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58181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包括连通的净化场地和集中处理池,净化场地内设有由流通流路、连接流通流路的进水口、设有流出口的控制流路、排水流路、分流槽和和排水槽组成的循环净化流路,流通流路为夹角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山泉流水养鱼
,尤其涉及一种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山泉流水养鱼是一种新兴的开放式养鱼模式,但是在山泉流水养鱼的过程中,鱼群所产生的粪便和饵料残渣会不停的排放到溪流中,会污染环境和水质。现有技术中,专利申请CN107935330A公开一种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设施,其中采用生物滤床的方式进行净化并转化吸收,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山泉流水养鱼的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但没有充分发挥山泉流水和地形地势的优势。
[0003]在对养鱼尾水的处理方式中,除利用生态方式进行净化外,还可以利用工业设备或化学添加剂,但用于山泉流水养鱼时均无法充分发挥山泉流水水流持续流动和水流具有天然流速的特性,相较于淡水池塘的养殖,人工成本和投入成本更高,从经济和环保方面均难以达到预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包括净化场地和集中处理池,所述净化场地内设有由流通流路、连接所述流通流路的进水口、设有流出口的控制流路、排水流路、分流槽和和排水槽组成的循环净化流路;其中:
[0007]所述流通流路为夹角90

160
°
的V形结构,内部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涵管,两端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在所述流通流路的中心延伸线上且宽度不小于所述流通流路的宽度,所述流通流路由进口到交点处依山势由低到高倾斜建立;
[0008]所述控制流路连接所述流通流路的两端,其中间位置到两端位置由高到低倾斜建立,且内部对称设有可调的阻隔滤网;
[0009]所述排水流路位于所述控制流路和所述流通流路之间的区域内,由所述流通流路的交点到所述控制流路由高到低倾斜建立,所述排水流路内部设有若干净化板、两侧设有排水槽;
[0010]所述集中处理池与所述净化场地内流通流路、控制流路和排水流路通过所述排水槽分别连通。
[0011]进一步地,所述流通流路内所述涵管为两端封闭的半圆形涵管,所述涵管的长度大于所述流通流路的宽度40

80cm。
[0012]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流路内所述净化板为夹角90

160
°
的V形结构,且板截面为倒三角形状,净化板底端一侧开设有与其形状相同的分流槽。
[0013]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流路内所述排水槽的倾斜度与所述流通流路的倾斜度相同,且高度低于所述流通流路的高度,所述流通流路和所述控制流路均与所述排水槽连通。
[0014]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流路内所述阻隔滤网为粗细不同的双层滤网,粗滤网为300目筛网,细滤网为500目筛网,两层滤网之间区域具有连接管连通所述排水槽。
[0015]进一步地,所述流通流路和所述控制流路内均设有植物层,底壁均铺设有碎石滤层和生物层,所述植物层为香蒲或芦苇,所述生物层为基于所述植物层养殖的米虾或环棱螺,所述碎石滤层由碎石、炉渣、浮土、砂砾和适合植物生长的基质土壤组成,共分为三层,每层厚度在25cm以上,最大厚度为所述流通流路和所述控制流路的底壁到涵管最高高度距离的1/3。
[0016]进一步地,所述流通流路、控制流路和排水流路边缘设有控制水位高度的挡板,且可控制所述涵管和净化板的顶端距离水面高度;所述流通流路、控制流路和排水流路的宽度以保证山泉水流流通的平均流速在1.2

1.5m/s之间为准。
[0017]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处设有阀门和水泵,且靠近所述控制流路和所述流通流路的交汇处,用于控制交汇处的瞬时流速。
[0018]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流路和所述流通流路由高到低倾斜建立的倾斜角度根据养殖环境均保持在10

60
°
区间。通过上述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进行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处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步骤一:选择合适位置建立净化场地,保证净水场地连通鱼池和山泉流,或净化场地直接作为鱼塘使用;
[0020]步骤二:在净化场地内建立由流通流路、连接流通流路的进水口、设有流出口的控制流路、排水流路、分流槽和排水槽组成的循环净化流路;
[0021]步骤三:在流通流路内建立若干均匀分布的涵管,在排水流路内部建立若干净化板和两侧建立排水槽,在控制流路内部对称建立可以调控的阻隔滤网;
[0022]步骤四:在每个流路边缘建立控制水位高度的挡板,并控制涵管和净化板的顶端距离水面高度;
[0023]步骤五:在流通流路和控制流路的底壁铺设碎石滤层和生物滤层;
[0024]步骤六:在净化场地一侧连接排水槽的集中处理池;
[0025]步骤七:将净化场地作为鱼池,放入养殖鱼类,将山泉水通过进水口引入流通流路;
[0026]步骤八:在每个进口处设立阀门和水泵控制流动速度,将阀门和水泵设立在靠近控制流路和流通流路的交汇处,用于控制交汇处的瞬时流速;
[0027]步骤九:定期在残渣汇集处人工清理残渣或通过加大水流流速进行全面清理净化场地。
[002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9]1本技术设有优化设计的净化场地,充分利用山泉流水养鱼水流持续流动和恒定流速的特性,不需要或者极少需要机械设备的参与,配合流路即可实现水流循环,通过控制流出口的流速可以实现开环流动和闭环流动,大大降低成本。
[0030]2在水流流动的期间,鱼粪、饵料残渣等污染杂质随水流带动,并由各个流路和滤层进行阻隔净化,让场地内的水流以及流出的水流持续保持健康标准,同时为净化场地提
供灵活的操作性,方便人工对残渣杂质的清理,并将残渣重点排除。同时通过流路的开关和水流的速度可以控制鱼类活动范围,最大程度地利用场地的独特地形优势和山泉流水的优势,充分发挥循环和过滤效果,让流动距离更长更好地对水流进行净化,极大节省人工参与和设备投入成本,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003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2]图1为实施例中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实施例中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的净化场地的俯视图;
[0034]图3为实施例中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的净化场地中流通流路的示意图;
[0035]图4为实施例中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0036]附图标记如下:1

净化场地、2

集中处理池、3

循环净化流路、4

流通流路、5...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场地和集中处理池,所述净化场地内设有由流通流路、连接所述流通流路的进水口、设有流出口的控制流路、排水流路、分流槽和排水槽组成的循环净化流路;其中:所述流通流路为夹角90

160
°
的V形结构,内部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涵管,两端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在所述流通流路的中心延伸线上且宽度不小于所述流通流路的宽度,所述流通流路由进口到交点处依山势由低到高倾斜建立;所述控制流路连接所述流通流路的两端,其中间位置到两端位置由高到低倾斜建立,且内部对称设有可调的阻隔滤网;所述排水流路位于所述控制流路和所述流通流路之间的区域内,由所述流通流路的交点到所述控制流路由高到低倾斜建立,所述排水流路内部设有若干净化板、两侧设有排水槽;所述流通流路和所述控制流路内均设有植物层,底壁均铺设有碎石滤层和生物层;所述集中处理池与所述净化场地内流通流路、控制流路和排水流路通过所述排水槽分别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流路内所述涵管为两端封闭的半圆形涵管,所述涵管的长度大于所述流通流路的宽度40

8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泉流水养鱼尾排水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流路内所述净化板为夹角90

160
°
的V形结构,且板截面为倒三角形状,净化板底端一侧开设有与其形状相同的分流槽。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玉帮陈锋李家乐余欣荣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