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5035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9 2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空调,包括:压缩机、车外换热器、车内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接水部和换热终端,压缩机、车外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车内换热器能够连接形成主制冷剂循环回路,接水部能够承接车内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车辆空调还包括第一管路,第一管路的一端与接水部的内部连通、另一端连通换热终端以能对用户制冷或制热,接水部为与车外相对封闭的封闭容器,接水部内部的水不与车外环境连通。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隔绝外部空气与冷凝水之间的换热,不会对车内换热器的进风空气或出风空气产生换热影响,减少与车外环境无效换热,不会增加车内负荷,有效提高性能及能效。有效提高性能及能效。有效提高性能及能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空调


[0001]本技术属于空调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空调。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顶置一体式车辆空调其结构紧凑,蒸发腔内的排水槽与车外环境直接连通,当内风机开启时蒸发腔将会形成负压腔,车外空气会通过排水槽进入蒸发腔经过蒸发器的回风汇合后一起通过蒸发风机从内侧出风口吹出,空调制冷时将会使出风温度升高,制热时将会使出风温度降低,增加了车内负荷,降低性能及能效,降低用户体验度。同时,冷凝水直接排出,造成冷量浪费。
[0003]现有的车辆空调还存在空间大、车窗大、蓄电池电量有限、空间大小限制以及送风距离长等因素,导致用户体感温度差。
[0004]由于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空调存在由于蒸发腔内的排水槽与车外环境直接连通而导致空调制冷时将会使出风温度升高,制热时将会使出风温度降低,增加了车内负荷,降低性能及能效等技术问题,因此本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车辆空调。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空调存在由于蒸发腔内的排水槽与车外环境直接连通而导致空调制冷时将会使出风温度升高,制热时将会使出风温度降低,增加了车内负荷,降低性能及能效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车辆空调。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空调,其包括:
[0007]压缩机、车外换热器、车内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接水部和换热终端,所述压缩机、所述车外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车内换热器能够连接形成主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接水部能够承接所述车内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所述车辆空调还包括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接水部的内部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换热终端以能对用户制冷或制热,所述接水部为与车外相对封闭的封闭容器,所述接水部内部的水不与车外环境连通。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四换热器、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车内换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与所述车外换热器之间的管段上,所述第四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在所述第二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
[0009]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穿过所述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管路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换热终端,所述第三管路中流动的载冷剂能与所述第二管路中流动的制冷剂在所述第四换热器处进行换热。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容器,所述第一管路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换热终端后与所述容器内部连通。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管路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换热终端后与所述容器内部连通,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穿过所述第四换热器后与所述容器内部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上
设置有泵。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器还连通设置有排水管;和/或,
[0013]所述第四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和/或,所述换热终端为能够置于卧铺或座椅上的换热垫。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载冷剂为水,所述容器为水箱,所述泵为水泵。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管路相接的一端设置有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管路相接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三管路相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三管路相接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连通,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车外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连通,所述第四端与所述车内换热器连通。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空调为驻车空调。
[00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空调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0019]检测步骤,检测运行模式以及室外环境温度T;
[0020]判断步骤,判断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以及判断T与T1、T2、T3和T4之间的关系,其中T1、T2、T3和T4均为预设温度,并且T3<T4<T1<T2;
[0021]控制步骤,当包括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和泵时,根据不同的运行模式以及T与T1、T2、T3和T4之间的关系而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打开或关闭,以及控制所述泵的打开或关闭。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步骤,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且T≥T2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打开,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打开,控制所述泵打开,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将载冷剂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并通过所述载冷剂在所述换热终端对用户制冷,同时还通过所述接水部中的冷凝水经过所述换热终端对用户制冷以及通过所述车内换热器对车内进行制冷;
[0023]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且T<T1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打开,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关闭,控制所述泵关闭,通过所述接水部中的冷凝水经过所述换热终端对用户制冷以及通过所述车内换热器对车内进行制冷;
[0024]当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且T1≤T<T2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关闭,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打开,控制所述泵打开,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将载冷剂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并通过所述载冷剂在所述换热终端对用户制冷。
[00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步骤,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T<T3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打开,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打开,控制所述泵打开,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将载冷剂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并通过所述载冷剂在所述换热终端对用户制热,同时还通过所述车内换热器对车内进行制热;
[0026]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T≥T4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打开,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关闭,控制所述泵关闭,通过所述车内换热器对车内进行制热;
[0027]当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且T3≤T<T4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关闭,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打开,控制所述泵打开,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将载冷剂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
并通过所述载冷剂在所述换热终端对用户制热。
[002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辆空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9]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管路和换热终端,能够将接水部中的车内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用来通过换热终端对用户进行制冷降温,并且接水部做成封闭容器的结构,其内部的水不与车外环境连通,能够有效隔绝外部空气与冷凝水之间的换热,不会对车内换热器的进风空气或出风空气产生换热影响,减少与车外环境无效换热,解决空调制冷时将会使出风温度升高,制热时将会使出风温度降低的问题,不会增加车内负荷,有效提高性能及能效,本技术相对于传统排水槽与车外环境直接连通的顶置一体式驻车空调换热效果提升15.7%;本技术将冷凝水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将其冷量进行了合理的回收利用,实现了废热的利用;本技术还通过第四换热器和终端换热器能够将主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冷量或热量转换到载冷剂上,并通过换热终端直接作用于用户,避免蒸发腔送风距离等问题,降低正常因送风距离长而导致体感温度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车外换热器(210)、车内换热器(220)、第一节流装置(410)、接水部(9)和换热终端(10),所述压缩机(1)、所述车外换热器(210)、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0)和所述车内换热器(220)能够连接形成主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接水部(9)能够承接所述车内换热器(220)产生的冷凝水,所述车辆空调还包括第一管路(101),所述第一管路(101)的一端与所述接水部(9)的内部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换热终端(10)以能对用户制冷或制热,所述接水部(9)为与车外相对封闭的封闭容器,所述接水部(9)内部的水不与车外环境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换热器(8)、第二管路(102)和第三管路(103),所述第二管路(102)的一端与所述车内换热器(220)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102)的另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0)和与所述车外换热器(210)之间的管段上,所述第四换热器(8)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102)上,在所述第二管路(102)上还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420);所述第三管路(103)的一端穿过所述第四换热器(8)、所述第三管路(103)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换热终端(10),所述第三管路(103)中流动的载冷剂能与所述第二管路(102)中流动的制冷剂在所述第四换热器(8)处进行换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容器(12),所述第一管路(101)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换热终端(10)后与所述容器(12)内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彩辰李潇刘新昌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