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发电机及其可变压调节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4700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47
一种交流发电机及其可变压调节模块,该交流发电机包括可变压调节模块,该可变压调节模块与交流发电机的调节器连接,该可变压调节模块包括:固定支架;电路板,该电路板上设置有DCDC变压调节模块和频率控制模块,该DCDC变压调节模块包括DCDC转换电路、输入初级线圈和输出次级线圈,该DCDC转换电路分别与该输入初级线圈和输出次级线圈连接;该频率控制模块包括频率控制电路,该频率控制电路通过三极管控制该DCDC变压调节器模块输出电压或电流;以及多个接脚,分别与该电路板的多个端子连接,该DCDC变压调节模块的正极端子与发电机正极连接,该DCDC变压调节模块的负极端子与发电机负极连接,该多个端子分别与发电机励磁回路中的对应端子连接。对应端子连接。对应端子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流发电机及其可变压调节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发电机,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机动车的交流发电机及其可变压调节模块。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的交流发电机使用发电机输出电压来提供发电机自励电压,发电机输出曲线的调整,需要更改转子参数,管控复杂。
[0003]随着整车需求发电机低速发电量越来越高,往往需要通过增大体积来实现发电机低速性能的显著提升,而体积增大与发电机小体积的发展趋势相悖。同时,汽车交流发电机二极管往往需要按照高速发电量进行匹配,而实际使用过程中高速性能往往存在大量冗余,仅存在短时间输出可能,且短时间需求可通过整车用电量匹配选择合适的电瓶满足,因此,为了降低二极管规格或者提高现有二极管可靠性,需控制高速输出能力。
[0004]现有技术中改善发电输出性能只能通过更改定、转子参数实现,例如:在高速性能不出现明显降低的情况下,提升低速性能,只能通过更改转子参数,增加安匝数(即增加发电机转子能够产生的磁场强度),或采用混磁等,此种方案不仅会提升低速性能,同时也会导致发电机高速性能出现升高,这种变更会伴随着发电机的发热增加,整流二极管的可靠性降低。在保证相同的可靠性及制造水平的前提下,需要增加发电机散热(风量提升,发电机体积需要增大)及提升零部件耐热,提高整流二极管规格,造成物料成本的增加及整机重量及体积的增加,整车匹配所需空间的增大。
[0005]现有技术也有采用LIN调节器,通过整车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行车电脑)控制交流发电机输出电压及输出电流,其发电机转子励磁电压仍来源于自励,由于蓄电池寿命的控制,发电机输出电压不能采用很高的充电电压,输出功率的提升相对并不明显,且LIN调节器的使用必须整车配置ECU,对于整车实施涉及的更改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交流发电机及其可变压调节模块。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压调节模块,其中,包括:
[0008]固定支架;
[0009]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DCDC变压调节模块和频率控制模块,所述DCDC变压调节模块包括DCDC转换电路、输入初级线圈和输出次级线圈,所述DCDC转换电路分别与所述输入初级线圈和输出次级线圈连接;所述频率控制模块包括频率控制电路,所述频率控制电路通过三极管控制所述DCDC变压调节器模块输出电压或电流;以及
[0010]多个接脚,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多个端子连接,所述DCDC变压调节模块的正极端子与发电机正极连接,所述DCDC变压调节模块的负极端子与发电机负极连接,所述多个端子分别与发电机励磁回路中的对应端子连接。
[0011]上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其中,所述频率控制电路分别通过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与所述输出次级线圈连接,通过改变所述输出次级线圈的连接匝数控制电压。
[0012]上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其中,还包括稳压转换模块,所述稳压转换模块采集发电机稳压信号,控制发电机稳压,所述稳压转换模块包括第四三极管、续流二极管和保护电路,所述第四三极管分别与所述续流二极管、保护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采集交流发电机的稳压信号并控制所述交流发电机的励磁电流通断。
[0013]上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其中,发电机定子相端频率小于设定频率时,所述第三三极管导通,所述输出次级线圈匝数大于所述输入初级线圈匝数,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发电机定子相端频率大于所述设定频率时,所述第二三极管导通,所述输入初级线圈匝数与所述输出次级线圈匝数相同,输出电压等于输入电压。
[0014]上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其中,所述第三三极管导通时,所述初级线圈匝数与所述次级线圈匝数的匝数比为:初级线圈匝数/次级线圈匝数=3/4。
[0015]上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其中,所述频率控制模块通过所述三极管与所述DCDC变压调节模块的输出端子串联,通过所述频率控制模块控制所述三极管的栅极电压跟随设定频率变化,调整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输出电流。
[0016]上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其中,所述输入初级线圈和输出次级线圈分别为多段组成的双绕组线圈。
[0017]上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其中,所述多个接脚包括正极端子、F
+控制
端子、F

