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三相一体化电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2960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机,具体地说是一种单、三相一体化电动机,由于将三相电动机的绕组设计成双层同心不等匝绕组,在三相电动机转换成单相电动机时,三相电动机的一相绕组作为单相电动机的副绕组,另两相绕组通过连接作为单相电动机的主绕组,且在线路中接有离心开关和起动、运转电容,电动机气隙内的磁势呈正弦分布,使电机内的有害高次谐波磁势得以削弱,减少了杂散损耗,具有结构紧凑、额定功率相等的优点。(*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机,具体地说是一种单、三相一体化电动机。众所周知,现有单相电动机与三相异步电动机各自独立存在,若不加移相元件,将三相电动机接到单相电源上,电动机无法运转,若加移相电容后接到单相电源上运行,功率只能达到原电动机功率的60%,存有单、三相电动机独立存在无法满足用户使用要求和三相电动机转换为单相电动机后额定功率低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单、三相于一体,三相电动机转换为单相电动机后额定功率相等的单、三相一体化电动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特征是三相电动机的绕组为双层同心式不等匝绕组,三相电动机转换成单相电动机时,三相电动机的一相绕组作为单相电动机的副绕组,另两相绕组通过连接作为单相电动机的主绕组。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三相电动机的B相绕组的第一个极相组的尾与C相绕组第二个极相组的头相接,B相绕组的第二个极相组的头与C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尾相接,B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头与第二个极相组的尾并接作为单相电动机的主绕组的头,C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头与第二个极相组的尾并接作为主绕组的尾,A相绕组作为单相电动机的副绕组,其第一极相组的头与主绕组的头相并接,第一极相组的尾与第二极相组的尾相接,第二极相组的头与离心开关的一端、运转电容的一端相接,离心开关的另一端与起动电容的一端相接,起动电容的另一端与运转电容的另一端相接后与主绕组的尾相接。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三相电动机的B相绕组的第一个极相组的尾与C相绕组第二个极相组的头相接,B相绕组的第二个极相组的头与C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尾相接,B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头与第二个极相组的尾并接作为单相电动机的主绕组的头,C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头与第二个极相组的尾并接作为主绕组的尾,A相绕组作为单相电动机的副绕组,其第一极相组的头与主绕组的头相并接,第一极相组的尾与第二极相组的尾相接,第二极相组的头经离心开关、起动电容与主绕组的尾相接。本技术由于将三相电动机的绕组设计成双层同心式不等匝绕组,在三相电动机转换成单相电动机时,三相电动机的一相绕组作为单相电动机的副绕组,另两相绕组通过连接作为单相电动机的主绕组,且在线路中接有离心开关和起动、运转电容,电动机气隙内的磁势呈正弦分布,使电机内的有害高次谐波磁势得以削弱,减少了杂散损耗,具有结构紧凑、额定功率相等的优点。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主剖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三相运行的电气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单相运行的电气原理图;图5是本技术三相运行的布线接线图;图6是本技术单相运行的布线接线图;图中标记端盖1、离心开关2、机座3、转子4、定子5、风扇6、风罩7、起动电容(C1)8、接线盒9、运转电容(C2)10。附图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也是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下面以两极、定子24槽、1.5KW单、三相一体化电动机为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端盖1、离心开关2、机座3、转子4、风扇6、风罩7的构造及端盖1与机3座的连接、离心开关2与电机轴的连接、风扇6与电机轴的连接、风罩7与机座3的连接,属现有技术,此不赘述。