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穿刺教学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7246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胸腔穿刺教学模型,包括肺模型和躯体模型(1);所述肺模型设置在躯体模型(1)内;所述的肺模型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双层气囊(2),双层气囊(2)包括内囊(3)和外囊(4),外囊(4)包裹在内囊(3)外,内囊(3)和外囊(4)之间形成模拟胸膜腔(5);内囊(4)内设有将右侧内囊(4)分割为三个内囊分区、左侧内囊分割为两个内囊分区的隔膜(6);每个内囊分区内均设有用于调整内囊分区气压的压力调节装置;所述模拟胸膜腔(5)内连接有胸膜腔充气管(7)、充水管(8)、排水管(9)和抽气管(1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真实模拟不同胸积水或积液病情,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诊断能力。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诊断能力。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诊断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胸腔穿刺教学模型


[0001]本技术属于教学模拟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胸腔穿刺教学模型。

技术介绍

[0002]胸膜腔,是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由紧贴于肺表面的胸膜脏层和紧贴于胸廓内壁的胸膜壁层所构成,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没有气体,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有利于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胸膜腔内如果出现气体(气胸)、或液体(液胸),就是病变状态,需要进行胸膜腔穿刺进行诊断和治疗,诊断方法主要有叩诊和穿刺。根据“叩诊”声音可判断胸膜腔是否存在气胸或液胸病变;通过穿刺,抽取胸膜腔内气体或液体并进行分析,明确腔内的气体和液体的性质和量,也就是我们统称说的“胸穿”。叩诊和胸穿是临床医师和在校的学生均需掌握技能。
[0003]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该操作在人体身上进行不太现实,也容易引起其他后遗症,需要使用教学模型进行培训和考核,掌握技能后再去患者身上进行操作。鉴于患者病情的不同,是否存在气胸或液胸、气胸或液胸存在的位置变化、以及气胸或液胸的严重程度均会有差异,能否准确判断具体病情,在教学阶段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的胸穿模型,模式单一,只针对某一固定病情设置,导致在教学模拟实验时,无法进行模型的病情调整,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应对不同病情,因此提供一种能模拟不同病情的胸穿装置对学生积累经验、提高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问诊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胸腔穿刺教学模型,可真实模拟不同胸积水或积液病情,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诊断能力。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所述的胸腔穿刺教学模型包括肺模型和躯体模型;所述肺模型设置在躯体模型内;所述的肺模型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双层气囊,双层气囊包括内囊和外囊,外囊包裹在内囊外,内囊和外囊之间形成模拟胸膜腔;内囊内设有将右侧内囊分割为三个内囊分区、左侧内囊分割为两个内囊分区的隔膜;每个内囊分区内均设有用于调整内囊分区气压的压力调节装置;所述模拟胸膜腔内连接有胸膜腔充气管、充水管、排水管和抽气管。
[0007]作为优选,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内囊充气管和内囊排气管、供气泵;所述内囊充气管的一端与内囊连通,另一端与供气泵的出口管连通;所述内囊排气管与内囊连通;内囊充气管和内囊排气管上均设有阀门。
[0008]作为优选,所述的供气泵的出口设有至少七个支管,每个支管上均设有阀门,两根胸膜腔充气管和五根内囊充气管分别与支管连通。
[0009]作为优选,所述的胸膜腔充气管和充水管通过三通管与模拟胸膜腔连通;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模拟胸膜腔的下部;所述抽气管设置在模拟胸膜腔的上部。
[0010]作为优选,还包括胸腔模型;所述胸腔模型包括肩胛骨模型和胸廓模型;所述胸腔模型设置在躯体模型内;所述肺模型设置在胸腔模型内,肺模型通过支架与胸腔模型连接。
[0011]作为优选,还包括控制器;模拟胸膜腔内和每个内囊分区内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抽气管上连接有真空泵;所述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对七个压力传感器分别调节控制;压力传感器分别与胸膜腔充气管、排水管、内囊排气管、内囊充气管和真空泵的阀门联锁。
[0012]作为优选,所述支架包括主架、侧架和连接架;所述侧架固定连接在主架的两侧,侧架的末端设有与外囊结构相匹配、用于吸附外囊的吸盘;所述连接架连接在支架和胸廓模型的胸椎模型之间。
[0013]作为优选,所述的内囊和外囊的材质均为弹性材料。
[0014]作为优选,所述内囊充气管、内囊排气管、胸膜腔充气管、充水管、抽气管和排水管均穿出躯体模型。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通过设置隔膜,模拟肺的真实结构,将肺模型分割为五个不同的分区,并在五个分区内分别设置压力控制系统,可实现五个内囊分区压力的分别调整,可实现不同病灶位置的模拟。
[0017]本技术通过设置内囊和外囊,使内囊和外囊之间形成模拟胸膜腔,进而实现气肺和液肺的模拟,并通过设置胸膜充气管、抽气管、充水管和排水管,实现模拟胸膜腔内压力、积液的调整,且抽气管即能调节模拟胸膜腔压力,还能调节模拟胸膜腔容积。
[0018]本技术的支架结构,不仅能起到支撑、固定肺模型的作用,且通过吸盘吸附外囊的方式,可通过排掉内囊和外囊内的气体,将肺模型从支架上取出,不损伤肺模型,便于定期检查肺模型。
[0019]本技术仿真性高,能模拟不同病灶位置和不同病情变化,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仿真度。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肺模型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胸腔模型和肺模型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的供气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

