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6038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包括A相、B相和C相,其中,在A相、B相和C相的铁芯柱上各绕制有四个绕组;各相的铁芯柱上自内之外依次布置有第二绕组、第一绕组、第四绕组和第三绕组,其中,第二绕组和铁芯柱之间设置有铁芯绝缘;所述第二绕组和第一绕组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所述第一绕组和第四绕组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第四绕组和第三绕组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有效的降低了通过TCT高压绕组的电流,从而减少了电抗器的损耗。减少了电抗器的损耗。减少了电抗器的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变压器
,尤其涉及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

技术介绍

[0002]SVC包括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hyristor Controlled Reactor,简称TCR、磁阀式可控电抗器Megnetic Controlled Reactor,简称MCR等,其中,TCR的每相都采用一对反并联的晶闸管阀与一个线性的空心电抗器相串联组成;虽然,TCR可以为电力系统动态无功补偿、减少电压波动、稳定系统电压水平、解决充电功率和无功倒送等问题,但是TCR晶闸管阀组两端直接承受系统电压,且采用的空心电抗器漏磁大,设备整体占地面积大,同时传统电抗器与电容器支路的连接,占地面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包括A相、B相和C相,其中,在A相、B相和C相的铁芯柱上各绕制有四个绕组;各相的铁芯柱上自内之外依次布置有第二绕组、第一绕组、第四绕组和第三绕组,其中,第二绕组和铁芯柱之间设置有铁芯绝缘;所述第二绕组和第一绕组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所述第一绕组和第四绕组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第四绕组和第三绕组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
[0006]优选地,各相的第一绕组尾端相连并引出形成星形连接。
[0007]优选地,A相铁芯柱上的第一绕组的尾端与B相铁芯柱上的第一绕组的尾端及C相铁芯柱上的第一绕组的尾端连结并引出。
[0008]优选地,各相第二绕组尾端相连并引出形成带中线的星形连接。
[0009]优选地,A相铁芯柱上的第二绕组的尾端与B相铁芯柱上的第二绕组的尾端及C相铁芯柱上的第二绕组的尾端相连并引出。
[0010]优选地,各相第三绕组尾端相连并引出形成带中线的星形连接。
[0011]优选地,A相铁芯柱上的第三绕组的尾端与B相铁芯柱上的第三绕组的尾端及C相铁芯柱上的第三绕组的尾端相连并引出。
[0012]优选地,各相第四绕组首尾端依次相连形成三角形连接。
[0013]优选地,A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的尾端与B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的首端相接;B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的尾端与C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的首端相接;C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的尾端与A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的首端相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利用增加漏磁通道的方法,在满足绝缘距离的基础上增加第一绕组与第三绕组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电抗器的电抗值,第二绕组可
参照第三绕组设计成较大的电抗值,也可设计成连接电容器,此时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之间的距离为绝缘距离,其电抗值满足第二绕组连接电容器的要求即可;第二绕组与第三绕组为松耦合,从而使第二绕组基本不受第三绕组的影响;第四绕组为三角形联结可有效的减少第三绕组产生并注入电网的谐波;第三绕组电抗器的电流和第二绕组连接电容器的电流在TCT的第一绕组抵消,有效的降低了通过TCT高压绕组的电流,从而减少了电抗器的损耗。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绕组连接方式示意图;
[0017]图2是电压矢量图;
[0018]图3是绕线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第一绕组2、第二绕组3、第三绕组4、第四绕组5、铁芯柱6、铁心绝缘7、第一绝缘8、第二绝缘9、第三绝缘。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叙述。
[0021]如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包括A相、B相和C相,其中,在A相、B相和C相的铁芯柱上各缠绕有四个绕组。
