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5837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成型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对成品进行出料的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包括有外壳、出料板、第一下模、第一上模、第二下模、第二上模等,外壳下部的左右两侧中间均设有出料板,外壳内侧的上部右后侧设有第一下模,第一下模前部滑动式设有第一上模,外壳内侧的上部左后侧设有第二下模,第二下模前部滑动式设有第二上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第一上模往前运动时,能够驱动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往前运动,从而能够将成品往前推出,完成自动出料功能,省时省力。时省力。时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成型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车载电子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有些零部件需要采用注塑成型,但目前的注塑成型装置一般是单个零件进行加工,而且在注塑过程中需要进行逐个注塑,工作效率不高。
[0003]专利申请CN213500442U,公开日为20210622,公开了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装置,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的环形板,环形板与底座之间通过多个均匀分布的支柱相连接,环形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多个呈环形均匀分布的下模具,底座上表面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中空结构的支撑筒,且支撑筒的顶端贯穿环形板的中心处并向上延伸,支撑筒内活动插设有螺纹杆,且螺纹杆与支撑筒之间通过升降调控机构相连接,螺纹杆靠近顶端的杆壁上固定套接有固定环,且固定环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呈环形均匀分布的横柱。本专利技术方便对车载电子产品的多个零部件进行同步注塑成型,从而有效提高车载电子产品的生产效率。上述专利虽然能够提高车载电子产品的生产效率,但是注塑完成后,成品容易粘在模具上,需要人工取出,较为的麻烦。
[0004]综上所述,故现在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自动对成品进行出料的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的注塑成型装置在使用之后,需要人工将成品从模具中取出,较为麻烦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对成品进行出料的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r/>[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途径实现: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包括有外壳、出料板、第一下模、第一上模、第二下模、第二上模、推动组件、进料组件和出料组件,外壳下部的左右两侧中间均设有出料板,外壳内侧的上部右后侧设有第一下模,第一下模前部滑动式设有第一上模,外壳内侧的上部左后侧设有第二下模,第二下模前部滑动式设有第二上模,第一下模、第一上模、第二下模和第二上模均用于原料冷却成型,外壳内侧的上部前侧设有用于驱动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往后运动的推动组件,外壳内侧的上部前侧设有用于对原料进行上料的进料组件,进料组件位于推动组件上方,第一下模与第二下模之间设有用于将成品推出的出料组件。
[0007]进一步说明,推动组件包括有气缸、接触杆和第一弹簧,外壳内侧上部的前侧中间设有气缸,气缸的伸缩杆后侧设有接触杆,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均与接触杆接触,第一下模与第一上模之间和第二下模与第二上模之间均左右对称设有第一弹簧。
[0008]进一步说明,进料组件包括有第一活塞缸、第一活塞杆、第二弹簧、第一加热管、第一连杆、第一支撑杆、卡杆、第三弹簧、第二活塞缸、第二活塞杆、第四弹簧、第二加热管、第
二连杆、第二支撑杆、接触块、连接管、储料框、防尘盖和第三加热管,第一上模的上部前侧设有第一活塞缸并连通,第一活塞缸上部滑动式设有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杆上绕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缸和第一活塞杆连接,第一活塞缸的外侧设有第一加热管,外壳内侧的上部右前侧设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与第一活塞杆接触,第一活塞缸的前侧上部设有第一支撑杆,第二上模的上部前侧第二活塞缸,第二活塞缸上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活塞杆,第二活塞杆上绕有第四弹簧,第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塞缸和第二活塞杆连接,第二活塞缸的外侧设有第二加热管,外壳内侧的上部左前侧设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与第二活塞杆接触,第二活塞缸的前侧上部设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上部与第一支撑杆上部之间滑动式设有卡杆,卡杆卡住第二活塞杆和第一活塞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与卡杆之间设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的数量为二,外壳的内顶部中间设有接触块,卡杆往后运动能与接触块接触,外壳上部的前侧中部设有储料框,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均与储料框之间设有连接管并连通,储料框的上部前侧放置有防尘盖,储料框的内底部设有第三加热管。
[0009]进一步说明,出料组件包括有第一推杆、第三连杆、第五弹簧、楔形块、第六弹簧、第四连杆、第二推杆和第七弹簧,第一下模的后部滑动式设有第一推杆,第一推杆后侧设有第三连杆,第一推杆与第一下模之间设有第五弹簧,第一推杆的右侧前部滑动式设有楔形块,第一上模往后运动会与楔形块接触,楔形块右侧与第一推杆之间设有第六弹簧,外壳内侧的上部右前侧设有第四连杆,楔形块往前运动会与第四连杆接触,第二下模的后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推杆,第三连杆往前运动会与第二推杆接触,第二推杆与第二下模之间设有第七弹簧。
