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7820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3
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包括电热元件、导流柱和隔热套,隔热套的下端固设有端板,电热元件套接在隔热套内且两者的轴向相同,电热元件下端设置的第一进水口与端板上设置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在隔热套的上端固设有一端开口设置的套筒,套筒的开口端与电热元件上端设置的第一出水口相连通,在套筒上固定且密封设置有与其内孔相连通的出水管;导流柱套接在电热元件中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电热元件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相连通,导流柱为中空结构。取消常规设计中换热预热器、底导水件和顶导水件等部件,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的直径得到最大限度的缩小;将导流柱设置为可快速升温的中空结构,提高水的加热速度。高水的加热速度。高水的加热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


[0001]本技术涉及水龙头,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技术即热式电热水装置,包括加热体和套设在加热体上的隔热套,在加热体内设置水路通道,为提高常温水的加热速度,在隔热套的外部设置换热体,并将换热体贴合在隔热套上,常温水先经过换热体后再进入加热体的水路通道内进行加热,从而使得常温水在隔热套的作用下进行预热。
[0003]目前大多即热水龙头均包括电热元件、芯管、隔热套、换热预热器、底导水件和顶导水件等,各个部件装配后使得整体结构的直径较大,导致水龙头外观看上去显得笨重;另外,由于电热元件对水进行加热时,导流柱的温度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提升,进而导流柱升温的快慢也将影响水温速热的效率,故需要对现有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需求,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目的在于将本技术做的更纤细,同时改变导流柱结构,在长时间未使用的情况下打开水龙头时提高水龙头的加热速度。
[0005]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包括电热元件、导流柱和隔热套,所述隔热套的下端固设有端板,所述电热元件套接在所述隔热套内且两者的轴向相同,所述电热元件下端设置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端板上设置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在所述隔热套的上端固设有一端开口设置的套筒,所述套筒的开口端与所述电热元件上端设置的第一出水口相连通,在所述套筒上固定且密封设置有与其内孔相连通的出水管;所述导流柱套接在所述电热元件中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热元件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导流柱为中空结构,所述导流柱的壁厚为0.3mm

4mm。
[000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端板上的第二进水口外接供水源,在电热元件不加热的情况下,常温水依次经第二进水口、第一进水口、导流通道、第一出水口、套筒和出水管后排出常温水;在电热元件加热的情况下,常温水在导流通道内流动时被电热元件加热,而后从出水管中排出热水。
[0007]为实时监测出水水温,进一步:在所述套筒上固定且密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探头延伸至所述套筒的内孔中。
[0008]为便于各个部件的装配,进一步:在所述端板与所述隔热套之间设置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一端端口与所述隔热套的端口对接后固定连接,所述端板封堵在所述连接套的另一端端口上并与之一体连接,在所述端板上对应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位置设有第一插接接头,所述第一插接接头插接在所述第一进水口内并与之密封设置,在所述套筒的下端端部固套有法兰盘,所述法兰盘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所述隔热套的上端端口上,所述套筒的下端端部套设在所述第一出水口内并与之密封设置。
[0009]为方便用水,进一步:所述出水管的轴向与所述隔热套的轴向垂直设置,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套筒连接,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出水口。
[0010]进一步:所述导流柱与所述电热元件轴向相同,在所述导流柱外壁上沿其轴向设置有螺旋凸起,所述螺旋凸起与所述电热元件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螺旋通道,所述螺旋通道即为所述导流通道,所述导流柱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端板上和所述套筒上。
[0011]为减少电热元件的体积,进一步:所述电热元件为薄膜电热元件或厚膜电热元件。
[0012]进一步:所述隔热套上安装设置有熔断器或突跳式温控器。
[0013]为提高发热元件的加热效率,进一步:所述导流柱与所述电热元件轴向相同,所述导流柱的截面为圆形,或者为多边形,对加热元件的内部空间起到填充作用。
[0014]进一步:所述导流柱的材料为PE、PP、PC、PA、PA6、PA66、POM、PTFE、PSU、PPSU、PPS、PEEK中的一种。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取消常规设计中换热预热器、底导水件和顶导水件等部件,将常温水和热水集成在一条水路中,并将电热元件的下端直接安装在隔热套的端板上,使得本技术整体结构的直径得到最大限度的缩小;并将导流柱设置为可快速升温的中空结构,提高水的加热速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A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2中B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套筒;11、温度传感器;14、法兰盘;15、出水管;2、隔热套;3、端板;31、连接套;32、进水接头;33、第一插接接头;4、电热元件;5、导流柱;51、螺旋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实例中的左、中、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22]第一实施例:
[0023]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结合图1和图4所示,包括电热元件4、导流柱5和隔热套2,所述隔热套2的下端固设有端板3,结合图2所示,所述电热元件4套接在所述隔热套2内且两者的轴向相同,所述电热元件4下端设置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端板3上设置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所述隔热套2的上端开口设置,在所述隔热套2的上端固设有一端开口设置的套筒1,所述套筒1的开口端与所述电热元件4上端设置的第一出水口相连通,在所述套筒1上固定且密封设置有与其内孔相连通的出水管15;所述导流柱5套接在所述电热元件4中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热元件4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
口相连通,所述电热元件4为薄膜电热元件或厚膜电热元件,所述隔热套上2安装设置有熔断器或突跳式温控器;所述导流柱5为中空结构,所述导流柱5的壁厚为0.3mm

4mm,所述导流柱的材料为PE、PP、PC、PA、PA6、PA66、POM、PTFE、PSU、PPSU、PPS、PEEK中的一种。
[0024]其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所述套筒1上固定且密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1,所述温度传感器11的探头延伸至所述套筒1的内孔中。在所述端板3与所述隔热套2之间设置有连接套31,所述连接套31的一端端口与所述隔热套2的端口对接后固定连接,所述端板3封堵在所述连接套31的另一端端口上并与之一体连接,在所述端板3上对应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位置设有第一插接接头33,所述第一插接接头33插接在所述第一进水口内并与之密封设置,在所述端板3上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口上固定且密封设置有进水接头32。所述出水管15的轴向与所述隔热套2的轴向垂直设置,所述出水管15的一端与所述套筒1连接,所述出水管15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导流柱5与所述电热元件4轴向相同,在所述导流柱5外壁上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包括电热元件、导流柱和隔热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套的下端固设有端板,所述电热元件套接在所述隔热套内且两者的轴向相同,所述电热元件下端设置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端板上设置的第二进水口相连通;在所述隔热套的上端固设有一端开口设置的套筒,所述套筒的开口端与所述电热元件上端设置的第一出水口相连通,在所述套筒上固定且密封设置有与其内孔相连通的出水管;所述导流柱套接在所述电热元件中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热元件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导流柱为中空结构,所述导流柱的壁厚为0.3mm

4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筒上固定且密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探头延伸至所述套筒的内孔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板与所述隔热套之间设置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的一端端口与所述隔热套的端口对接后固定连接,所述端板封堵在所述连接套的另一端端口上并与之一体连接,在所述端板上对应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位置设有第一插接接头,所述第一插接接头插接在所述第一进水口内并与之密封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即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睿达朱攀飞刘旭翔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市杰达精密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