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毅专利>正文

静电感应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8614 阅读:5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静电感应电源属于电源设备领域,利用驻极体具有永久静电场的特点及屏蔽技术,通过静电场力做功产生电能,解决非电场力作功产生电能而存在的不足;具有经电极化处理的双电极驻极体,其组成为:在电介质基材(3)的两个侧面上分别附着有导电材料(1)和(2);双电极驻极体的两侧各有一组集电极体,分别由相应的正、负集电极体和功能体三者共同组成,三者的结构组成均是在电介质基材的一个侧面上附着有相应的导电材料;导电材料分别装有并引出相应的接线柱和开关;整体式绝缘封装在金属壳体(24)内;有益之处:双电极驻极体形成的电场源具有静电场,并能对集电极体发生静电感应而产生感应电场并能长久储存电能,屏蔽静电场,感应电场力即能对外电路负载R放电做功,充电→储电→放电→充电可反复长久使用,无磨损、无污染、耗能极微,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并能稳定连续的对外电路负载放电做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源设备领域,涉及一种静电感应电源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普通电源,都是利用非电场力做功转换产生电动势来维持电源两级的电势差,常见的方式有机械能转换、化学能转换、电磁能转换等方式,分别存在着磨损、污染、耗能高等不足,并且容量较小,就普通的蓄电池而言,既便能以充电方式重复利用,其寿命也是较短的。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静电感应电源,能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利用驻极体具有永久静电场的特点及屏蔽技术,通过其静电场力做功产生电能,具有无磨损、无污染、耗能极微的特点,能方便自由地反复进行感应充电,能永久性地储存电能和对外电路负载放电做功,并且电容量范围大,同时成本低,适用范围广。采用的技术方案静电感应电源,具有绝缘封装的金属壳体24,并有负、正集电极体的接线柱,其特征在于中间具有双电极驻极体,其组成如下,在电介质基材3的左、右两个侧面上分别附着有导电材料1和2,三者组成的双电极电介质基材经电极化处理而成为双电极驻极体;双电极驻极体的左、右两侧各有一组集电极体,左组集电极体组成顺序如下紧挨导电材料1为电介质基材4,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5,紧挨导电材料5为电介质基材6,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7,紧挨导电材料7为电介质基材8,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9;右组集电极体组成顺序如下紧挨导电材料2为电介质基材10,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11,紧挨导电材料11为电介质基材12,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13,紧挨导电材料13为电介质基材14,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15;导电材料5和7上分别装有并引出负、正集电极体的接线柱16和17,并且相互间接有转换开关HK1,导电材料11和13上分别装有并引出正、负集电极体的接线柱18和19,并且相互间接有转换开关HK2;导电材料1和9上分别装有并引出接线柱20和21,并且相互间接有隔离开关GK1,导电材料2和15上分别装有并引出接线柱22和23,并且相互间接有隔离开关GK2。有益效果静电感应电源,基材3附着有导电材料1和2而制成的双电极电介质基材经电极化处理后即成为双电极驻极体,它具有静电场,当隔离开关GK1断开,转换开关HK1直接连通导电材料5和7时,该静电场对左组集电极体发生静电感应,基材6和导电材料7组成的正集电极体中的自由电子在静电场力的作用下经转换开关HK1定向移动至并堆积在基材4和导电材料5组成的负集电极体上,同时在静电场力的作用下,正、负集电极体之间形成与静电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电场,这是一个充电(即电荷分离,以下同)的过程,当该感应电场强度与静电场强度二者绝对数值相等时,将转换开关HK1断开,充电结束,则自由电子就被驻留、储存在负集电极体上—即储电,此时,接通隔离开关GK1,双电极驻极体的静电场被屏蔽,其静电场力对左组集电极体不再发生静电感应,如果同时通过转换开关HK1和HK1′接通外电路负载R,感应电场力即能对负载R放电做功;左组集电极体放电做功后可以再次被感应充电,充电→储电→放电→充电,如此反复长久运行,同理,右组集电极体也能通过相应的转换开关HK2、HK2′和隔离开关GK2的调控如此反复长久运行。因此,具有无磨损、无污染、耗能极微的特点,能方便自由地反复进行感应充电→储电→放电→充电,并且电容量范围大,同时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并且左、右两组集电极体交替运行,能对外电路连续提供电能。