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隧道中继间顶进的变形缝止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9853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22 1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隧道中继间顶进的变形缝止水机构,包括两个及以上的箱涵和分别固定在各所述箱涵两端的变形缝,还包括外凹槽环、内凹槽环、外橡胶止水棒和内橡胶止水棒;所述外凹槽环和内凹槽环分别开设在所述变形缝的外截面上,所述内凹槽环设置在所述外凹槽环的内部,所述外橡胶止水棒和内橡胶止水棒分别呈环形结构挤压置入所述外凹槽腔和内凹槽腔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采用内外双层嵌套的橡胶止水结构,在相邻两个箱涵的连接面之间压入形成一道道回形结构的止水圈,挤压严密紧实,不仅结构简单、装配快捷,而且建设周期短、建设成本低,同时有效解决狭窄空间内的止水问题,功效高、可靠性强。可靠性强。可靠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隧道中继间顶进的变形缝止水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工程中继间顶进施工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隧道中继间顶进的变形缝止水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常受地面交通和建筑物限制,导致传统的明挖法施工技术难以开展,与此同时,隧道下穿顶进在城市建筑密集、交通繁忙路段或是浅埋大断面的地下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0003]下穿顶进法施工工艺作为非明挖工艺的一种,是一种利用小口径顶管机建造大断面地下空间的施工技术。此法在国外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区广泛应用于穿越道路、铁路、结构物、机场等下方开挖工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施工方法。中继间顶进技术作为顶进箱涵施工技术中的重要内容,其技术原型即为普通的顶管隧道方法。
[0004]在现有技术中,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顶进隧道的长度也逐渐增长,在长距离隧道顶进过程中,使用中继间顶进成为必然。但是中继间会破坏原有隧道或箱涵内部的止水结构,尤其是狭窄空间的止水结构更加不便于维护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可靠、建设周期短的基于隧道中继间顶进的变形缝止水机构。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隧道中继间顶进的变形缝止水机构,包括两个及以上的箱涵和分别固定在各所述箱涵两端的变形缝,还包括外凹槽环、内凹槽环、外橡胶止水棒和内橡胶止水棒;
[0007]所述外凹槽环和内凹槽环分别间隔开设在所述变形缝的外截面上,所述内凹槽环设置在所述外凹槽环的内部,相邻两个所述箱涵经由各端部的所述变形缝并连呈列或排,相邻两个所述外凹槽环合拢形成外凹槽腔,相邻两个所述内凹槽环合拢形成内凹槽腔,所述外橡胶止水棒和内橡胶止水棒分别呈环形结构挤压置入所述外凹槽腔和内凹槽腔的内部,并于各凹槽的合拢面涂覆有防水密封胶。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外凹槽腔和内凹槽腔的径向宽度相同,所述外橡胶止水棒和内橡胶止水棒的径向粗度相同,并大于所述外凹槽腔或所述内凹槽腔的径向宽度,所述外凹槽腔与所述外橡胶止水棒、所述内凹槽腔与所述内橡胶止水棒之间分别为过盈匹配,所述防水密封胶为高模量胶,均匀填塞于各凹槽或相邻面的缝隙处。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外橡胶止水棒的外围固定有呈环状的外橡胶垫圈,所述外橡胶垫圈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外橡胶止水棒的径向粗度,所述外橡胶垫圈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外橡胶止水棒内部为实心结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内橡胶止水棒的内壁固定有呈环状的内橡胶垫圈,所述内橡胶垫
圈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内橡胶止水棒的径向粗度,所述内橡胶垫圈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内橡胶止水棒内部为实心结构。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外橡胶垫圈、外橡胶止水棒、内橡胶止水棒和内橡胶垫圈依次从外至内分布,均被挤压与相邻两个所述变形缝之间,并且均隐藏于相邻两个所述箱涵的连接面内。
