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韧性和孔洞可调的凝胶人造血管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587246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2 1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韧性和孔洞可调的凝胶人造血管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凝胶人造血管含有烯烃类单体M1、生物高分子M2、化学交联剂M3、离子交联剂M4,四者用量的质量百分数比别为:9~15%、1~3%、0-0.2‰、4~10%。本制备方法是在水溶液中以M1和M2为功能单体,M3作为化学交联剂,得到凝胶人造血管坯体后再利用M4作为例子交联剂进行强化处理,制成高强高韧、孔洞可调的凝胶人造血管。该方法制得的凝胶人造血管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和回复性,在拉压弯扭等外力作用下不易破损,且可快速恢复原形;具有多重交联的网络结构,孔洞尺寸可由交联度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生物、医疗、组织工程、吸附等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所述的凝胶人造血管含有烯烃类单体M1、生物高分子M2、化学交联剂M3、离子交联剂M4,四者用量的质量百分数比别为:9~15%、1~3%、0-0.2‰、4~10%。本制备方法是在水溶液中以M1和M2为功能单体,M3作为化学交联剂,得到凝胶人造血管坯体后再利用M4作为例子交联剂进行强化处理,制成高强高韧、孔洞可调的凝胶人造血管。该方法制得的凝胶人造血管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和回复性,在拉压弯扭等外力作用下不易破损,且可快速恢复原形;具有多重交联的网络结构,孔洞尺寸可由交联度调节。本专利技术适用于生物、医疗、组织工程、吸附等领域。【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和组织工程领域,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血管是生物体内输送血液的管道,人体内除角膜、毛发、指(趾)甲、牙质及上皮等处外,血管遍布全身。血管可以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主动脉和大动脉的管壁较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有可扩张性和弹性。毛细血管的口径最小,数量最多,总的横截面积最大,血流速度最慢,管壁最薄,仅由单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通透性很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研究以及移植血管,所以人们专利技术了人工血管,即一种在功能和特点上与生物血管相近,能够代替生物血管的人工血管。制备人工血管需满足以下要求:1.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2.网孔度适宜;3.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韧度;4.作搭桥手术时易缝性好;5.血管接通放血时不渗血或渗血少且能即刻停止;6.移入人体后组织反应轻微;7.人体组织能迅速形成新生的内外膜;8.不易形成血栓;9.令人满意的远期通畅率。人工血管血管的制造,国内外的研究,绝大多数是采取医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编织。织造的方法有针织、编织和机织。织成管状织物后,经后处理加工成为螺旋状的人造血管,可随意弯曲而不致吸瘪。我国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研究,起初是用尼龙(Nylon)织成,后因尼龙降解,在生体内植入后发生破裂而被淘汰。现在多采用涤纶(Dacron)纤维编织人工血管,己大量应用于临床,如治疗主动脉瘤,主动脉狭窄,上下腔静脉切除更换术等,最长可达37cm。目前用高分子材料由机器编织的人工血管,平织者内径最小为8mm,针织者内径为3mm,但针织人工血管目前在国内尚未能正式生产。涤纶人造血管是最早使用的血管材料,且由于通畅率较高,长期以来被成功地用于大血管置换,但无法完全满足小口径人造血管的制造要求。此后,用于制造人造血管的原料发展为聚四氟乙烯、聚氨酯和天然桑蚕丝。60年代出现以高分子聚四氟乙烯为原料经注塑而成的直型人造血管,商品名称为考尔坦克斯(Core-Tex),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人造血管材料是膨化聚四氟乙烯,它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与抗凝性,但顺应性较差,移植物的通畅率仅为30%,尤其是直径小于6mm的聚四氟乙烯(ePTFE)人造血管上述缺点更加明显,远期通畅率极差。现用于临床的主要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和聚氨酯(PU)等原料合成高聚物制成的人工血管,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主要是以涤纶纤维的形式编织成管状,内皮细胞可以在纤维间的空隙生长;膨体聚四氟乙烯制备的血管壁有多孔网状结构,有利于内皮细胞生长。但涤纶和膨体聚四氟乙烯没有生物活性和抗凝活性,移植后易发生血栓。聚氨酯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可以有效的抗血栓。因此将其合成高聚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制备人工血管的条件,应用于临床。