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轮胎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8374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5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轮胎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涉及隧道施工车辆,包括车架及变跨部,四个所述变跨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任意两个所述变跨部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端,其余两个变跨部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后端;升降部,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变跨部上,所述变跨部调整前端或后端的两个升降部之间的距离;摆角部,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升降部上以被升降部调整高度,所述摆角部包括轮胎,所述摆角部驱动轮胎摆动,本申请通过增加摆角部实现对轮胎角度的控制,保证了轮胎的正面与隧道的内壁接触,避免了隧道施工车辆在隧道内行走时发生打滑的现象。的现象。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轮胎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车辆,特别涉及一种带有轮胎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主体建筑物由洞身和洞门组成,常见的洞身和洞门的形状为矩形、拱形、圆形和椭圆形。
[0003]在隧道的建设中,往往还需要在地面铺设钢轨结构便于火车或者地铁等交通工具通过,在钢轨结构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拱形、圆形和椭圆形洞身的结构特殊性,使得施工车辆的轮胎02会与隧道的内壁01接触,此时由于隧道内壁 01是曲面的,施工车辆的轮胎的02侧面04与内壁01接触,而轮胎02的正面03无法与内壁01接触见图1,造成轮胎02与内壁01之间造成打滑,存在安全隐患。另外,钢轨结构的宽度是标准,通过扩大隧道的方式使得轮胎02 与水平路面接触又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一种轮胎02的结构,既能够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又能在曲面的隧道内壁01上行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轮胎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施工车辆的轮胎结构无法与隧道的内壁充分接触,经常发生打滑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轮胎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包括:
[0006]车架,
[0007]变跨部,四个所述变跨部设置在所述车架上,任意两个所述变跨部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前端,其余两个变跨部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后端;
[0008]升降部,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变跨部上,所述变跨部调整前端或后端的两个升降部之间的距离;
[0009]摆角部,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升降部上以被升降部调整高度,所述摆角部包括轮胎,所述摆角部驱动轮胎摆动。
[0010]优选的,所述车架包括变跨套管,所述变跨套管分别设置在车架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变跨部包括变跨横梁,所述变跨横梁套设在变跨套管内,所述变跨横梁与所述变跨套管通过变跨油缸连接,所述变跨油缸调节变跨横梁伸出所述变跨套管的距离,所述升降部设置在所述变跨横梁上。
[0011]优选的,所述升降部包括升降套管,所述升降套管与所述变跨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套管内设置有升降柱,所述升降柱与所述升降套管通过升降油缸连接,所述升降油缸调节所述升降柱伸出所述升降套管的距离,所述摆角部设置在所述升降柱上。
[0012]优选的,所述摆角部包括摆角油缸,所述摆角油缸一端与所述升降柱连接,另一端铰接有转动座,所述升降柱的下端与所述转动座铰接,所述摆角油缸推动转动座以升降柱的下端与所述转动座铰接处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所述转动座上设置有轮胎机构。
[0013]优选的,所述轮胎机构包括均衡梁,所述转动座设置在所述均衡梁的中部,所述均衡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滑动轴承,所述滑动轴承上设置有轮胎支架,所述轮胎设置在所述轮胎支架上。
[0014]优选的,所述轮胎机构还包括转向连杆,所述转向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同一均衡梁两端的轮胎支架铰接,所述均衡梁上设置有转动油缸,所述转动油缸的输出端与任一轮胎支架铰接。
[0015]优选的,所述轮胎支架上还设置有液压马达减速机,所述液压马达减速机的固定端固定在轮胎支架上,所述液压马达减速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轮胎固定连接。
[0016]本技术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7]本申请通过增加摆角部实现对轮胎角度的控制,保证了轮胎的正面与隧道的内壁接触,避免了隧道施工车辆在隧道内行走时发生打滑的现象;而且本申请中还增加了升降部和变跨部,能够更好的在立体空间内保证轮胎的正面与内壁接触,保证轮胎与内壁的接触面能够均匀的受力,进一步的避免了打滑。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
技术介绍
中车辆与隧道内壁的接触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示意图;
[0020]图3是第一视角的轮胎结构的示意图;
[0021]图4是第二视角的轮胎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第三视角的轮胎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图5在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4]图7是转动座、升降油缸和升降柱的连接示意图;
[0025]图8是摆角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01