控制
端子、F
+输出
端子、P端端子、F

输出
端子和E端端子,所述正极端子与交流发电机的正极连接,所述F
+控制
端子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调节器F+端子连接,F

控制
端子与所述调节器的F

端子连接,F
+输出
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F
+电刷
连接,F

输出
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F

电刷
连接,E端端子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E端连接,P端端子与所述交流发电机的P端连接。
[0018]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交流发电机,其中,包括上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所述可变压调节模块与交流发电机的调节器连接。
[0019]上述的交流发电机,其中,所述交流发电机的调节器为内搭铁调节器,所述第四三极管为高压导通三极管;或所述交流发电机的调节器为外搭铁调节器,所述第四三极管为低压导通三极管。
[0020]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
[0021]本技术可在不增大体积的情况下,提升交流发电机的低速输出功率;在不影响终端客户使用的前提下,控制发电机高速输出,提高二极管可靠性;无需进行整车通讯升级,可自动控制发电机功率变化。
[0022]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交流发电机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可变压调节模块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工作原理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工作原理图;
[0027]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调节器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外搭铁连接电路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内搭铁连接电路示意图;
[0030]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与现有技术发电机输出曲线变化对比。
[0031]其中,附图标记
[0032]1 前端盖
[0033]2 后端盖
[0034]3 定子
[0035]4 转子
[0036]5 调节器
[0037]51 支架
[0038]52 电刷
[0039]53 调压控制模块
[0040]F+ 励磁正极端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压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架;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DCDC变压调节模块和频率控制模块,所述DCDC变压调节模块包括DCDC转换电路、输入初级线圈和输出次级线圈,所述DCDC转换电路分别与所述输入初级线圈和输出次级线圈连接;所述频率控制模块包括频率控制电路,所述频率控制电路通过三极管控制所述DCDC变压调节器模块输出电压或电流;以及多个接脚,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多个端子连接,所述DCDC变压调节模块的正极端子与发电机正极连接,所述DCDC变压调节模块的负极端子与发电机负极连接,所述多个端子分别与发电机励磁回路中的对应端子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频率控制电路分别通过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与所述输出次级线圈连接,通过改变所述输出次级线圈的连接匝数控制电压。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压转换模块,所述稳压转换模块采集发电机稳压信号,控制发电机稳压,所述稳压转换模块包括第四三极管、续流二极管和保护电路,所述第四三极管分别与所述续流二极管、保护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采集交流发电机的稳压信号并控制所述交流发电机的励磁电流通断。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发电机定子相端频率小于设定频率时,所述第三三极管导通,所述输出次级线圈匝数大于所述输入初级线圈匝数,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发电机定子相端频率大于所述设定频率时,所述第二三极管导通,所述输入初级线圈匝数与所述输出次级线圈匝数相同,输出电压等于输入电压。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压调节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三极管导通时,所述初级线圈匝数与所述次级线圈匝数的匝数比为:初级线圈匝数/次级线圈匝数=3/4。6.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帅李伟明李宁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