附图说明图1、基本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带调控电路时电路原理方框图;图3、带调控电路时运行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进一步详加说明;如图1和3所示,导电材料1和2是采用真空镀膜法镀在基材3的左、右两个侧面上,或者是采用粘接法粘在基材3的左、右两个侧面上;导电材料5、7、9、11、13和15是采用真空镀膜法分别镀在基材ε4、6、8、10、12和14的外侧面上,或者是采用粘接法分别粘在基材4、6、8、10、12和14的外侧面上。如图1和3所示,基材3、4、6、8、10、12和14均呈薄膜电介质状;左组集电极体中的负、正集电极体、基材8与导电材料9组成的功能体三者与右组集电极体中的正、负集电极体、基材14与导电材料23组成的功能体三者和双电极驻极体共七者叠加式或叠加并卷绕式紧密组合成为一体。其中双电极驻极体相当于电源ε,左组集电极体中的负、正集电极体组合相当于电容器C1,右组集电极体中的正、负集电极体组合相当于电容器C2,而电容器C1、C2经电源ε充电并储存电荷后能对外电路负载放电做功,并能反复长久运行;长久使用后,静电感应电源的双电极驻极体的表面电荷衰减过大时可以再次对其进行电极化处理,而进一步延长使用寿命。将静电感应电源的左、右两组集电极体或两台以上的静电感应电源的多组集电极体并列式与调控电路和相应的外电路负载连接,即能构成可对外电路连续提供电能的感应电能储、供系统,在系统运行中静电感应电源有的在放电做功,有的在充电、储电,并且在调控电路的自动调控下,相互自动切换,从而保证连续稳定的对外电路负载放电做功。如图2所示,调控电路结构组成如下静电感应电源25通过电源开关26—即DYK将电源引入电压变换器27,该电压变换器27提供所需工作电压,一路为直流或交流供外电路负载33,另一路为直流供调控电路;同时静电感应电源25接取样器28,该取样器28通过相应的接线柱取出静电感应电源25的电压信号送入比较器29,与基准电压比较后的信号送入 程控器30,程控器30发出相应指令送入并启动相应的驱动电路31,并通过相应的执行电路32调控相应的静电感应电源25的运行状态,或者调控同一台静电感应电源25中的左、右两组集电极体的运行状态,充电、储电、或放电。如图3所示,驱动电路31驱动执行电路32(包括继电器J1、J2、J3、J4并联锁电源开关DYK的继电器J5和J6)调控静电感应电源25的左、右两组集电极体的运行状态;左组集电极体正处于充电状态继电器J1呈断开态,即导电材料1和9相互断开,继电器J2的触点呈J2-1态,即导电材料5和7相互直接连通,此时,双电极驻极体所具有的静电场未被屏蔽,该静电场对左组集电极体发生静电感应,其正集电极体中的自由电子在静电场力的作用下经J2-1向负集电极体定向移动,直至达到感应电场强度与静电场强度平衡时定向移动结束,完成充电过程;充电完成后,继电器J2的触点自动呈J2-0态,即导电材料5和7相互断开,则自由电子就被驻留、储存在负集电极体上,处于储电状态;在充电和储电的状态下,电源DYK的继电器J5和J6对左组集电极体而言始终呈断开态。如图3所示,右组集电极体正处于放电状态,放电一般发生在充电完成以后或储电过程中,电源开关DYK的继电器J5和J6的触点分别呈J5-2和J6-2态,即接通右组集电极体的外电路负载,继电器J3呈接通态,即导电材料2和15相互直接连通,此时,双电极驻极体所具有的静电场被屏蔽,故该静电场不会再对右组集电极体发生静电感应,也就不影响右组集电极体对外电路负载放电做功,继电器J4的触点呈J4-2态,与J5-2、J6-2一起,接通右集电极体的外电路负载,放电做功。当放电到一定程度,右组集电极体会自动转入充电状态。同一台静电感应电源25,在未接通外电路负载的状态下,既使继电器J1和J3呈接通态时,左、右集电极体依然均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静电感应电源,具有绝缘封装的金属壳体(24),并有负、正集电极体的接线柱,其特征在于:中间具有双电极驻极体,其组成如下,在电介质基材(3)的左、右两个侧面上分别附着有导电材料(1)和(2),三者组成的双电极电介质基材经电极化处理而成为双电极驻极体;双电极驻极体的左、右两侧各有一组集电极体,左组集电极体组成顺序如下:紧挨导电材料(1)为电介质基材(4),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5),紧挨导电材料(5)为电介质基材(6),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7),紧挨导电材料(7)为电介质基材(8),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9);右组集电极体组成顺序如下:紧挨导电材料(2)为电介质基材(10),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11),紧挨导电材料(11)为电介质基材(12),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13),紧挨导电材料(13)为电介质基材(14),其外侧面上附着有导电材料(15);导电材料(5)和(7)上分别装有并引出负、正集电极体的接线柱(16)和(17),并且相互间接有转换开关HK↓[1],导电材料(11)和(13)上分别装有并引出正、负集电极体的接线柱(18)和(19),并且相互间接有转换开关HK↓[2];导电材料(1)和(9)上分别装有并引出接线柱(20)和(21),并且相互间接有隔离开关GK↓[1],导电材料(2)和(15)上分别装有并引出接线柱(22)和(23),并且相互间接有隔离开关GK↓[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毅
申请(专利权)人:刘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