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66348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45
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是要解决传统金属装甲材料密度高、厚度大、工艺性能差、抗弹性能有限,传统以相和组织在空间均匀分布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装甲塑韧性较差和损伤容限低,以及传统叠层金属复合板制备工艺复杂,层间结合强度低,侵彻易分层的问题。它由韧性材料层和硬质材料层交替排布叠层结合;通过大气环境中的热压烧结与热轧制相结合实现铝合金与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叠层复合板的多层界面一体化制备。可根据性能要求和结构效应进行结构设计,实现最优化配置。层间结合强度高,不易分层,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叠层复合结构材料中不同组元间的协同、耦合作用。耦合作用。耦合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其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等特点,在装甲材料和结构材料领域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多以相与组织在空间的均匀分布为特征,没有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复合构型效应,因此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组分之间的协同、耦合和多功能响应机制。复合构型对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强韧化起到重要作用,“非均匀”叠层复合构型更有利于发挥复合结构设计的自由度和复合材料中不同组元间的协同耦合效应,从而发掘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潜力。
[0003]叠层复合结构通常以含一定体积分数增强体的硬质层和纯金属或合金韧性层交替叠加而成,通常采用锻压、轧制、焊接等复合方法。然而,传统的复合方式实现的层间结合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界面结合强度低,服役过程中往往出现界面分层和脱粘现象。因此,为提高层间结合强度,有必要提出一种连续成形和加工的多层界面一体化制备方法,替代非连续、多工序的传统制备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是要解决传统金属装甲材料密度高、厚度大、工艺性能差、抗弹性能有限,传统以相和组织在空间均匀分布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装甲塑韧性较差和损伤容限低,以及传统叠层金属复合板制备工艺复杂,层间结合强度低,侵彻易分层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及其制备方法。
[0005]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沿厚度方向由韧性材料层和硬质材料层交替排布叠层结合;所述韧性材料层为铝合金,硬质材料层为陶瓷颗粒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
[0006]上述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的制备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
[0007]一、利用星球式球磨机或V型混料机将陶瓷粉体和铝合金粉体Ⅱ混合均匀,获得硬质层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混合粉体;
[0008]二、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叠层构型,将铝合金粉体Ⅰ和混合粉体交替铺陈于钢模具中,并通过碰撞台震实,在钢模具的底部形成相应叠层构型的待冷压粉体坯料;
[0009]三、将待冷压粉体坯料在压力为10~300MPa的条件下冷压成粉坯,然后连同模具放入加热炉中,在温度为550~650℃的条件下保温2~5h,得到热压预制体;
[0010]四、将热压预制体从加热炉中取出,在大气环境下以50~700MPa的压力进行热压并保压5~20min,然后空冷至室温后脱模,获得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热压态坯料;
[0011]五、将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热压态坯料放入电阻炉中,将电阻炉内温度升温到400~550℃,在温度为400~550℃的条件下进行预热并保温1~4h,得到预热后的热压态坯料;
[0012]六、对预热后的热压态坯料在压下率为50~70%的条件下进行连续热轧制,然后在温度为330~430℃的电炉中退火,获得多层界面的新型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通过大气环境中的热压烧结与热轧制相结合实现铝合金与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叠层复合板的多层界面一体化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该一体化制备工艺获得的叠层复合板致密度高,层间结合强度高,综合性能好,有利于发挥不同组分之间的协同耦合和多功能响应机制。
[0015]本专利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该新型铝合金

铝基复合材料叠层复合装甲板的结构设计。该叠层复合板设计巧妙,可以针对性能指标,实现最优化配置,发挥不同材料的性能优点,并且制备工艺新颖,层间结合效果好,利于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实施例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0017]图2为实施例中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的一体化热压烧结过程示意图;
[0018]图3为实施例中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的热轧制过程示意图;
[0019]图4为实施例中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截取部分的实物图;
[0020]图中1表示一体化热压烧结过程,2表示热轧制过程,3表示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4表示热压压头,5表示钢模具,6表示韧性材料层,7表示硬质材料层,8表示预热后的热压态坯料,9表示轧辊。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沿厚度方向由韧性材料层和硬质材料层交替排布叠层结合;所述韧性材料层为铝合金,硬质材料层为陶瓷颗粒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
[0022]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韧性材料层和硬质材料层的层数、厚度根据性能要求和结构效应进行选择。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23]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叠层的构型为复层结构、三明治结构或梯度结构。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0024]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韧性材料层为铝合金粉体Ⅰ;硬质材料层为陶瓷粉体与铝合金粉体Ⅱ的混合粉体,其中陶瓷粉体的体积分数为1~45%。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0025]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所述铝合金粉体Ⅰ和铝合金粉体Ⅱ均为2xxx系铝合金、5xxx系铝合金、6xxx系铝合金或7xxx系铝合金,粉体粒径为5~20μm;所述陶瓷粉体为B4C粉体、SiC粉体或Al2O3粉体,粉体粒径为0.5~50μm。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0026]所述陶瓷粉体为B4C粉体、SiC粉体或Al2O3粉体,粉体粒径为10~17.5μm。
[0027]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的制备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
[0028]一、利用星球式球磨机或V型混料机将陶瓷粉体和铝合金粉体Ⅱ混合均匀,获得硬质层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混合粉体;
[0029]二、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叠层构型,将铝合金粉体Ⅰ和混合粉体交替铺陈于钢模具
中,并通过碰撞台震实,在钢模具的底部形成相应叠层构型的待冷压粉体坯料;
[0030]三、将待冷压粉体坯料在压力为10~300MPa的条件下冷压成粉坯,然后连同模具放入加热炉中,在温度为550~650℃的条件下保温2~5h,得到热压预制体;
[0031]四、将热压预制体从加热炉中取出,在大气环境下以50~700MPa的压力进行热压并保压5~20min,然后空冷至室温后脱模,获得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热压态坯料;
[0032]五、将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热压态坯料放入电阻炉中,将电阻炉内温度升温到400~550℃,在温度为400~550℃的条件下进行预热并保温1~4h,得到预热后的热压态坯料;
[0033]六、对预热后的热压态坯料在压下率为50~70%的条件下进行连续热轧制,然后在温度为330~430℃的电炉中退火,获得多层界面的新型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
[0034]本实施方式步骤六中当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其特征在于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沿厚度方向由韧性材料层和硬质材料层交替排布叠层结合;所述韧性材料层为铝合金,硬质材料层为陶瓷颗粒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韧性材料层和硬质材料层的层数、厚度根据性能要求和结构效应进行选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层的构型为复层结构、三明治结构或梯度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韧性材料层为铝合金粉体Ⅰ;硬质材料层为陶瓷粉体与铝合金粉体Ⅱ的混合粉体,其中陶瓷粉体的体积分数为1~4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粉体Ⅰ和铝合金粉体Ⅱ均为2xxx系铝合金、5xxx系铝合金、6xxx系铝合金或7xxx系铝合金,粉体粒径为5~20μm;所述陶瓷粉体为B4C粉体、SiC粉体或Al2O3粉体,粉体粒径为0.5~50μ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可设计叠层复合结构装甲板的制备方法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利用星球式球磨机或V型混料机将陶瓷粉体和铝合金粉体Ⅱ混合均匀,获得硬质层陶瓷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混合粉体;二、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叠层构型,将铝合金粉体Ⅰ和混合粉体交替铺陈于钢模具中,并通过碰撞台震实,在钢模具的底部形成相应叠层构型的待冷压粉体坯料;三、将待冷压粉体坯料在压力为10~300MP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龙涛张润伟晁振龙陈国钦修子扬张强苟华松武高辉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