mL;和/或,所述有机溶剂为N,N

二甲基甲酰胺;和/或,所述油相溶液中所述聚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的浓度为15mg/mL

25mg/mL;和/或,所述油相溶液和水相溶液的体积比为1:3

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中姜黄素和二甲双胍的摩尔比为1:200

4000,优选为1:200

30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相释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溶液中二甲双胍和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0.5

4,优选为1:1

2。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双相释药可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传斌彭婷婷高欣仪陈航平潘昕温新国李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新济药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