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形薄膜、以及具备赋形薄膜的光学层叠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0285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8:18
提供一种赋形薄膜,其在与其他薄膜组合而构成光学层叠体时能够表现出优异的亮度和亮度视场角,能够有助于该光学层叠体的耐久性(特别是加湿耐久性),且加工性优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赋形薄膜具备基材部、以及形成于该基材部的一面的凹凸部,该凹凸部具有凸部和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被该凸部包围而形成的单元格结构,该凸部的高度相对于赋形薄膜的厚度为5%~40%,具有该单元格结构的凹部的平均面积为5000μm2以上,在自该赋形薄膜的端边起500μm以内的区域中存在该凸部的壁面。区域中存在该凸部的壁面。区域中存在该凸部的壁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赋形薄膜、以及具备赋形薄膜的光学层叠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赋形薄膜、以及具备赋形薄膜的光学层叠体。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对图像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和设计性的提高(例如狭边框化)的期望非常强烈。与此相伴,对用于图像显示装置的光学构件和/或光学薄膜的一体化和/或功能的整合的期望也正在增强。作为这样的一体化或功能的整合的一例,提出了对规定的光学构件等直接贴合光扩散薄膜而赋予光扩散功能的方案。对于光扩散薄膜,有时要求亮度、亮度视场角和加工性、以及具备该光扩散薄膜的光学层叠体的耐久性(特别是加湿耐久性),但在直接贴合而使用的光扩散薄膜中,难以平衡良好地满足这些特性。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118235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

0257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8]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赋形薄膜,其在与其他薄膜组合而构成光学层叠体时能够表现出优异的亮度和亮度视场角,能够有助于该光学层叠体的耐久性(特别是加湿耐久性),且加工性优异。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本专利技术的赋形薄膜具备基材部、以及形成于该基材部的一面的凹凸部,该凹凸部具有凸部和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被该凸部包围而形成的单元格结构,该凸部的高度相对于赋形薄膜的厚度为5%~40%,具有该单元格结构的凹部的平均面积为5000μm2以上,在自该赋形薄膜的端边起500μm以内的区域中存在该凸部的壁面。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基材部与上述凹凸部由相同材料构成。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层叠体。该光学层叠体具备:上述赋形薄膜;以及,以与该赋形薄膜的凹凸部对抗的方式配置于该赋形薄膜的单侧的其他薄膜,该凹凸部分中的凹部的截面积B相对于整体截面积A的比率B/A为50%以上。
[00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层叠体在上述赋形薄膜与上述其他薄膜之间还具备粘接层。
[00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粘接层的厚度成为最大的部分为与上述赋形薄膜的凹部对应的位置。
[00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粘接层包含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粘接剂。
[00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粘接层在25℃下的储能模量为100kPa以上。
[00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其他薄膜为偏光件、波长转换薄膜、偏光反射薄膜、玻璃、或树脂薄膜。
[00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层叠体为偏光板。
[0019]专利技术的效果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利用特定形状的凹凸来构成表面,能够提供与其他薄膜组合而构成光学层叠体时能够表现出优异的亮度和亮度视场角、能够有助于该光学层叠体的耐久性(特别是加湿耐久性)、且加工性优异的赋形薄膜。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赋形薄膜的截面示意图。
[0022]图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赋形薄膜中的凹凸表面的凸部的俯视形状的代表例的俯视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截面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偏光板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专利技术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为了便于观察而示意性示出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的比率、凹凸的形状和精细度等与实际不同。
[0026]A.赋形薄膜
[0027]A

1.整体构成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赋形薄膜的截面示意图。图示例的赋形薄膜100具有基材部10、以及形成于基材部10的一面的凹凸部20。凹凸部20具有凸部21和凹部22。本专利技术的赋形薄膜将凹凸部20粘贴于其他薄膜而使用,由此能够作为光扩散薄膜发挥作用。
[0029]图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赋形薄膜中的凹凸部的凸部的俯视形状的代表例的俯视示意图。如图2所示,凹部22可以具有被凸部21(实质上为凸部的壁面)包围而形成的单元格结构。通过形成具有单元格结构的凹部,在将赋形薄膜层叠于其他薄膜而构成光学层叠体时,能够防止水分对该光学层叠体的侵入。另外,通过形成具有单元格结构的凹部,能够得到可在切断部防止破裂、缺损等不良情况从而加工性良好地进行裁切的赋形薄膜。需要说明的是,无需使凹部全部为单元格结构,例如在赋形薄膜的端边附近,凹部也可以在赋形薄膜的端边侧打开。
[0030]凹凸部中的凸部21的俯视形状可以采用任意适当的形状。凸部21的俯视形状例如如图2所示,可以是具有规则性的形状(例如格子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凸部的间距(凸部与凸部的间隔)优选为10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凸部的俯视形状具有规则性时,可以设置使角度为1度~90度的斜向。凸部的俯视形状为不规则形状时,间距是指平均间距,优选为相对于间距平均值在
±
50%以内的情况为五成以上那样的分布。若为这样的构成,则在将赋形薄膜层叠于其他薄膜时可确保赋形薄膜与其他薄膜的粘接强度,并且可确保良好的显示品质。另外,将赋形薄膜层叠于其他薄膜而构成光学层叠体时,能够防止水分对该光学层叠体的侵入。
[0031]凸部21的高度H相对于赋形薄膜的厚度为5%~40%。若为这样的范围,则在将赋形薄膜层叠于其他薄膜而构成光学层叠体时,能够仅使赋形薄膜的凸部(实质上为凸部的上部)粘接于其他薄膜。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出于方便,有时将仅凸部的粘接称为“点粘接”。通过这样的点粘接,在点粘接部分附近会规定出由凹部(空气部或空隙部)产生的实质上的低折射率部。其结果,能够实现良好的光扩散性能并且增大亮度视场角。以往,在图像显示装置中,其他薄膜(例如偏光件(偏光板))与光扩散薄膜是分开设置的,其结果,在偏光板与光扩散薄膜之间夹有空气层。该空气层一方面会成为薄型化的阻碍,另一方面,通过基于该空气层的回归反射,可将亮度视场角维持得较大。将其他薄膜与光扩散薄膜一体化时,虽然能够实现薄型化和功能的整合,但由于排除了上述空气层而导致亮度视场角变小。通过在点粘接部分附近形成低折射率部,与存在空气层时同样地使光高效地回归反射。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通过形成点粘接,能够发挥期望的光扩散性能、并且将亮度视场角维持得较大(宽)。另外,使凸部的高度为上述范围从机械强度的观点来看也是有利的,由此可理想地维持凹部形状,能够得到优异的光扩散性和亮度视场角。
[0032]凸部21的高度H相对于赋形薄膜的厚度优选为10%~30%、更优选为10%~20%。若为这样的范围,则上述效果显著。
[0033]凸部21的高度H优选为2.5μm~25μ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赋形薄膜,其具备基材部、以及形成于该基材部的一面的凹凸部,该凹凸部具有凸部和凹部,所述凹部具有被该凸部包围而形成的单元格结构,该凸部的高度相对于赋形薄膜的厚度为5%~40%,具有该单元格结构的凹部的平均面积为5000μm2以上,在自该赋形薄膜的端边起500μm以内的区域中存在该凸部的壁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赋形薄膜,其中,所述基材部与所述凹凸部由相同材料构成。3.一种光学层叠体,其具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赋形薄膜,以及以与该赋形薄膜的凹凸部对抗的方式配置于该赋形薄膜的单侧的其他薄膜,该凹凸部分中的凹部的截面积B相对于整体截面积A的比率B/A为50%以上。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川贵博三田聪司池田哲朗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