由上分析,上述人工血管普遍存在血液在其内部流通性不好,生物相容性以及力学性能差等缺点,有必要寻找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血管性能的人工血管,在综合性能上要充分满足移植的要求。中国专利CN101284148A公开了一种制备人工血管的方法,配方由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砜(PES)和聚砜(PS)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制备成高聚物,将其经过溶胀和溶解配置成膜液,然后过滤脱泡经过干喷湿纺发制备中空纤维膜,再经过后期处理制成血管。然而这种制备方法涉及到有毒溶剂,对生物体有一定毒性,并且制作步骤繁琐,需要一系列的操作,不易制备。中国专利CN1313741A公开了一种利用异种生物体血管并且用表面活性剂洗涤血管后完全除去该血管的细胞成分而成的人工血管。这种方法原料不易得到,而且处理起来不方便,不能大批量生产。高分子水凝胶是一类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高聚物。因其具有独特的保水、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医药保健等领域。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造血管材料,其本身为与人体软组织相似的软湿材料,适宜在人体环境中应用。凝 胶具有化学结构明确、性能稳定且易于调控、无异物感染、廉价和易于灭菌等优势;通过改变交联机理和配比的调控,能够实现高强度高韧性的力学性能以及优良的可见光透过性能,为凝胶在血管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力学保障和光学支持,此外,凝胶高分子材料的耐降解性和耐候性使得材料在应用于人体的过程中不易发生降解和排异,材料使用周期较长。本专利技术考虑了人造血管的制备需要满足无毒性,生物相容性,选择透过性和力学性能良好,以及制造简单及成本低等特点,运用高分子复合水凝胶的特点进行制备凝胶人工血管,可替代临床上使用的PET、ePTFE和PU人工血管,在医学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兼具高强高韧及光学透过性的人造血管材料。本专利技术得到的血管材料的强度高、韧性好,在生物生存温度下能够满足生物日常活动所需的各种拉压弯扭等动作,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且可见光光学透过性能和回复性能良好,能够满足输液、抽血等日常医疗要求。本材料对生物体无毒害作用,生物相容性好,且具有耐降解等优点,利于在人体中长期使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韧性和孔洞可调的凝胶人造血管是由烯烃类单体Ml、生物高分子M2、化学交联剂M3、离子交联剂M4溶于水聚合而成。所述的烯烃类单体Ml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2-( 二甲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2-甲基-1-丙磺酸、多缩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其无机盐,以及其混合物。所述的生物高分子M2为海藻酸钠、壳聚糖、黄原胶、腐殖酸、纤维素、聚乳酸、聚赖氨酸、聚谷氨酸、聚乙烯醇、聚羟基脂肪酸酯、胶原蛋白、丝胶状球蛋白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的化学交联剂M3为N,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缩水甘油基乙醚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离子交联剂M4为氯化钙、氯化铜、氯化锌、硫酸氢钙、硫酸铜、硫酸锌中的任意一种。本专利技术一种高韧性和孔洞可调的凝胶人造血管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A液的配制:25°C下将烯烃类单体Ml、生物高分子M2依次加入到去离子水中,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18%的溶液,搅拌5-30min,静止脱泡15_30min ;2)B液的配制:25°C下将化学交联剂M3和引发剂过硫酸铵或过硫酸钾依次加入到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5-10min,直至形成均一透明的分散体系;3)预聚液的混配:将步骤2)配制的B液倒入步骤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韧性和孔洞可调的凝胶人造血管是由烯烃类单体M1、生物高分子M2、化学交联剂M3、离子交联剂M4溶于水聚合而成;所述的烯烃类单体M1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2?(二甲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钠、2?丙烯酰胺?2?甲基?1?丙磺酸、多缩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其无机盐,以及其混合物;所述的生物高分子M2为海藻酸钠、壳聚糖、黄原胶、腐殖酸、纤维素、聚乳酸、聚赖氨酸、聚谷氨酸、聚乙烯醇、聚羟基脂肪酸酯、胶原蛋白、丝胶状球蛋白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的化学交联剂M3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缩水甘油基乙醚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离子交联剂M4为氯化钙、氯化铜、氯化锌、硫酸氢钙、硫酸铜、硫酸锌中的任意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青松张念一薛蕊梁聪聪穆齐峰陈莉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