[0010]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用于避免成品粘在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上的脱离组件,脱离组件包括有第五连杆、第三推杆和第八弹簧,第三连杆的顶部设有第五连杆,第一下模的上部前侧与第二下模的上部前侧之间滑动式设有第三推杆,第五连杆往前运动会与第三推杆接触,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均与第三推杆之间设有两个第八弹簧。
[0011]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用于加快原料冷却成型的冷却组件,冷却组件包括有第一冷凝管、风扇、第一支撑框、第二冷凝管和加压泵,第一下模与第二下模的内侧下部之间设有第一冷凝管并连通,外壳的内侧中部设有第一支撑框,第一支撑框上间隔设有五个风扇,外壳内部的上侧中部也设有一个风扇,风扇的数量为六,外壳内部的右侧中部设有加压泵,加压泵上部与第一下模下部连接并连通,加压泵底部设有第二冷凝管并连通,第二冷凝管的另一端与第二下模的底部连接并连通。
[0012]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用于对冷却液进行散热的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包括有第二支撑框、第一散热片、第三支撑框和第二散热片,外壳内部的上侧中部设有第二支撑框,第二支撑框位于上侧的风扇后侧,第二支撑框上间隔设有第一散热片,第一散热片均与第一冷凝管接触,外壳的内侧中部设有第三支撑框,第三支撑框位于第一支撑框下方,第三支撑框上间隔设有第二散热片,第二散热片均与第二冷凝管接触。
[0013]进一步说明,连接管为软管。
[0014]本专利技术对比现有技术来讲,具备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通过气缸作为驱动力,能够驱动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往后运动分别与第一下模和第二下模接触,此时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会往下运动,从而将原料分别输送
至第一上模和第一下模之间和第二上模和第二下模,然后等待原料冷却成型即可。
[0015]2、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上模往前运动时,能够驱动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往前运动,从而能够将成品往前推出,完成自动出料功能,省时省力。
[0016]3、本专利技术通过加压泵作为驱动力,能够使得冷却液在第一下模内部和第二下模内部循环流动,从而能够吸收原料散发的热量,使得原料能够更快的冷却成型。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推动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进料组件的第一种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A处的放大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包括有外壳(1)、出料板(2)、第一下模(3)、第一上模(4)、第二下模(5)和第二上模(6),外壳(1)下部的左右两侧中间均设有出料板(2),外壳(1)内侧的上部右后侧设有第一下模(3),第一下模(3)前部滑动式设有第一上模(4),外壳(1)内侧的上部左后侧设有第二下模(5),第二下模(5)前部滑动式设有第二上模(6),第一下模(3)、第一上模(4)、第二下模(5)和第二上模(6)均用于原料冷却成型,其特征是,还包括有推动组件(7)、进料组件(8)和出料组件(9),外壳(1)内侧的上部前侧设有用于驱动第一上模(4)和第二上模(6)往后运动的推动组件(7),外壳(1)内侧的上部前侧设有用于对原料进行上料的进料组件(8),进料组件(8)位于推动组件(7)上方,第一下模(3)与第二下模(5)之间设有用于将成品推出的出料组件(9)。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其特征是,推动组件(7)包括有气缸(71)、接触杆(72)和第一弹簧(73),外壳(1)内侧上部的前侧中间设有气缸(71),气缸(71)的伸缩杆后侧设有接触杆(72),第一上模(4)和第二上模(6)均与接触杆(72)接触,第一下模(3)与第一上模(4)之间和第二下模(5)与第二上模(6)之间均左右对称设有第一弹簧(73)。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电子产品加工用注塑成型设备,其特征是,进料组件(8)包括有第一活塞缸(81)、第一活塞杆(82)、第二弹簧(83)、第一加热管(84)、第一连杆(85)、第一支撑杆(86)、卡杆(87)、第三弹簧(88)、第二活塞缸(89)、第二活塞杆(810)、第四弹簧(811)、第二加热管(812)、第二连杆(813)、第二支撑杆(814)、接触块(815)、连接管(816)、储料框(817)、防尘盖(818)和第三加热管(819),第一上模(4)的上部前侧设有第一活塞缸(81)并连通,第一活塞缸(81)上部滑动式设有第一活塞杆(82),第一活塞杆(82)上绕有第二弹簧(83),第二弹簧(8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缸(81)和第一活塞杆(82)连接,第一活塞缸(81)的外侧设有第一加热管(84),外壳(1)内侧的上部右前侧设有第一连杆(85),第一连杆(85)与第一活塞杆(82)接触,第一活塞缸(81)的前侧上部设有第一支撑杆(86),第二上模(6)的上部前侧第二活塞缸(89),第二活塞缸(89)上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活塞杆(810),第二活塞杆(810)上绕有第四弹簧(811),第四弹簧(81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塞缸(89)和第二活塞杆(810)连接,第二活塞缸(89)的外侧设有第二加热管(812),外壳(1)内侧的上部左前侧设有第二连杆(813),第二连杆(813)与第二活塞杆(810)接触,第二活塞缸(89)的前侧上部设有第二支撑杆(814),第二支撑杆(814)上部与第一支撑杆(86)上部之间滑动式设有卡杆(87),卡杆(87)卡住第二活塞杆(810)和第一活塞杆(82),第一支撑杆(86)和第二支撑杆(814)均与卡杆(87)之间设有第三弹簧(88),第三弹簧(88)的数量为二,外壳(1)的内顶部中间设有接触块(815),卡杆(87)往后运动能与接触块(815)接触,外壳(1)上部的前侧中部设有储料框(817),第一活塞缸(81)和第二活塞缸(89)均与储料框(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琴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凯迪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