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的电池断路单元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7845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的电池断路单元及电池包,包括:相互分离的正极模块和负极模块;正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一电池模块,第一输出端连接至一驱动电机的正极;负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驱动电机,第二输出端连接至电池模块的负极;正极接触器的第一驱动端连接至一控制器;负极接触器的第二驱动端连接控制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相互分离的正极模块和负极模块,使得电池断路单元的体积得以减小,且可根据用户需求对正极模块和负极模块在电池包中的设置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得用户在对电池包进行设计时可充分利用电池包的剩余空间对正极模块和负极模块进行设置,减少了空间浪费,降低研发成本。降低研发成本。降低研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体式的电池断路单元及电池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的电池断路单元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电池包,指在新能源汽车中所应用的一种动力单元。通常情况下,电池包的组成包括:电芯、连接件、配电单元等,其能够在车机的控制下进行充放电以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的供电。其中,高压配电单元(Power Distribution Unit,PDU)是整个电池包中用于对电源进行分配和管理的部件,主要承担充放电控制、高压部件上电控制、电路过载短路保护、高压采样、低压控制等功能。为实现对电路整体的较好保护作用,在电池包中往往还需要设置专门的电池断路单元(Battery Disconnect Unit,BDU)以实现较好的安全性。
[0003]现有技术中,已存在有具有电池断路单元的电池包。通常情况下,为实现对新能源汽车较好的故障切断效果,该类电池断路单元上往往设置有相应的感测装置和接触端子,并连接至相应的控制器,进而使得控制器根据检测到的电力信息控制电池断路单元的切断。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为实现上述功能,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断路单元的体积相对较大,进而使得电池断路单元占用了电池包中较多的空间,给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带来了较多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分体式的电池断路单元及电池包。
[0005]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分体式的电池断路单元,包括相互分离的正极模块和负极模块;r/>[0007]所述正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一电池模块的正极,所述正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一驱动电机的正极;
[0008]所述负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所述驱动电机的负极,所述负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
[0009]所述正极模块内设置有一正极接触器,所述正极接触器的第一驱动端连接至一外部的控制器;
[0010]所述负极模块内设置有一负极接触器,所述负极接触器的第二驱动端连接至所述控制器。
[0011]优选地,所述正极模块包括一正极外壳,所述正极外壳的投影面呈长条形;
[0012]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一输出端沿所述正极外壳的长轴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正极外壳的两边,并指向所述正极外壳的上方;
[0013]所述正极外壳内设置有所述正极接触器,所述正极接触器的所述第一驱动端沿所述正极外壳的短轴方向露出所述正极外壳。
[0014]优选地,所述正极模块还包括一智能保险丝,所述正极接触器和所述智能保险丝
沿所述正极外壳的长轴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
[0015]所述正极接触器通过第一正极铜排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入端;
[0016]所述正极接触器通过第二正极铜排连接至所述智能保险丝;
[0017]所述智能保险丝通过第三正极铜排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出端;
[0018]所述第一正极铜排、所述第二正极铜排和所述第三正极铜排上分别设置有一连接至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子;
[0019]所述智能保险丝包括一受控端,所述受控端连接至所述控制器。
[0020]优选地,所述第一正极铜排呈Z字型,所述第一正极铜排自所述第一输入端的上方,经过所述正极接触器的侧面延伸至所述正极接触器的上方;
[0021]所述第二正极铜排呈Z字形,所述第二正极铜排自所述正极接触器的上方经过所述正极接触器的侧面延伸至所述智能保险丝的上方。
[0022]优选地,所述正极接触器包括一正极接触器外壳,所述正极外壳包括一正极外壳底板;
[0023]所述正极接触器外壳和所述正极外壳底板一体成型。
[0024]优选地,所述负极模块包括一负极外壳,所述负极外壳的投影面呈长条形;
[0025]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沿所述负极外壳的长轴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负极外壳的两边,并指向所述负极外壳的上方;
[0026]所述负极外壳内设置有所述负极接触器,所述负极接触器的所述第二驱动端沿所述负极外壳的短轴方向露出所述负极外壳。
[0027]优选地,所述负极模块还包括一电流感测模块,所述电流感测模块设置在所述负极接触器靠近所述第二输入端的侧面;
[0028]所述电流感测模块包括一感测输出端,所述感测输出端沿所述负极外壳的短轴方向露出所述负极外壳,所述电流感测模块通过所述感测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控制器;
[0029]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电流感测模块通过第一负极铜排连接;
[0030]所述电流感测模块和所述负极接触器通过第二负极铜排连接,所述第二负极铜排呈7字形,自所述负极接触器的侧面延伸至所述负极接触器的上方;
