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触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1208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5 0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辅助触点结构,包括:簧片组件、绝缘件、支架组件、动触头、短压簧和驱动件,所述支架组件内形成有一安装空间,所述短压簧和所述动触头均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短压簧的下端与所述安装空间的底部连接,所述短压簧的上端与所述动触头连接,所述动触头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支架组件的上端,所述簧片组件设置于所述绝缘件的上端,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支架组件的下端。通过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辅助触点结构,在保证继电器高低压隔离绝缘的同时能稳定实现对动触头的状态监测,整体可靠度较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生产成本较低。较低。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辅助触点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辅助触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较多的设备上都安装有相应的继电器装置,以通过输入较小的电流来控制较大电流的输出。对于较为常见的高压直流继电器而言,往往设置有相应的辅助触点,该辅助触点用于监测继电器的主触点的工作状态进而实现相应的控制功能。然而,现有辅助触点的整体结构往往较为复杂,不便于实际的安装生产,这也使得其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触点结构,包括:簧片组件、绝缘件、支架组件、动触头、短压簧和驱动件,所述支架组件内形成有一安装空间,所述短压簧和所述动触头均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短压簧的下端与所述安装空间的底部连接,所述短压簧的上端与所述动触头连接,所述动触头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支架组件的上端,所述簧片组件设置于所述绝缘件的上端,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支架组件的下端。
[0004]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动触头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形成有两动触点,两所述动触点凸出于所述支架组件的外侧设置。
[0005]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呈冂字型结构设置,所述上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所述上支架的下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支架连接,所述下支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
[0006]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簧片组件包括:簧片主体、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均与所述簧片主体连接,所述簧片主体固定安装于所述绝缘件上,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均向外延伸并凸出于所述绝缘件的外侧设置。
[0007]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均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所述第一部分的另一端向上翘起并与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部分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向下弯折设置,所述第三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部分的另一端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设置。
[0008]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簧片组件还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第一部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第一部分的另一端连接。
[0009]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簧片组件还包括:铆钉,所述铆钉由上至下依次穿过所述簧片主体、所述绝缘件和所述支架组件的上部设置。
[0010]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包括:辅助板,所述辅助板的上部开设有第
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连通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之间形成有一台阶部,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沿水平方向贯穿所述辅助板设置,所述簧片主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上方。
[0011]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陶瓷组件、两静触头和两插针,两所述静触头均设置于所述陶瓷组件的一侧的上端,两所述插针均设置于所述陶瓷组件的另一侧的上端,所述簧片组件、所述绝缘件和所述支架组件均设置于所述陶瓷组件内,所述动触头的两端可上下移动地与两所述静触头相抵,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分别可上下移动地与两所述插针相抵。
[0012]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动铁芯,所述驱动件的下端安装于所述动铁芯内,所述动铁芯用于驱动所述驱动件的上下移动。
[0013]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通过对本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辅助触点结构,在保证继电器高低压隔离绝缘的同时能稳定实现对动触头的状态监测,整体可靠度较高;本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生产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辅助触点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辅助触点结构的整体剖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辅助触点结构的内部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辅助触点结构的内部剖视图。
[0018]附图中:
[0019]1、簧片组件;2、绝缘件;3、支架组件;4、动触头;5、短压簧;6、驱动件;7、动触点;8、上支架;9、下支架;10、簧片主体;11、第一延伸部;12、第二延伸部;13、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15、第三部分;16、加强部;17、铆钉;18、第一凹槽;19、第二凹槽;20、陶瓷组件;21、静触头;22、插针;23、动铁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21]如图1至图4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辅助触点结构,包括:簧片组件1、绝缘件2、支架组件3、动触头4、短压簧5和驱动件6,支架组件3内形成有一安装空间,短压簧5和动触头4均设置于安装空间内,短压簧5的下端与安装空间的底部连接,短压簧5的上端与动触头4连接,动触头4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安装空间内,绝缘件2设置于支架组件3的上端,簧片组件1设置于绝缘件2的上端,驱动件6设置于支架组件3的下端。进一步地,通过绝缘件2的设置在金属材料制成的支架组件3的上部形成了与簧片组件1之间高低压隔离绝缘;在驱动件6的带动下使得整个支架组件3上下移动以使得动触头4与相应的静触头21相接触,且通过支架组件3的上部形成安装基础以对绝缘件2进行安装,并将簧片组件1同步带动上下移动以使得簧片组件1能够与相应的插针22的触点实现接触,从而使得簧片组件1与动触头4的通断状态同步,进而通过簧片组件1与插针22的接触反馈主触头的通断。
[0022]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动触头4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形成有两动触点7,两动触点7凸出于支架组件3的外侧设置。进一步地,支架组件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两与安装空间连通的通口,动触头4的两端分别穿过两通口向外延伸设置。
[0023]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支架组件3包括:上支架8和下支架9,上支架8呈冂字型结构设置,上支架8的上端与绝缘件2连接,上支架8的下部的两端分别与下支架9连接,下支架9与驱动件6连接。
[0024]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上支架8与下支架9呈卡接连接设置。进一步地,上支架8的下部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两卡口,下支架9的两端分别水平向外延伸形成有两卡头,两卡头分别卡接于两卡口内设置。
[0025]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簧片组件1包括:簧片主体10、第一延伸部11和第二延伸部12,第一延伸部11的一端和第二延伸部12的一端均与簧片主体10连接,簧片主体10固定安装于绝缘件2上,第一延伸部11的另一端和第二延伸部12的另一端均向外延伸并凸出于绝缘件2的外侧设置。
[0026]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簧片组件、绝缘件、支架组件、动触头、短压簧和驱动件,所述支架组件内形成有一安装空间,所述短压簧和所述动触头均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短压簧的下端与所述安装空间的底部连接,所述短压簧的上端与所述动触头连接,所述动触头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支架组件的上端,所述簧片组件设置于所述绝缘件的上端,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支架组件的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并形成有两动触点,两所述动触点凸出于所述支架组件的外侧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呈冂字型结构设置,所述上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所述上支架的下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支架连接,所述下支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组件包括:簧片主体、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均与所述簧片主体连接,所述簧片主体固定安装于所述绝缘件上,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均向外延伸并凸出于所述绝缘件的外侧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均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绝缘件连接,所述第一部分的另一端向上翘起并与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部分的另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二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亚菊黄洪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西艾爱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