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布式多向移动仿生浮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2664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5 2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均布式多向移动仿生浮岛,涉及生态浮床技术领域。它包括镂空外框、盖板、底板、填料筒、仿生材料、叶轮,盖板上有圆形孔洞;底板上有圆孔;填料筒上端与圆形孔洞连接,下端与圆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填料筒中可间隔放入水草及高分子的仿生材料,仿生材料具有多孔、仿生形态,在为生物种群提供栖息地的同时,提供大量表面供微生物栖息生存,增加浮岛水体净化效果。增加浮岛水体净化效果。增加浮岛水体净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均布式多向移动仿生浮岛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浮床
,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均布式多向移动仿生浮岛。

技术介绍

[0002]生态浮床又称为生态浮岛、人工浮床,是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综合集成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对受损水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重建的一种生态技术;简言之,生态浮床是一个人造的以微生物和水生植物为核心的水体净化平台,水中有机物此平台上被转化、吸收或分解,最终使水体得到净化,其在水体生态治理中已多有应用。
[0003]然而在生态浮床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仍有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004]1)微生物附着面积不足,导致水体净化效率较低:有机物的降解主要依靠附着在平台及植物根部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的种群类别及附着数量直接影响到水体净化效率;部分生态浮床结构设计过于简单,单纯的植物载重平台易导致微生物附着总量不足,导致净化效果较差。
[0005]2)移动性、灵活性不足:由于季节、气候、光照变化,同一水体在不同时间其富营养区域往往存在差异,部分生态浮床一旦建成则无法移动,最终造成浮床设置不合理、水体净化效率低下。
[0006]3)过水面积小、水体净化总量受限:除河口、湖口等地浮床外,其它位于湖泊内缘、围垸等处的生态浮床由于水流不畅、浮床过水面积达不到要求,最终导致浮床生态严重破坏,影响水体净化效果。
[0007]综上,针对生态浮床在应用中发现的上述不足,研发一种可移动、微生物附着量大、过水面积充足的仿生浮岛已成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均布式多向移动仿生浮岛。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均布式多向移动仿生浮岛,其特征在于:包括镂空外框、位于镂空外框顶部的盖板、位于镂空外框底部的底板、位于盖板和底板之间的多个填料筒、位于填料筒内的仿生材料、位于底板四周的多个叶轮,所述盖板上均布有多个圆形孔洞;所述底板上均布有多个与圆形孔洞匹配的圆孔;所述填料筒上端与圆形孔洞连接,下端与圆孔连接。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叶轮通过轴杆与底板连接,多个叶轮对称设置。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填料筒为圆柱形,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结构,四周为镂空结构。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轴杆向下倾斜设置。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填料筒之间间距在0.8

1.2倍填料筒截面直径之间。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盖板和底板为三角形或正方形或圆形或长方形;所述仿生材料为蛇形或树形或佛手型;所述叶轮为单板型或圆弧型或机翼型。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叶轮分为多组,每一组独立控制,叶轮可双向旋转。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仿生材料为多孔高分子结构。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8]1)本技术的填料筒中可间隔放入水草及高分子的仿生材料,仿生材料具有多孔、仿生形态,在为生物种群提供栖息地的同时,提供大量表面供微生物栖息生存,增加浮岛水体净化效果。
[0019]2)本技术的叶轮分组控制,可根据需要将整个仿生浮岛进行任意水平方向移动,可根据水体的光照、季节、污染程度进行精准布局,最大化解决水体污染程度不均导致的治理效果不佳等问题。
[0020]3)本技术的叶轮在仿生浮岛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可同时开启致使仿生浮岛下部形成由外而内的逆流,最大程度增加浮岛的过水的流速、流量,增强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23]图3为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技术悬停态流体流向示意图。
[0025]图5为盖板为圆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盖板为三角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盖板为五边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盖板为六边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仿生材料为蛇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为仿生材料为树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为仿生材料为佛手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2为叶轮为单板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3为叶轮为圆弧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4为叶轮为机翼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其中,1

镂空外框,2

盖板,21

圆形孔洞,3

底板,31

圆孔,4

填料筒,5

仿生材料,6

叶轮,61

轴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技术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0037]参阅附图可知:一种均布式多向移动仿生浮岛,其特征在于:包括镂空外框1、位于镂空外框1顶部的盖板2、位于镂空外框1底部的底板3、位于盖板2和底板3之间的多个填料筒4、位于填料筒4内的仿生材料5、位于底板3四周的多个叶轮6,所述盖板2上均布有多个圆形孔洞21;所述底板3上均布有多个与圆形孔洞21匹配的圆孔31;所述填料筒4上端与圆形
孔洞21连接,下端与圆孔31连接,仿生材料5固定在填料筒4的壁笼。
[0038]所述叶轮6通过轴杆61与底板3连接,多个叶轮6对称设置。
[0039]所述填料筒4为圆柱形,上下两端均为开口结构,四周为镂空结构。
[0040]所述轴杆61向下倾斜设置。
[0041]多个所述填料筒4之间间距在0.8

1.2倍填料筒4截面直径之间,以便更多水流通过以及生物生存。
[0042]所述盖板2和底板3为三角形或正方形或圆形或长方形;所述仿生材料5为蛇形或树形或佛手型;所述叶轮6为单板型或圆弧型或机翼型。
[0043]多个所述叶轮6分为多组,每一组独立控制,叶轮6可双向旋转。
[0044]所述仿生材料5为多孔高分子结构,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栖息表面。
[0045]实际使用中,如图1

4所示,叶轮6以底板3的每一边为一组,每一组独立控制、叶轮6双向旋转,当通过某一组叶轮6推动到达指定位置后,四组叶轮6全部开启,每组相对反向旋转,其周围水体自下而上流经浮床,从而增加浮床过水流量。
[0046]如图5

8所示,盖板2和底板3可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圆形孔洞21和圆孔31满足均匀布置以及间距要求即可。
[0047]如图9

11所示,仿生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布式多向移动仿生浮岛,其特征在于:包括镂空外框(1)、位于镂空外框(1)顶部的盖板(2)、位于镂空外框(1)底部的底板(3)、位于盖板(2)和底板(3)之间的多个填料筒(4)、位于填料筒(4)内的仿生材料(5)、位于底板(3)四周的多个叶轮(6),所述盖板(2)上均布有多个圆形孔洞(21);所述底板(3)上均布有多个与圆形孔洞(21)匹配的圆孔(31);所述填料筒(4)上端与圆形孔洞(21)连接,下端与圆孔(3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布式多向移动仿生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6)通过轴杆(61)与底板(3)连接,多个叶轮(6)对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均布式多向移动仿生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筒(4)为圆柱形,上下两端均为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桂本戴慧杜征宇马彦涛张均龙房小健曾志武周璇张春琳仇晓龙李志远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智能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