[0031]所述负极接触器和所述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三负极铜排连接,所述第三负极铜排呈Z字形,自所述负极接触器的上方经过所述负极接触器的侧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输出端;
[0032]所述第二负极铜排和所述第三负极铜排上分别设置有一连接至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子。
[0033]优选地,所述负极接触器包括一负极接触器外壳,所述负极外壳包括一负极外壳底板;
[0034]所述负极接触器外壳和所述负极外壳底板一体成型。
[0035]一种电池包,包括一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多个电池模组和上述的电池断路单元,所述电池模组通过所述电池断路单元连接至外部的一驱动电机。
[0036]优选地,所述电池断路单元包括相互分离的正极模块和负极模块;
[0037]所述外壳的一侧面具有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投影面呈矩形;
[0038]所述延伸部内设置有所述正极模块和所述负极模块;
[0039]所述延伸部的长轴方向与所述外壳的边缘垂直或水平设置;
[0040]所述正极模块的长轴方向,以及所述负极模块的长轴方向与所述延伸部的长轴方向平行设置。
[0041]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相互分离的正极模块和负极模块,使得电池断路单元的整体体积得以减小,且可根据用户需求对正极模块和负极模块在电池包中的设置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得用户在对电池包进行设计时可充分利用电池包的剩余空间对正极模块和负极模块进行设置,减少了空间浪费,降低研发成本。
附图说明
[0042]参考所附附图,以更加充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然而,所附附图仅用于说明和阐述,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
[004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004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正极模块示意图;
[0045]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负极模块示意图;
[0046]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正极模块爆炸图;
[0047]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负极模块爆炸图;
[0048]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电池包示意图;
[0049]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池断路单元摆放方式示意图;
[0050]图8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电池断路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的电池断路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分离的正极模块和负极模块;所述正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一电池模块的正极,所述正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一驱动电机的正极;所述负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所述驱动电机的负极,所述负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池模块的负极;所述正极模块内设置有一正极接触器,所述正极接触器的第一驱动端连接至一外部的控制器;所述负极模块内设置有一负极接触器,所述负极接触器的第二驱动端连接至所述控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断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模块包括一正极外壳,所述正极外壳的投影面呈长条形;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一输出端沿所述正极外壳的长轴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正极外壳的两边,并指向所述正极外壳的上方;所述正极外壳内设置有所述正极接触器,所述正极接触器的所述第一驱动端沿所述正极外壳的短轴方向露出所述正极外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断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模块还包括一智能保险丝,所述正极接触器和所述智能保险丝沿所述正极外壳的长轴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所述正极接触器通过第一正极铜排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入端;所述正极接触器通过第二正极铜排连接至所述智能保险丝;所述智能保险丝通过第三正极铜排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正极铜排、所述第二正极铜排和所述第三正极铜排上分别设置有一连接至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断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铜排呈Z字型,所述第一正极铜排自所述第一输入端的上方,经过所述正极接触器的侧面延伸至所述正极接触器的上方;所述第二正极铜排呈Z字形,所述第二正极铜排自所述正极接触器的上方经过所述正极接触器的侧面延伸至所述智能保险丝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断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接触器包括一正极接触器外壳,所述正极外壳包括一正极外壳底板;所述正极接触器外壳和所述正极外壳底板一体成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断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怀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西艾爱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