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即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目前国内外使用人工压迫或松紧带压迫的方法进行止血,按压力度的大小依靠主观感觉和肉眼观察来判断,其缺陷是止血压力过度,易发生血栓;止血压力不够就会发生出血或血肿。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是研制一种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结构是由止血束带组件与充气加压装置相连接组成,止血束带组件中有粘扣、束带、单向阀和压力气囊;充气加压装置有加压气球端连通单向阀、导管和压力表。用途是专门对长期血液透析病人在治疗结束时对血管动静脉内瘘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用客观量化指标来判断和调整穿刺点压迫力度,适合不同患者使用,有效的减轻病人痛苦,延长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专门对长期血液透析病人在治疗结束时对血管动静脉内瘘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的装置,即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二、
技术介绍
对于长期血液透析治疗(2~3次/周)患者血管动静脉内瘘(以下简称“内瘘”)是最常用的血管通路,我国99%的病人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内瘘被视为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生命线”。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位于患者上肢的前臂或上臂,是由血管移植物或自体血管组成,在每一次透析治疗结束时,患者对穿刺损伤的“内瘘”血管选择适当方法压迫止血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内外使用人工压迫或松紧带压迫的方法进行止血,按压力度的大小依靠主观感觉和肉眼观察来判断,存在如下缺陷:1、按压力度无客观量化判断指标。2、每次按压止血力度均有差别,重复操作性差。3、每一次透析后血压的变化,依靠主观感觉很难调整到恰当的压迫力度。4、病人主观判断力会受到初期透析治疗无经验、老年、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小儿、自我感觉不精确(如糖尿病、偏瘫等)、情绪好坏、以及透析治疗后出现不适等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一是止血压力过度,致使“内瘘”血管过于狭窄或阻断,易发生血栓;二是止血压力不够就会发生出血或血肿,最终导致“内瘘”使用寿命的缩短。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研制一种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是用客观量化指标来判断和调整穿刺点压迫力度的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适合不同患者使用,有效的减轻病人痛苦,延长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由止血束带组件与充气加压装置相连接组成,其特征是:止血束带组件有束带(2)为松紧带,其两端安装粘扣(4),束带(2)中部固定带有单向阀(3)的压力气囊(1);充气加压装置有加压气球(5),加压气球(5)后端连通单向阀(3),前端顺次连通组合单向阀(6)、导管(7);另外导管(7)还连通压力表(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的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其特征是:所述的止血束带组件是由束带(2)两端安装粘扣(4),束带(2)中部1/3处下方固定带有单向阀(3)的压力气囊(1)组成;所述的充气加压装置是由带有单向阀(3)的加压气球(5)前端顺次连通组合单向阀(6)、导管(7)及与导管(7)并接连通的压力表(8)组成,导管(7)另一端插接连通压力气囊(1)上的单向阀(3)入口端;共同组成分体式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所述的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其特征是:所述的止血束带组件是由束带(2)两端安装粘扣(4),束带(2)中部1/3处固定带有单向阀(3)和排气阀(10)的压力表(8),该单向阀(3)出口端并连压力表(8)、排气阀(10)和压力气囊(1),压力表(8)下面固定压力气囊(1)组成,其中由压力表8上装配单向阀3和排气阀10以及压力气囊1相互连通组成组合压力表9;所述的充气加压装置是由带有单向阀(3)的加压气球(5)前端连通导-->管(7)组成,导管(7)另一端插接连通在压力表(8)的单向阀(3)入口端;共同组成一体式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所述的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其特征是:一体式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的充气加压装置能够用注射器(11)替代。所述的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其特征是:所述的止血束带组件是由束带(2)两端安装粘扣(4),束带(2)中部1/3处固定带有单向阀(3)和排气阀(10)的压力表(8),该单向阀(3)出口端并连压力表(8)、排气阀(10)和压力气囊(1),压力表(8)下面固定压力气囊(1)组成;所述的充气加压装置是由带有单向阀(3)的加压气球(5)前端连通导管(7)组成,该小型化结构的充气加压装置固定在组合压力表(9)一侧的束带(2)上,导管(7)另一端直接连通在压力表(8)的单向阀(3)入口端;共同组成小型化一体式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和优点:1、利用压力表能够客观掌握、调整每一次按压止血的力度,消除了人为主观上的种种影响因素,有效的防止了按压止血力度过大或者过小带来的不良后果。