内壁、02

轮胎、03

正面、04

侧面;
[0028]1‑
车架、2

变跨部、3

升降部、4

摆角部、21

变跨套管、22

变跨横梁、23
‑ꢀ
变跨油缸、24

变跨支座、31

升降套管、32

升降柱、33

升降油缸、41

摆角油缸、42

转动座、43

轮胎机构、431

均衡梁、433

轮胎支架、4331

横板、4332
‑ꢀ
竖版、434

轮胎支座、435

转向连杆、436

转动油缸、437

液压马达减速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30]如图2

8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轮胎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包括车架1,车架1作为安装的基准结构,在车架1上设置有变跨部2、升降部3和摆角部4,其中变跨部2与车架1连接,依照常规车辆的安装方式,车架1上设置有四个变跨部2,分别设置在车架1两侧的前方、后方。前述的升降部3设置在变跨部2上,变跨部2与升降部3的数量关系一一对应,变跨部2可以使得位于车架1前端或者后端的两个升降部3之间的距离改变,在升降部3的下端设置有摆角部4,同样的,摆角部4与升降部3的数量关系一一对应,该摆角部4
包括用于与隧道内壁01接触的轮胎02,该摆角部4可以调节轮胎02摆动的角度。
[0031]在本技术方案中,摆角部4可以通过调整轮胎02的角度实现轮胎02与隧道内部实现面接触即轮胎02的正面03与隧道内壁01接触,而非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线接触即轮胎02的侧面04与隧道内壁01接触,可以有效避免打滑现象的出现,提升了工作效率;另外,本方案还通过变跨部2调整位于车架1 前端或后端的两个轮胎02之间的距离,避免在当摆角部4摆动至最大角度时,轮胎02的正面03仍然无法与隧道内壁01发生面接触的情况;升降部3则是通过改变车架1距离水平路面的高度,避免车架1过低或过高与隧道的内壁 01发生碰撞甚至是被隧道的内壁01卡住的情况出现。一种带有轮胎结构的隧道施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轮胎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包括车架(1),其特征在于,变跨部(2),四个所述变跨部(2)设置在所述车架(1)上,任意两个所述变跨部(2)设置在所述车架(1)的前端,其余两个变跨部(2)设置在所述车架(1)的后端;升降部(3),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变跨部(2)上,所述变跨部(2)调整前端或后端的两个升降部(3)之间的距离;摆角部(4),一一对应的设置在所述升降部(3)上以被升降部(3)调整高度,所述摆角部(4)包括轮胎(02),所述摆角部(4)驱动轮胎(02)摆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轮胎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包括变跨套管(21),所述变跨套管(21)分别设置在车架(1)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变跨部(2)包括变跨横梁(22),所述变跨横梁(22)套设在变跨套管(21)内,所述变跨横梁(22)与所述变跨套管(21)通过变跨油缸(23)连接,所述变跨油缸(23)调节变跨横梁(22)伸出所述变跨套管(21)的距离,所述升降部(3)设置在所述变跨横梁(2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轮胎结构的隧道施工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部(3)包括升降套管(31),所述升降套管(31)与所述变跨横梁(22)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套管(31)内设置有升降柱(32),所述升降柱(32)与所述升降套管(31)通过升降油缸(33)连接,所述升降油缸(33)调节所述升降柱(32)伸出所述升降套管(31)的距离,所述摆角部(4)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平清邹方祥何湘健刘振华周文军谢超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长远智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