[0012]进一步地,所述箱涵的内部间隔开通有涵洞隧道,所述涵洞隧道任一端外截面的底部可开设有用于中继间或千斤顶顶进作用的中继间顶进槽,当所述箱涵沿隧道内部顶进吃土完毕后,利用浇筑填料填实所述中继间顶进槽,所述浇筑填料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并且其抗渗和抗压强度不低于C50P8。
[0013]进一步地,在开设有所述中继间顶进槽的所述箱涵的外截面上,所述内凹槽环在位于所述中继间顶进槽的位置处中断,并位于两个所述涵洞隧道的底部之间开设有凹槽条,所述内橡胶止水棒贴合所述浇筑填料压入所述内凹槽环和凹槽条的内部。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5]本技术中,采用内外双层嵌套的橡胶止水结构,在相邻两个箱涵的连接面之间压入形成一道道回形结构的止水圈,挤压严密紧实,不仅结构简单、装配快捷,而且建设周期短、建设成本低,同时有效解决狭窄空间内的止水问题,功效高、可靠性强。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中继间顶进槽浇筑成型图。
[0019]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箱涵相连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外橡胶止水棒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内橡胶止水棒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为:1、箱涵;101、涵洞隧道;2、变形缝;3、外凹槽环;4、内凹槽环;5、凹槽条;6、中继间顶进槽;7、浇筑填料;8、外橡胶止水棒;801、外橡胶垫圈;9、内橡胶止水棒;901、内橡胶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5]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
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 /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 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6]参见图1

图6。
[0027]本技术一种基于隧道中继间顶进的变形缝止水机构,包括两个及以上的箱涵1和分别固定在各所述箱涵1两端的变形缝2,还包括外凹槽环3、内凹槽环4、外橡胶止水棒8和内橡胶止水棒9;
[0028]所述外凹槽环3和内凹槽环4分别间隔开设在所述变形缝2的外截面上,所述内凹槽环4设置在所述外凹槽环3的内部,相邻两个所述箱涵1经由各端部的所述变形缝2并连呈列或排,相邻两个所述外凹槽环3合拢形成外凹槽腔,相邻两个所述内凹槽环4合拢形成内凹槽腔,所述外橡胶止水棒8和内橡胶止水棒9分别呈环形结构挤压置入所述外凹槽腔和内凹槽腔的内部,并于各凹槽的合拢面涂覆有防水密封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隧道中继间顶进的变形缝止水机构,包括两个及以上的箱涵(1)和分别固定在各所述箱涵(1)两端的变形缝(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凹槽环(3)、内凹槽环(4)、外橡胶止水棒(8)和内橡胶止水棒(9);所述外凹槽环(3)和内凹槽环(4)分别间隔开设在所述变形缝(2)的外截面上,所述内凹槽环(4)设置在所述外凹槽环(3)的内部,相邻两个所述箱涵(1)经由各端部的所述变形缝(2)并连呈列或排,相邻两个所述外凹槽环(3)合拢形成外凹槽腔,相邻两个所述内凹槽环(4)合拢形成内凹槽腔,所述外橡胶止水棒(8)和内橡胶止水棒(9)分别呈环形结构挤压置入所述外凹槽腔和内凹槽腔的内部,并于各凹槽的合拢面涂覆有防水密封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隧道中继间顶进的变形缝止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凹槽腔和内凹槽腔的径向宽度相同,所述外橡胶止水棒(8)和内橡胶止水棒(9)的径向粗度相同,并大于所述外凹槽腔或所述内凹槽腔的径向宽度,所述外凹槽腔与所述外橡胶止水棒(8)、所述内凹槽腔与所述内橡胶止水棒(9)之间分别为过盈匹配,所述防水密封胶为高模量胶,均匀填塞于各凹槽或相邻面的缝隙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隧道中继间顶进的变形缝止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橡胶止水棒(8)的外围固定有呈环状的外橡胶垫圈(801),所述外橡胶垫圈(801)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外橡胶止水棒(8)的径向粗度,所述外橡胶垫圈(801)内部为空心结构,所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齐虎陈平王尹王竹香陈峻嵘王叶斌富巨烨安刚建袁正璞徐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