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71841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连接件与节流元件,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板,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二板;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四个孔道;第一板包括第一孔,第一孔与第一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第二板包括第二孔,第二孔与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连通,所述换热组件通过组装固定为一体,这样能减少管路的设置,且一个换热器具有两个换热部,系统连接应用相对简单方便。系统连接应用相对简单方便。系统连接应用相对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流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有的热管理系统包括不少于两个换热器,如板式蒸发器,这些换热器及零部件一般通过管路连接并在系统应用中固定设置,由于系统中零部件较多,会使得系统的管路连接也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提供一种新的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连接件、节流元件,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部,两个换热部能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且换热组件体积相对较小、装配方便,同时提供一种在系统中安装使用时连接相对简单的换热组件,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4]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连接件、节流元件,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相对靠近第二换热部或或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贴合,所述第二板相对靠近所述第一换热部或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换热部贴合;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孔道、第二孔道;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固定设置,所述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换热部固定设置或限位设置;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位于所述换热器相背的两侧,所述节流元件至少大部分位于所述换热器的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所述连接件至少大部分位于所述换热器的所述第二端板的一侧,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节流元件相背设置;所述节流元件相对所述第一换热部远离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二换热部远离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节流元件的一个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板包括第一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板包括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连通。
[0005]本文中节流元件至少大部分位于换热器的第一端板的一侧指的是节流元件位于换热器的设置第一端板侧,两者组装时的位置关系可能相对复杂,节流元件可能部分位于换热器内;所述连接件至少大部分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另一侧,即设置第二端板的一侧,同样,指的是连接件位于换热器的另外一侧,两者组装时的位置关系可能相对复杂,连接件可能部分位于换热器内。
[0006]同时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冷媒流道,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至少一个蒸发器;所述连接件包括四个接口: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所述四个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四个孔道的一个孔道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通过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接口或者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还包括储液器,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或者所述热管理系统在所述蒸发器的
进口与所述第三接口之间还包括节流元件,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口。
[0007]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连接件、节流元件,换热器包括两个换热部,使不同功能的两个换热部能通过焊接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两个换热部之间通过第一板与第二板的设置实现两个换热部的流体的流通,使第一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且通过两块板的设置,使换热器的与外部连接的接口的位置设置相对方便,可根据系统需要调整,相对两个换热部分别与外连接,可以相对减少与外的接口组装相对方便,换热器的结构可以相对较小。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09]图2为该换热组件的主视图;
[0010]图3为图2所示换热组件的A-A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0011]图4为图3所示换热组件的B-B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0012]图5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13]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组件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14]图7为换热组件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0015]图8为换热组件第二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另一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0016]图9为换热组件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7]图10为图9所示换热组件的C-C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0018]图11为图10所示换热组件的D-D方向剖视的示意图;
[0019]图12为图9所示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20]图13为图12所示换热组件的换热器的爆炸示意图;
[0021]图14为换热组件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15为图14所示换热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0023]图16为图14所示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24]图17为换热组件的第五种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0025]图18为图17所示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26]图19为换热组件的第六种实施例的的剖视示意图。
[0027]图中:10换热器,11、11b、11d第一板,110主板面,111第一孔,112第三孔;
[0028]12、12b、12d第二板,120主板面,121第二孔,122第四孔;
[0029]13、13d第一板,131第一配合部,132第二配合部,133第三配合部,134第四配合部,135凹凸部,137第一孔,138第三孔;
[0030]14、14a安装板,140安装孔,141第一通孔,142板状部,143安装部,144第二通孔,
[0031]15、15a、15b、15c、15d、15e第一换热部,151第一孔道,152第二孔道,153第三孔道,154第四孔道,156第一端板,
[0032]16、16a、16b、16c、16d第二换热部,161第一孔道,162第二孔道,163第三孔道,164第四孔道;156第二端板,
[0033]17、17d第二板,171第一配合部,172第二配合部,173第三配合部,174第四配合部,175凹凸部,177第二孔,178第四孔;
[0034]20、20a、20b节流元件,201接口,21、21a、21b接管,210内孔,211外凸部;
[0035]31检测元件,41第一冷却液接口部,42第二冷却液接口部,43第一接口部,44第二接口部,45第三接口部,46第四接口部,47检测元件连接部,51第一冷却液接口,52第二冷却液接口,53第一接口,54第二接口,55第三接口,56第四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参图1-图5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组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该换热组件的主视图,图3为图2所示换热组件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换热组件的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该换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为相对更清楚地示意内部结构,爆炸示意图示意了两个方向,这样拆分主要是为了示意这部分的结构,两个换热部的板片没有拆分。
[0037]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10、节流元件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连接件、节流元件,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板,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相对靠近第二换热部或或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换热部贴合,所述第二板相对靠近所述第一换热部或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换热部贴合;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两个流体流道,两个流体流道之间能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孔道(151)、第二孔道(152);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固定设置,所述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换热部固定设置或限位设置;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端板与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与所述第二端板位于所述换热器相背的两侧,所述节流元件至少大部分位于所述换热器的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所述连接件至少大部分位于所述换热器的所述第二端板的一侧,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节流元件相背设置;所述节流元件相对所述第一换热部远离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二换热部远离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节流元件的一个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板包括第一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板包括第二孔,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一个孔道连通;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一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所述第二孔道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孔位置对应或者所述第一板的第一孔的周边为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所述第二孔道的组成部分;定义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与所述第二孔连通且与所述第二孔位置对应的所述孔道为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孔对应或者所述第二板的第二孔的周边为形成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所述第二孔道的组成部分;所述第二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所述第二孔道通过所述第一板的第一孔、所述第二板的第二孔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通过焊接固定为一体,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通过焊接固定或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二端板为一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包括板状部(142)与安装部(143),所述安装板为一体结构,所述安装板的板状部至少大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所述安装部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换热部外侧;所述第一板与所述安装板至少有部分贴合并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板与所述安装板至少有部分贴合并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通孔(141),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安装板的板状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还包括第三孔,所述第二板还包括第四孔,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二通孔,所述第三孔与所述第四孔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三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板包括翻边部,所述第二板包括翻边部,所述第一板的翻边部背向所述安装板翻边,所述第二板的翻边部背向所述安装板翻边,所述第一板的翻边部与所述第二板的翻边部翻边方向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F二八D九零零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