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90314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后减震包括减震器和套设在所述减震器上的减震弹簧,所述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包括:减震支座、纵梁和加强组件;所述减震支座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后减震的安装位;所述纵梁前后延伸且位于所述减震支座在左右方向的内侧,所述纵梁与所述减震支座固定;所述加强组件与所述纵梁和/或所述减震支座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通过设置与减震支座和纵梁相连的加强组件,加强减震支座的强度,保证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后减震的正常运行,减震支座有足够的强度保证后减震的正常运行,保证车辆的NVH要求。保证车辆的NVH要求。保证车辆的NVH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指出,减震器与减震弹簧一体式的后减震的安装结构中,不能够满足后减震安装位置的强度要求,不能很好的保证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在于提出一种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所述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通过设置与减震支座和纵梁相连的加强组件,加强减震支座的强度,保证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后减震的正常运行,减震支座有足够的强度保证后减震的正常运行,保证车辆的NVH要求。
[000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的车辆。
[000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所述后减震包括减震器和套设在所述减震器上的减震弹簧,包括:减震支座,所述减震支座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后减震的安装位;纵梁,所述纵梁前后延伸且位于所述减震支座在左右方向的内侧,所述纵梁与所述减震支座固定;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与所述纵梁和/或所述减震支座相连。
[0006]根据本技术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通过设置与减震支座和纵梁相连的加强组件,加强减震支座的强度,保证在车辆的运行过程中,后减震的正常运行,减震支座有足够的强度保证后减震的正常运行,保证车辆的NVH要求。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于所述纵梁内,所述第一加强板沿左右延伸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纵梁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安装位左右相对。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板在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布置。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组件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设于所述纵梁内且沿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且前端向前延伸至所述纵梁的前部与所述纵梁的内壁面相连。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连接后轮罩和侧围板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减震支座背离所述纵梁的一侧,所述连接板的朝向所述减震支座的一侧设有向下朝向所述减震支座延伸的加强板部,所述加强板部的下端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水平延伸至所述安装位并与所述安装位固定。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组件还包括: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设于所述减震支座上且位于所述安装位的后侧,所述第三加强板在左右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减震支座固
定且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相连。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左右方向从所述减震支座朝向所述连接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加强板的中部向上倾斜延伸并与所述减震支座和所述连接板间隔开。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后轮罩内板,所述后轮罩内板设于所述减震支座背离所述纵梁的一侧,所述第三加强板的后边沿分别与所述减震支座和所述后轮罩内板固定连接。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震支座包括沿竖向向下延伸的支座下板,所述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还包括:后轮罩内板,所述后轮罩内板的下端设有固定板部,所述固定板部与所述支座下板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组件还包括:第四加强板,所述第四加强板设于所述固定板部上。
[0015]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
[0016]根据本技术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的示意图(不显示纵梁内部结构);
[0020]图2是图1中所示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的示意图(显示纵梁内部结构);
[0021]图3是图2中所示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0022]图4是图3中所示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的另一角度的整体示意图;
[0023]图5是图1中所示的安装位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100、后减震;
[0026]110、减震器;
[0027]120、减震弹簧;
[0028]200、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
[0029]210、减震支座;211、支座下板;212、安装位;2121、第一通孔;2122、第二通孔;
[0030]220、纵梁;221、左侧板;
[0031]231、第一加强板;232、第二加强板;233、第三加强板;234、第四加强板;
[0032]240、连接板;241、加强板部;2411、翻边;
[0033]250、后轮罩内板;251、固定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7]下面参考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200。
[0038]如图1和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200,包括:减震支座210、纵梁220和加强组件。
[0039]具体地,减震支座210设有用于安装后减震100的安装位212;纵梁220前后(例如图3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且位于减震支座210在左右方向(例如图3中所示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纵梁220与减震支座210固定;加强组件与纵梁220和/或减震支座210相连,也就是说,加强组件与纵梁220相连,或者加强组件与减震支座210相连,又或者加强组件同时与纵梁220和减震支座210相连;这样,通过设置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所述后减震包括减震器和套设在所述减震器上的减震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支座,所述减震支座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后减震的安装位;纵梁,所述纵梁前后延伸且位于所述减震支座在左右方向的内侧,所述纵梁与所述减震支座固定;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与所述纵梁和/或所述减震支座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于所述纵梁内,所述第一加强板沿左右延伸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纵梁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相连,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安装位左右相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板在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平行间隔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组件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设于所述纵梁内且沿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后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且前端向前延伸至所述纵梁的前部与所述纵梁的内壁面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后轮罩和侧围板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减震支座背离所述纵梁的一侧,所述连接板的朝向所述减震支座的一侧设有向下朝向所述减震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占省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