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致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新型鹅细小病毒SD株全长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346811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致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新型鹅细小病毒SD株全长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及应用,属于病毒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分段扩增的方法将新型鹅细小病毒SD株的完整基因组克隆至质粒pBluescript II SK,获得重组质粒;同时利用重叠PCR技术将基因组中NcoⅠ位点突变,作为鉴定野毒与拯救病毒的遗传标记;然后将重组质粒与转染试剂混合,通过卵黄囊与尿囊腔途径接种SPF鸭胚,获得拯救病毒。本发明专利技术建立的新型鹅细小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可用于新型鹅细小病毒毒力分析、跨种传播机制等方向的研究,同时也为研究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致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新型鹅细小病毒SD株全长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病毒
,尤其涉及一种致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新型鹅细小病毒SD株全长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0002]2015年以来,我国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区商品肉鸭群(樱桃谷鸭与北京鸭等)发生了不明原因的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肿胀、向下弯曲为特征的疾病,俗称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该病发病率为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患鸭出栏体重较健康鸭降低20%~30%,严重者仅为正常体重的50%。感染鸭群料肉比显著升高,出栏合格率下降,在抓扑、屠宰过程中喙部、翅部骨骼和胫骨等易发生骨折。疾病发生后本实验室以及国内多个实验室先后证实该病为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为水禽细小病毒,因该病毒跟小鹅瘟(鹅细小病毒)同源性很高(92.7%~97.3%),故也称之为鸭源鹅细小病毒、鹅细小病毒变异株或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致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新型鹅细小病毒SD株全长感染性克隆的制备用引物,其特征在于,具体序列如SEQ ID No.1~14所示。2.一种致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新型鹅细小病毒SD株全长感染性克隆的分子标记引物,其特征在于,具体序列如SEQ ID No.15~16所示。3.一种含有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16所示的引物组合的试剂盒。4.一种针对致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新型鹅细小病毒SD株的拯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A、B、C1、C2

1、C2

2、D、E七个片段的扩增产物和两种质粒。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拯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质粒为pSK

XBSE和pBluescript II SK。6.一种致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新型鹅细小病毒SD株全长感染性克隆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克隆C片段的中间质粒pSK

XBSE:选取载体pBluescript II SK,合成基因片段,进行多克隆位点改造,获得含如SEQ ID NO.17所示基因片段的pBluescript II SK质粒,然后转化、培养、鉴定,将阳性菌进行扩繁,提取质粒,作为中间质粒,并命名为pSK

XBSE;(2)提取NGPV SD F5代病毒基因组总DNA;(3)设计、合成覆盖全基因组的引物:根据NGPV SD全基因序列,依据选取的酶切位点设计相应引物,包括六对扩增引物SegA

F、SegA

R、SegB

F、SegB

R、SegC1

F、SegC1

R、SegC2

F、1

R、2

F、SegC2

R、SegD

F、SegD

R、SegE

F、SegE

R,一对突变引物1

R、2

F以及合成Nco
ꢀⅠ
突变位点的分子标记引物rSD

F、rSD

R;所述扩增引物序列如SEQ ID No.1~12所示,所述突变引物序列如SEQ ID No.13~14所示,所述分子标记引物序列如SEQ ID No.15~16所示;(4)各基因片段的PCR扩增:首先以NGPV SD全基因为模板,利用引物SegA

F/SegA

R、SegB

F/SegB

R、SegC1

F/SegC1

R、SegC2

F/1

R、2

F/SegC2

R、SegD

F/SegD

R、SegE

F/SegE

R进行PCR扩增,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检测和纯化回收,得到A、B、C1、C2

1、C2

2、D、E七个片段;然后以C2

1与C2

2回收产物为模板,以SegC2

F/SegC2

R为引物进行重叠PCR扩增,对目的产物进行回收,得到C2片段。(5)分阶段构建重组质粒pSK

SD:

pSK

A质粒的构建:将质粒pBluescript
ꢀⅡꢀ
SK使用Xho
ꢀⅠ
与EcoR
ꢀⅠ
进行双酶切获得目的产物,然后与A片段进行同源重组,转化至JM110感受态细胞中处理、培养获得阳性菌落,经过测序证实连接成功后将其进行扩繁,提取质粒,命名为pSK

A;

pSK

E质粒的构建:将质粒pBluescript
ꢀⅡꢀ
SK使用EcoR
ꢀⅠ
与Not
ꢀⅠ
进行双酶切获得目的产物,然后与E片段进行同源重组,转化至DH5α感受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万哲郝雪飘赵款雷白时薛拥志张武超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