2、利用压力表可以做到每一次压迫止血力度保持相同,操作重复性很好,对患者来说压迫止血的效果稳定可靠。3、利用压力表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摸索出不同病人、不同部位、不同血压情况下最适当的按压止血的力度,作为该病人在以后类似条件下按压止血的指标,减少患者的痛苦。4、单次按压止血全过程压迫力度即可以保持恒定,也可以方便的加压或-->是减压。5、在有压力装置出现意外情况下,利用本专利技术松紧带加压止血功能,能够实现传统加压止血的方法。6、临床上实用性强,结构简单,美观,操作简便,造价低廉,易于广泛推广。四、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种技术方案展开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第一种技术方案的止血束带组件在使用状态时形成环状的侧视图,图3是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充气加压装置示意图,图4是第一种技术方案的止血束带组件与充气加压装置连接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第二种技术方案展开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组合压力表结构示意图,图7是第二种技术方案的充气加压装置示意图,图8是第二种技术方案的止血束带组件与充气加压装置连接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普通注射器结构示意图,图10是第三种技术方案展开结构的俯视图,图11是组合压力表9中的压力气囊1,在未安装在压力表8下面时呈碗形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是组合压力表9中是自成一体的圆盘状压力气囊1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组合压力表9中的压力气囊1,在未安装在压力表8下面时呈侧壁可上下折叠的圆柱桶形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1碗状压力气囊1安装在压力表8下面后的组合压力表9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2圆盘状压力气囊1安装在压力表8下面,在充入少量气体后呈铁饼状的组合压力表9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3侧壁为可上下折叠的圆柱桶状压力气囊1安装在压力表8下面后的组合压力表9结构示意图,图17是对应图14组合压力表9中压力气囊1与压力表8、单向阀3、排气阀10四组件之间相互连通结构示意图。图-->18是对应图15组合压力表9中压力气囊1与压力表8、单向阀3、排气阀10四组件之间相互连通结构示意图。图19是对应图16组合压力表9中压力气囊1与压力表8、单向阀3、排气阀10四组件之间相互连通结构示意图。上述图中标号:1—压力气囊,2—束带,3—单向阀,4—粘扣,5—加压气球,6—组合单向阀,7—导管,8—压力表,9—组合压力表,10—排气阀,11—注射器。五、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说明使用压力气囊1加压止血的基本原理:①气体局限在一定容器内所产生的压强在各个点和各个方向均相同。②相同的压强作用在相同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力是相等的。其次要说明目前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位于患者上肢的前臂或上臂,是由血管移植物或自体血管组成。其特点:①自体内瘘的血管壁较薄。②内瘘血管内血液压力较大,接近动脉压。③血流量大,约300~1200ml/min。④血管周围组织张力低,松弛。⑤血管走行表浅。因此,“内瘘”血管穿刺后近似于动脉血管壁的损伤。穿刺针拔出后要求压迫止血具有适当大的力度;其次血液透析病人凝血功能较差,机体内尚有残存的抗凝剂(透析治疗中使用),要求止血按压力度恒定并且需要持续一定时间。参看图1,这是第一种技术解决方案展开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由止血束带组件与充气加压装置相连接组成,其特征是:止血束带组件有束带(2)为松紧带,其两端安装粘扣(4),束带(2)中部固定带有单向阀(3)的压力气囊(1);充气加压装置有加压气球(5),加压气球(5)后端连通单向阀(3),前端顺次连通组合单向阀(6)、导管(7);另外导管(7)还连通压力表(8)。
【技术特征摘要】
1.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由止血束带组件与充气加压装置相连接组成,其特征是:止血束带组件有束带(2)为松紧带,其两端安装粘扣(4),束带(2)中部固定带有单向阀(3)的压力气囊(1);充气加压装置有加压气球(5),加压气球(5)后端连通单向阀(3),前端顺次连通组合单向阀(6)、导管(7);另外导管(7)还连通压力表(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其特征是:所述的止血束带组件是由束带(2)两端安装粘扣(4),束带(2)中部1/3处下方固定带有单向阀(3)的压力气囊(1)组成;所述的充气加压装置是由带有单向阀(3)的加压气球(5)前端顺次连通组合单向阀(6)、导管(7)及与导管(7)并接连通的压力表(8)组成,导管(7)另一端插接连通压力气囊(1)上的单向阀(3)入口端;共同组成分体式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动静脉内瘘专用止血带,其特征是:所述的止血束带组件是由束带(2)两端安装粘扣(4),束带(2)中部1/3处固定带有单向阀(3)和排气阀(10)的压力表(8),该单向阀(3)出口端并连压力表(8)、排气阀(10)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养俊,芮海荣,
申请(专利权)人:赵养俊,芮海荣,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