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及履带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6294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及履带车,包括支重轮体、支重轮轴、轴承、短油封盖、承重轮内隔套、密封环和密封圈,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分别设置在支重轮轴的两端,支重轮体套装在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的外部,短油封盖分别套装在支重轮轴的两端并盖合在支重轮体上通孔的两端,两个短油封盖的端面分别插入支重轮体上的通孔内部,密封环分别设置在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与承重轮内隔套之间,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以及密封环的外侧壁上分别对应的设置有密封圈安装槽,密封圈分别设置在密封圈安装槽内,短油封盖、承重轮内隔套、密封环和密封圈在支重轮体和支重轮轴之间形成浮动油封,防止二者之间的润滑脂发生泄漏。间的润滑脂发生泄漏。间的润滑脂发生泄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及履带车


[0001]本技术涉及履带机械
,具体为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履带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常用的建筑工程设备中,用于混凝土搅拌和运输的车辆一般为大型的车型,价钱昂贵的同时,也不是非常适应乡下道路泥泞、不平整、路面狭窄的工作环境,因此目前一般采用履带式运输车辆进行建筑材料的运输作业,但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履带式运输车中的履带承重轮因其恶劣的工作环境而导致污渍容易进入中心轴和轮体之间的间隙进而影响二者之间的润滑效果,使得履带承重轮自身磨损速度过快,严重的影响了履带承重轮的使用寿命,进而限制了履带式运输车辆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及履带车,支重轮体和支重轮轴之间采用短油封盖、承重轮内隔套、密封环和密封圈形成的浮动油封,不仅能够很好的防止外部的污渍进入支重轮体和支重轮轴之间的间隙,同时也能很好的防止二者之间的润滑脂发生泄漏以保证良好的润滑效果。
[0004]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包括支重轮体、支重轮轴、轴承、短油封盖、承重轮内隔套、密封环和密封圈,
[0006]所述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分别对称的设置在所述支重轮轴的两端,且两个所述轴承相邻设置,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的中心处分别设置有贯穿其两端的通孔,所述支重轮体套装在所述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的外部,所述短油封盖分别套装在所述支重轮轴的两端并盖合在所述支重轮体上通孔的两端,两个所述短油封盖的端面分别插入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内部,所述密封环分别设置在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与所述承重轮内隔套之间,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以及所述密封环的外侧壁上分别对应的设置有密封圈安装槽,所述密封圈分别设置在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以及密封环上的密封圈安装槽内。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重轮轴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所述第一油孔的一端贯穿所述支重轮轴一端的端面、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油孔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支重轮轴上位于两个所述轴承之间的外侧壁,所述支重轮轴上位于两个所述轴承之间部分的外径小于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轴承的内圈的内径。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孔沿所述支重轮轴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二油孔与所述第一油孔相互垂直设置。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重轮体整体呈“H”形结构,所述支重轮体的两端面分
别设置有凹陷部。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重轮轴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台阶部和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外径,所述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分别套装在所述第一台阶部上,所述短油封盖套装在所述第二台阶部上。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短油封盖包括连接部和密封部,所述连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密封部的外径,所述密封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的直径,所述连接部套装在所述第二台阶部上,所述密封部上远离所述连接部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插入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内,所述突起部的内壁上设置有所述密封圈安装槽。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通孔,所述定位通孔内螺接有定位螺钉,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外侧壁上与所述定位通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沿所述第二台阶部周向一圈的定位凹槽。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的中间位置设置有轴承限位台阶,所述轴承限位台阶沿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的内壁周向设置一圈。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重轮轴上还设置有第三台阶部,所述第三台阶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部相邻,所述第三台阶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外径,所述第三台阶部的外侧壁上对称的设有两个紧固用的平面。
[001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履带车,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一所述的一种承重轮。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包括支重轮体、支重轮轴、轴承、短油封盖、承重轮内隔套、密封环和密封圈,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分别对称的设置在支重轮轴的两端,且两个轴承相邻设置,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的中心处分别设置有贯穿其两端的通孔,支重轮体套装在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的外部,短油封盖分别套装在支重轮轴的两端并与支重轮体的两端连接,两个短油封盖的端面分别插入支重轮体上的通孔内部,密封环分别设置在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与承重轮内隔套之间,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以及密封环的外侧壁上分别对应的设置有密封圈安装槽,密封圈分别设置在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以及密封环上的密封圈安装槽内,短油封盖、承重轮内隔套、密封环和密封圈在支重轮体和支重轮轴之间形成浮动油封,不仅能够很好的防止外部的污渍进入支重轮体和支重轮轴之间的间隙,同时也能很好的防止二者之间的润滑脂发生泄漏以保证良好的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中的支重轮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中的的短油封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重轮体、支重轮轴、轴承、短油封盖、承重轮内隔套、密封环和密封圈,所述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分别对称的设置在所述支重轮轴的两端,且两个所述轴承相邻设置,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的中心处分别设置有贯穿其两端的通孔,所述支重轮体套装在所述轴承和承重轮内隔套的外部,所述短油封盖分别套装在所述支重轮轴的两端并盖合在所述支重轮体上通孔的两端,两个所述短油封盖的端面分别插入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内部,所述密封环分别设置在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与所述承重轮内隔套之间,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上的通孔的内壁以及所述密封环的外侧壁上分别对应的设置有密封圈安装槽,所述密封圈分别设置在所述支重轮体和短油封盖以及密封环上的密封圈安装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重轮轴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所述第一油孔的一端贯穿所述支重轮轴一端的端面、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油孔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支重轮轴上位于两个所述轴承之间的外侧壁,所述支重轮轴上位于两个所述轴承之间部分的外径小于所述支重轮体上的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轴承的内圈的内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孔沿所述支重轮轴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二油孔与所述第一油孔相互垂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履带车的承重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重轮体整体呈“H”形结构,所述支重轮体的两端面分别设置有凹陷部。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鑫章亮坤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梅花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