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混合系统及生物检测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67542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5 2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混合系统及生物检测设备,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微流控芯片混合液体的效果不好的问题。该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主体,芯片主体上设置有入口流道、混合流道和出口流道,入口流道至少有两个,至少两个入口流道与混合流道的入口端连通,出口流道与混合流道的出口端连通;混合流道包括多个单元混合流道,多个单元混合流道首尾连通排布在入口端和出口端之间;单元混合流道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第一支流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支流道的横截面积,且相邻两个单元混合流道的第一支流道分别位于相邻两个单元混合流道的相对侧,以提高微流控芯片混合液体的效果。片混合液体的效果。片混合液体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控芯片、混合系统及生物检测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
,尤其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混合系统及生物检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生物检测领域中,通常需要将两种或多种液体进行稀释或混合等,以便进行后续的反应与检测操作。例如,将抗原与抗体混合以进行特异性结合;将待检测样本和标记过的检测试剂进行混合,以得到可供检测的样品等。
[0003]混合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主动混合,另一种为被动混合,其中,被动混合以其体积小、结构简单且可集成性好等优点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目前,被动混合主要以微流控芯片为载体,微流控芯片内设置有混合流道,混合开始时,将两种液体经由微流控芯片的注液口注入微流控芯片的流道内,进入流道内的液体会沿着流道流入混合流道内,并在沿着混合流道流动的过程中逐渐混合均匀。
[0004]然而,现有微流控芯片的混合流道的结构在混合液体的过程中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混合系统及生物检测设备,用于提高微流控芯片的混合流道混合液体的效果,以达到提高试剂稀释、反应均匀度和检测精度的目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主体,所述芯片主体上设置有入口流道、混合流道和出口流道,所述入口流道至少有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入口流道与所述混合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混合流道的出口端连通;所述混合流道包括多个单元混合流道,多个所述单元混合流道首尾连通排布在所述入口端和所述出口端之间;所述单元混合流道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所述第一支流道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支流道的横截面积,且相邻两个所述单元混合流道的所述第一支流道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单元混合流道的相对侧。
[0008]本技术提供的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主体,芯片主体上设置有入口流道、混合流道和出口流道,入口流道至少有两个,至少两个入口流道与混合流道的入口端连通,出口流道与混合流道的出口端连通,至少两种液体分别经由至少两个入口流道流入混合流道内,在沿着混合流道流动的过程中逐渐混合并最终由出口流道流出。通过设置混合流道包括多个单元混合流道,多个单元混合流道首尾连通排布在入口端和出口端之间;同时,通过设置单元混合流道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第一支流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支流道的横截面积,且相邻两个单元混合流道的第一支流道分别位于相邻两个单元混合流道的相对侧,以使液体在混合流道内流动的过程中,通过交替的不均等分流实现破坏液体的稳定分层,促进液体均匀且充分混合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液体的混合效率并改善液
体的混合效果。
[0009]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流道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支流道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9。
[0010]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流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流道的长度。
[0011]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多个所述单元混合流道在所述入口端和所述出口端之间交错排布。
[0012]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在同一所述单元混合流道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流道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支流道的方向凸出。
[0013]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流道呈弧形、波浪形或锯齿形。
[0014]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流道的横截面积沿导流方向处处相等。
[0015]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流道的横截面积沿导流方向处处相等。
[0016]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流道具有第一缩径段,所述第一缩径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支流道的其他部分的横截面积。
[0017]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流道具有第二缩径段,所述第二缩径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支流道的其他部分的横截面积。
[0018]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所述混合流道还包括流道连通段,所述流道连通段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单元混合流道之间。
[0019]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所述流道连通段与连接在该所述流道连通段下游的所述第一支流道的入口导流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流道连通段与连接在该所述流道连通段下游的所述第二支流道的入口导流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0020]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所述混合流道还包括混合过渡段,所述混合过渡段连接在所述混合流道的入口端和位于所述入口端下游的所述单元混合流道之间;所述混合过渡段与连接在所述混合过渡段下游的所述第一支流道的入口导流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混合过渡段与连接在所述混合过渡段下游的第二支流道的入口导流方向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
[0021]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至少部分所述混合流道的内壁覆盖有疏水涂层。
[0022]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可选的,还包括封盖,所述封盖盖合在所述芯片主体的设置有所述入口流道、所述混合流道和所述出口流道的一面。
[002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合系统,包括混合模块和驱动模块,所述混合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所述混合模块具有进液端口和出液端口,所述进液端口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入口流道连通,所述出液端口与所述微流控芯片的出口流道连通;所述驱动模块设置在所述混合模块的进液端口,或,所述驱动模块设置在所述混合模块的出液端口。
[0024]本技术提供的混合系统包括上述微流控芯片,因而本技术的混合系统在混合液体的过程中也具备混合效率高、混合效果好的优点,具体效果参照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0025]如上所述的混合系统,可选的,所述混合模块包括多个所述微流控芯片,多个所述微流控芯片依次首尾连接。
[0026]如上所述的混合系统,可选的,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驱动泵,所述驱动泵与所述进液端口或所述出液端口连通。
[0027]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生物检测设备,包括检测装置和如上所述的混合系统,所述检测装置连接在所述混合系统的出液端。
[0028]本技术提供的生物检测设备包括上述混合系统,混合系统包括上述微流控芯片,因而本技术的生物检测设备在混合液体的过程中也具备混合效率高、混合效果好的优点,具体效果参照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0029]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主体,所述芯片主体上设置有入口流道、混合流道和出口流道,所述入口流道至少有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入口流道与所述混合流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出口流道与所述混合流道的出口端连通;所述混合流道包括多个单元混合流道,多个所述单元混合流道首尾连通排布在所述入口端和所述出口端之间;所述单元混合流道包括相互并联的第一支流道和第二支流道,所述第一支流道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支流道的横截面积,且相邻两个所述单元混合流道的所述第一支流道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单元混合流道的相对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流道的横截面积与所述第二支流道的横截面积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或等于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流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流道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单元混合流道在所述入口端和所述出口端之间交错排布。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单元混合流道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流道朝向远离所述第二支流道的方向凸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流道呈弧形、波浪形或锯齿形。7.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流道的横截面积沿导流方向处处相等;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紫云姜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荧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