躯体模型、2

双层气囊、3

内囊、4

外囊、5

模拟胸膜腔、6

隔膜、7

胸膜腔充气管、8

充水管、9

排水管、10

抽气管、11

内囊充气管、12

内囊排气管、13

供气泵、14

阀门、15

肩胛骨模型、16

胸廓模型、17

控制器、18

压力传感器、19

主架、20

侧架、21

连接架、22

吸盘、23

支管、24

供气装置、25

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
[0027]如图1

5所示,所述的胸腔穿刺教学模型包括肺模型、躯体模型1、胸廓模型16和控制器17。胸腔模型包括肩胛骨模型15和胸廓模型16,胸腔模型设置在躯体模型1内,肺模型设置在胸腔模型内,肺模型通过支架与胸腔模型的脊椎模型连接。支架包括主架19、侧架20和连接架21。侧架20固定连接在主架19的两侧,侧架20的末端设有与外囊4结构相匹配、用于吸附外囊4的吸盘22,连接架21连接在主架19和胸廓模型的胸椎模型之间。支架起到托举、固定肺模型的作用。
[0028]肺模型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双层气囊2,每个双层气囊2均包括内囊3和外囊4,外囊4包裹在内囊3外,内囊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腔穿刺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肺模型和躯体模型(1);所述肺模型设置在躯体模型(1)内;所述的肺模型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双层气囊(2),双层气囊(2)包括内囊(3)和外囊(4),外囊(4)包裹在内囊(3)外,内囊(3)和外囊(4)之间形成模拟胸膜腔(5);内囊(3)内设有将右侧内囊(3)分割为三个内囊分区、左侧内囊分割为两个内囊分区的隔膜(6);每个内囊分区内均设有用于调整内囊分区气压的压力调节装置;所述模拟胸膜腔(5)内连接有胸膜腔充气管(7)、充水管(8)、排水管(9)和抽气管(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胸腔穿刺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内囊充气管(11)和内囊排气管(12)、供气泵(13);所述内囊充气管(11)的一端与内囊(3)连通,另一端与供气泵(13)的出口管连通;所述内囊排气管(12)与内囊(3)连通;内囊充气管(11)和内囊排气管(12)上均设有阀门(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胸腔穿刺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气泵(13)的出口设有至少七个支管,每个支管上均设有阀门(14),两根胸膜腔充气管(7)和五根内囊充气管(11)分别与支管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胸腔穿刺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胸膜腔充气管(7)和充水管(8)通过三通管与模拟胸膜腔(5)连通;所述排水管(9)设置在模拟胸膜腔(5)的下部;所述抽气管(10)设置在模拟胸膜腔(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鸣郭峰杨蕴芝翟洪图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开放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