如图5、图6所示,起动电容(C1)8采用CDJ-250uf/250V、运转电容(C2)10采用CBB-35uf/450V,离心开关2采用L25-202Y型,绕组线规为φ0.83mm,绕组跨距及匝数分别为1-12(46匝)、2-11(36匝)、3-10(20匝)、4-9(8匝);嵌线时,同一相的同心式不等匝绕组依次嵌放;A相绕组的上圈边和C相绕组的下圈边,B相绕组的上圈边和A相绕组的下圈边,C相绕组的上圈边和B相绕组的下圈边分别嵌在同一个槽内,而且每一槽内的最大跨距的线圈都和同一槽内另一相最小跨距的线圈共同存在,每相第二大跨距的线圈都和同一槽内另一相第三大踌距的线圈共同存在。电动机各绕组头与尾的连接可在接线盒9内的接线板上变化连接片来实现,用户使用时可通过单、三相的转换开关实现。当电动机作三相电动机运行时,转换开关处在三相运行档,如图3所示,其三相同心式不等匝绕组联成星形,其接法与现有技术相同,此不赘述;当电动机作单相运行时,转换开关处在单相运行档,如图4所示,此时,B相绕组的第一个极相组的尾与C相绕组第二个极相组的头相接,B相绕组的第二个极相组的头与C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尾相接,B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头与第二个极相组的尾并接作为单相电动机的主绕组的头,C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头与第二个极相组的尾并接作为主绕组的尾,A相绕组作为单相电动机的副绕组,其第一极相组的头与主绕组的头相并接,第一极相组的尾与第二极相组的尾相接,第二极相组的头与离心开关的一端、运转电容的一端相接,离心开关的另一端与起动电容的一端相接,起动电容的另一端与运转电容的另一端相接后与主绕组的尾相接。由于电动机气隙内的磁势呈正弦分布,使电机内的有害高次谐波磁势得以削弱,减少了杂散损耗,因此三相电动机转换成单相电动机后,其额定功率与三相电动机的额定功率相等。权利要求1.一种单、三相一体化电动机,由端盖、离心开关、机座、转子、定子、风扇、风罩、起动电容、接线盒、运转电容等组成,其特征在于三相电动机的绕组为双层同心式不等匝绕组,三相电动机转换成单相电动机时,三相电动机的一相绕组作为单相电动机的副绕组,另两相绕组通过连接作为单相电动机的主绕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三相一体化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相电动机的B相绕组的第一个极相组的尾与C相绕组第二个极相组的头相接,B相绕组的第二个极相组的头与C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尾相接,B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头与第二个极相组的尾并接作为单相电动机的主绕组的头,C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头与第二个极相组的尾并接作为主绕组的尾,A相绕组作为单相电动机的副绕组,其第一极相组的头与主绕组的头相并接,第一极相组的尾与第二极相组的尾相接,第二极相组的头与离心开关的一端、运转电容的一端相接,离心开关的另一端与起动电容的一端相接,起动电容的另一端与运转电容的另一端相接后与主绕组的尾相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三相一体化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相电动机的B相绕组的第一个极相组的尾与C相绕组第二个极相组的头相接,B相绕组的第二个极相组的头与C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尾相接,B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头与第二个极相组的尾并接作为单相电动机的主绕组的头,C相绕组第一个极相组的头与第二个极相组的尾并接作为主绕组的尾,A相绕组作为单相电动机的副绕组,其第一极相组的头与主绕组的头相并接,第一极相组的尾与第二极相组的尾相接,第二极相组的头经离心开关、起动电容与主绕组的尾相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电动机,具体地说是一种单、三相一体化电动机,由于将三相电动机的绕组设计成双层同心不等匝绕组,在三相电动机转换成单相电动机时,三相电动机的一相绕组作为单相电动机的副绕组,另两相绕组通过连接作为单相电动机的主绕组,且在线路中接有离心开关和起动、运转电容,电动机气隙内的磁势呈正弦分布,使电机内的有害高次谐波磁势得以削弱,减少了杂散损耗,具有结构紧凑、额定功率相等的优点。文档编号H02K3/28GK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三相一体化电动机,由端盖、离心开关、机座、转子、定子、风扇、风罩、起动电容、接线盒、运转电容等组成,其特征在于:三相电动机的绕组为双层同心式不等匝绕组,三相电动机转换成单相电动机时,三相电动机的一相绕组作为单相电动机的副绕组,另两相绕组通过连接作为单相电动机的主绕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波闫文才陈美玉
申请(专利权)人:荣成市微电机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