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85149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8 10: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包括设于搅拌釜底部的驱动组件、与驱动组件连接的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用于与驱动组件连接的搅拌轴、连接在搅拌轴上的转子、设置在对应转子位置的进气管;所述转子的上下两端均呈锥型,且上端面上设置有呈阿基米德螺旋线型的上副叶,该上副叶的位置与进气管相对应;所述转子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呈双曲面型的下副叶,若干所述下副叶以搅拌轴为圆心周向分布在转子的下端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减少卫生死角,方便清洗,并且具备更好的混合效果和节能效果。能效果。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搅拌装置,具体为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工业搅拌式反应器主要有鼓泡式反应器及通风搅拌式反应器。鼓泡式反应器靠压缩气体提供溶解气体和起搅拌混合作用。通风搅拌反应器通过机械搅拌来分散压缩气体,从而提高压缩气体的利用率。上述两种形式的反应器,都需要一个供给压缩气体的设备,如气体压缩机。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动力消耗较大。二是需要复杂的气体净化系统去分离油和水,如果分离不彻底,对于生物式反应器还会有染菌的风险。
[0003]自吸式搅拌反应器,它是通过自吸式叶轮的高速旋转,在叶轮区域形成负压,气体通过吸气管吸入到桨叶区,然后通过叶轮的搅拌作用被破碎成小气泡,能够为气体化学反应提供很好的溶解气体的需求。同时,由于不需要气体压缩设备,节省了投资和运行成本,并且消除了气体压缩机的噪音污染。
[0004]以生物式反应器为例,现有的自吸式搅拌反应器,以底部伸入式为主。自吸式搅拌器通常为单层水平的转子、定子结构,转子以闭式涡轮式为主,产生的流场为径向流,难以形成反应器内的有效混合。另外由于自吸式反应器的搅拌结构相对于传统反应器较为复杂,且进气管与自吸式叶轮搅拌轴之间有动密封连接,比较难以清洗,对于生物反应器,存在易染菌的问题。
[0005]上述方案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0920192485.3的自吸排气式搅拌反应器技术专利,在该现有技术中均有体现。
[0006]由于现有鼓泡式反应器、通风机械搅拌反应器,包括现有的自吸式反应器存在不足,都难以满足高传质、强混合及卫生无死角的要求。因此,急需一种新型的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具有较高的吸气能力,能够减少卫生死角,方便清洗,并且具备更好的混合效果和节能效果。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包括设于搅拌釜底部的驱动组件、与驱动组件连接的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用于与驱动组件连接的搅拌轴、连接在搅拌轴上的转子、设置在对应转子位置的进气管;所述转子的上下两端均呈锥型,且上端面上设置有呈阿基米德螺旋线型的上副叶,该上副叶的位置与进气管相对应;所述转子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呈双曲面型的下副叶,若干所述下副叶以搅拌轴为圆心周向分布在转子的下端面上。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搅拌轴上还安装有辅助搅拌叶,且位于转子的下方,该辅助搅拌叶用于将流体朝向转子排出。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搅拌组件还包括定子,该定子包括上封板、支撑架,所述上封板通过支撑架安装在搅拌釜内部;所述上封板为一锥型的罩体,设置在转子的上方,且该上封板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连接管,该连接管的一端连接在上封板上,且与上封板连通,另一端设置有法兰盘,且通过该法兰盘与进气管法兰连接,以流通气体。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子的周向边缘设置有桨叶。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封板上开设有若干供流体进入的通孔;该通孔的位置与桨叶或转子的位置相对应。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桨叶的形状为弯叶曲面。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封板与支撑架之间设置有若干隔板,若干所述隔板呈周向分布在上封板与支撑架之间,且隔板沿着上封板周向倾斜设置;相邻的所述隔板之间构成供流体通过的空间。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的位置与桨叶的位置相对应。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邻的所述隔板之间还设置有下密封板,所述下密封板位于隔板的下侧边缘且与下密封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密封板与相邻的隔板之间构成供流体通过的通道。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子和定子呈伞状,伞状边缘倾斜角为10~45度。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9]1.无需设置空气压缩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0020]2.无需设置动密封,减少设备复杂性,减少卫生死角;