[0022]各相的铁芯柱上自内之外依次布置有第二绕组2、第一绕组1、第四绕组4和第三绕组3,其中,第二绕组2和铁芯柱5之间设置有铁芯绝缘6;所述第二绕组2和第一绕组1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7;所述第一绕组1和第四绕组4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8,第四绕组4和第三绕组3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9。
[0023]第一绕组1与第二绕组2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绝缘距离,第一绕组1与第四绕组4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绝缘距离,第一绕组1与第三绕组3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电抗值,远大于它们之间的绝缘距离。
[0024]各相的第一绕组1尾端相连并引出形成星形连接。
[0025]各相第二绕组2尾端相连并引出形成带中线的星形连接。
[0026]各相第三绕组3尾端相连并引出形成带中线的星形连接。
[0027]各相第四绕组4首尾端依次相连形成三角形连接。
[0028]第一绕组1的首端A、B、C与待补偿电网相连;
[0029]第二绕组2的端点a1、b1、c1、n1与晶闸管控制闸连接;
[0030]第三绕组3的首端a2、b2、c2、n2与晶闸管控制闸连接;
[0031]第一绕组1首端与第二绕组2首端和第三绕组3首端为同名端。
[0032]所述各相的第一绕组1尾端相连并引出形成星形连接,具体为:
[0033]A相铁芯柱上第一绕组1的首端记为端点A;B相铁芯柱上第一绕组1的首端记为端点B;C相铁芯柱上第一绕组1的首端记为端点C。
[0034]A相铁芯柱上的第一绕组1的尾端与B相铁芯柱上的第一绕组1的尾端及C相铁芯柱上的第一绕组1的尾端连结在一起。
[0035]所述的各相的第二绕组2尾端相连并引出形成带中线的星形连接,具体为:
[0036]A相铁芯柱上第二绕组2的首端记为端点a1;B相铁芯柱上第二绕组2的首端记为端点b1;C相铁芯柱上第二绕组2的首端记为端点c1。
[0037]A相铁芯柱上的第二绕组2的尾端与B相铁芯柱上的第二绕组2的尾端及C相铁芯柱上的第二绕组2的尾端相连并引出,记为端点n1。
[0038]所述的各相的第三绕组3尾端相连并引出形成带中线的星形连接,具体为:
[0039]A相铁芯柱上第三绕组3的首端记为端点a2;B相铁芯柱上第三绕组3的首端记为端点b2;C相铁芯柱上第三绕组3的首端记为端点c2。
[0040]A相铁芯柱上的第三绕组3的尾端与B相铁芯柱上的第三绕组3的尾端及C相铁芯柱上的第三绕组3的尾端相连并引出,记为端点n2。
[0041]所述的各相的第四绕组4首尾端相连形成三角形连接,具体为:
[0042]A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4的尾端与B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4的首端相接,B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4的尾端与C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4的首端相接,C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4的尾端与A相铁芯柱上的第四绕组4的首端相接,形成三角形连接。
[0043]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为:
[0044]本专利技术利用增加漏磁通道的方法,在满足绝缘距离的基础上增加第一绕组1与第三绕组3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电抗器的电抗值,第二绕组2可参照第三绕组3设计成较大的电抗值,也可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A相、B相和C相,其中,在A相、B相和C相的铁芯柱上各绕制有四个绕组;各相的铁芯柱上自内之外依次布置有第二绕组(2)、第一绕组(1)、第四绕组(4)和第三绕组(3),其中,第二绕组(2)和铁芯柱(5)之间设置有铁芯绝缘(6);所述第二绕组(2)和第一绕组(1)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7);所述第一绕组(1)和第四绕组(4)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8),第四绕组(4)和第三绕组(3)之间设置有第三绝缘(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其特征在于,各相的第一绕组(1)尾端相连并引出形成星形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其特征在于,A相铁芯柱上的第一绕组(1)的尾端与B相铁芯柱上的第一绕组(1)的尾端及C相铁芯柱上的第一绕组(1)的尾端连结并引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浸式可控电抗器,其特征在于,各相第二绕组(2)尾端相连并引出形成带中线的星形连接。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阳宋江保常洋涛赵勇赵凯峰温江马茜溪柏乾坤李军朝陈子然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