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5820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施工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其便于适配不同的桁架,其局限性较低,实用性较高,包括第一围檩,第一围檩的两侧均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内部均滑动设置有条形滑块,两个条形滑块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两个条形滑块的底端与滑动槽的内底壁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两个第一弹簧套设在连接柱的圆周表面,两个连接柱延伸至第一围檩的底端外部,两个连接柱的底端均与第二围檩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围檩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调节箱,调节箱的内部转动设置有两个转动柱,两个转动柱的中部区域均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两个第一齿轮之间啮合有第二齿轮。轮。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为一种建筑施工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目前常用的基坑支护结构有桩加锚基坑支护、排桩内支撑和土钉墙等等,然而上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在有些条件下不适用,所以需要一种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
[0003]经检索,专利公开号为CN209837047U的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的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支撑柱,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围檩,第一围檩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桁架,且第一围檩的下方固定安装有第二围檩,第二围檩的内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桁架。
[000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一桁架与第二桁架,使得基坑支护结构整体呈桁架式,提高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但是仍存在以下缺陷;因基坑大小深度不同,所需的桁架大小不同,在使用其第一围檩不便于与不同大小的桁架配合使用,导致其局限性较高,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的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已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便于与不同大小的桁架配合使用,导致其局限性较高,实用性较低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第一围檩,所述第一围檩的两侧均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内部均滑动设置有条形滑块,两个所述条形滑块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两个条形滑块的底端与滑动槽的内底壁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连接柱的圆周表面,两个所述连接柱延伸至第一围檩的底端外部,两个连接柱的底端均与第二围檩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围檩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调节箱,所述调节箱的内部转动设置有两个转动柱,两个所述转动柱的中部区域均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两个所述第一齿轮之间啮合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内部固定套设有传动柱,所述传动柱的后端延伸至调节箱的外部且安装有调节机构,两个所述转动柱的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通杆,两个所述第一通杆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第二围檩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杆,两个所述移动块与滑动杆滑动配合,两个移动块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通杆,两个所述第二通杆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第二围檩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围檩的顶端和第二围檩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
[0009]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伞状齿轮,所述第一伞状齿轮固定套设在转动柱
的圆周表面,所述第一伞状齿轮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底端转动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左端与支撑板固定连,所述第一伞状齿轮啮合有第二伞状齿轮,所述第二伞状齿轮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延伸至支撑板的外部,调节杆内开设有限制槽,限制槽内滑动设置有限制板,所述限制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有限制杆,限制板与限制槽的内壁左侧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限制杆的圆周表面,限制杆的左端延伸至调节杆的外部。
[0010]进一步的,所述限制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条形把手,所述条形把手的右端设置有两个限位卡柱,所述支撑板的左端上部环形开设有多个与限位卡柱相适配的限位卡槽。
[0011]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围檩和第二围檩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开设有安装孔。
[0012]在前述基础上的,所述滑动杆的中部区域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外部套设有缓冲垫。
[0013]在前述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安装有两个自锁万向轮。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该建筑施工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使用时通过转动传动柱,转动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使与第二齿轮啮合的两个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转动柱转动,从而使与第一通杆转动连接的移动块在滑动杆上进行滑动,两个移动块底端转动连接的第二通杆跟随转动,使第一围檩两侧的条形滑块在滑动槽内滑动,从而带动连接柱移动,对第一围檩和第二围檩的间距进行调节,从而便于适配不同的桁架,其局限性较低,实用性较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图4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第一围檩;2、条形滑块;3、连接柱;4、第一弹簧;5、第二围檩;6、调节箱;7、转动柱;8、第一齿轮;9、第二齿轮;10、传动柱; 11、第一通杆;12、移动块;13、滑动杆;14、第二通杆;15、固定块;16、支撑板;17、第一伞状齿轮;18、支撑柱;19、安装板;20、第二伞状齿轮;21、调节杆;22、限制板;23、限制杆;24、第二弹簧;25、条形把手;26、限位卡柱;27、连接块;28、限位块;29、缓冲垫;30、自锁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实施例
[0025]请参阅图1

6,一种建筑施工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第一围檩1,第一围檩1的两侧均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内部均滑动设置有条形滑块2,两个条形滑块2底端均固定
连接有连接柱3,两个条形滑块2的底端与滑动槽的内底壁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4,两个第一弹簧4套设在连接柱3的圆周表面,两个连接柱3延伸至第一围檩1的底端外部,两个连接柱3的底端均与第二围檩5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围檩1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调节箱6,调节箱6 的内部转动设置有两个转动柱7,两个转动柱7的中部区域均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8,两个第一齿轮8之间啮合有第二齿轮9,第二齿轮9的内部固定套设有传动柱10,传动柱10的后端延伸至调节箱6的外部且安装有调节机构,两个转动柱7的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通杆11,两个第一通杆11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移动块12,第二围檩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杆13,两个移动块12与滑动杆13滑动配合,两个移动块12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通杆14,两个第二通杆14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块15,固定块15与第二围檩5的内部固定连接,第一围檩1的顶端和第二围檩5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6。
[0026]还需要说明的是,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伞状齿轮17,第一伞状齿轮17固定套设在转动柱7的圆周表面,第一伞状齿轮1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8,支撑柱18的底端转动连接有安装板19,所述安装板19的左端与支撑板16固定连,第一伞状齿轮17啮合有第二伞状齿轮20,第二伞状齿轮20的左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杆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包括第一围檩(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檩(1)的两侧均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内部均滑动设置有条形滑块(2),两个所述条形滑块(2)底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柱(3),两个条形滑块(2)的底端与滑动槽的内底壁之间均连接有第一弹簧(4),两个所述第一弹簧(4)套设在连接柱(3)的圆周表面,两个所述连接柱(3)延伸至第一围檩(1)的底端外部,两个连接柱(3)的底端均与第二围檩(5)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围檩(1)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调节箱(6),所述调节箱(6)的内部转动设置有两个转动柱(7),两个所述转动柱(7)的中部区域均固定套设有第一齿轮(8),两个所述第一齿轮(8)之间啮合有第二齿轮(9),所述第二齿轮(9)的内部固定套设有传动柱(10),所述传动柱(10)的后端延伸至调节箱(6)的外部且安装有调节机构,两个所述转动柱(7)的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通杆(11),两个所述第一通杆(11)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移动块(12),所述第二围檩(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动杆(13),两个所述移动块(12)与滑动杆(13)滑动配合,两个移动块(12)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通杆(14),两个所述第二通杆(14)的底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块(15),所述固定块(15)与第二围檩(5)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围檩(1)的顶端和第二围檩(5)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桁架式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伞状齿轮(17),所述第一伞状齿轮(17)固定套设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红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