[0021]3.具有更好的吸气能力、循环效果和混合强度;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透视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上封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转子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转子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号:1、搅拌釜;2、驱动组件;3、搅拌组件;31、搅拌轴;32、转子;321、上副叶;322、下副叶;323、桨叶;33、进气管;34、辅助搅拌叶;35、定子;351、上封板;3511、连接管;3512、法兰盘;3513、通孔;352、支撑架;353、隔板;354、下密封板;4、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述。
[0028]参照图1

4所示,
[0029]一种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包括设于搅拌釜1底部的驱动组件2、与驱动组件2连接的搅拌组件3,搅拌组件3包括用于与驱动组件2连接的搅拌轴31、连接在搅拌轴31上的转子32、设置在对应转子32位置的进气管33;转子32的上下两端均呈锥型,且上端面上设置有呈阿基米德螺旋线型的上副叶321,该上副叶321的位置与进气管33相对应;转子32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呈双曲面型的下副叶322,若干下副叶322以搅拌轴31为圆心周向分布在转子32的下端面上。
[0030]基于该方案,通过转子32的转动配合阿基米德螺旋线型的上副叶321,能够形成负压将进气管33中的气体吸入,并且通过这种设计,转子32只需要通过驱动组件2进行驱动转动即可,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的转动密封连接,传统的自吸式是通过空心轴转动带着转子32转动,并通过转子32的负压从空心轴中吸取气体,由于空心轴是转动的,而供气的管道是不动的,此时就需要完成空心轴和供气的管道之间的密封连接,这种密封连接还要保证能够转动,因此结构复杂;本方案中通过转子32的转动,直接对着管道进行吸取,不仅能够具备搅拌功能,还能够完成自吸,由于本方案中的气体不需要通过搅拌轴31进行传输,因此也就不需要完成动密封,简化了结构。并且转子32在转动的过程中吸入气体的同时实现搅拌,具备更高的搅拌效率,由于本方案的结构简单,清洗更加方便,减少了卫生死角,避免影响搅拌后的物料品质。此外,通过转子32的转动带动下副叶322转动,下副叶322的结构为双曲面型,并且以搅拌轴31为圆心进行周向排布,具体参照附图所示,在转子32转动过程中,利用下副叶322能够向上吸取流体物料,让搅拌釜1内的流体进行循环,并且转子32的两端都是锥型的,对于形成循环和切碎气泡来说具有更明显的效果。转子32的顶部端面的螺旋线型的上副叶321,能够辅助形成更强的负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包括设于搅拌釜底部的驱动组件、与驱动组件连接的搅拌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用于与驱动组件连接的搅拌轴、连接在搅拌轴上的转子、设置在对应转子位置的进气管;所述转子的上下两端均呈锥型,且上端面上设置有呈阿基米德螺旋线型的上副叶,该上副叶的位置与进气管相对应;所述转子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呈双曲面型的下副叶,若干所述下副叶以搅拌轴为圆心周向分布在转子的下端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上还安装有辅助搅拌叶,且位于转子的下方,该辅助搅拌叶用于将流体朝向转子排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组件还包括定子,该定子包括上封板、支撑架,所述上封板通过支撑架安装在搅拌釜内部;所述上封板为一锥型的罩体,设置在转子的上方,且该上封板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连接管,该连接管的一端连接在上封板上,且与上封板连通,另一端设置有法兰盘,且通过该法兰盘与进气管法兰连接,以流通气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自吸式气体反应的搅拌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明辉邹晨王炳信冯鑫张庆华吴亮孟绳续荆万仓张育牢邓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长城搅拌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