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电流无损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44279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电流无损检测方法,当晶体管T1的栅极给驱动脉冲时,脉动直流电源通过线圈L1、T1给变压器B储能;当T1的栅极停止驱动脉冲时,变压器B中的电能经过D01给蓄电池充电。从输出驱动电路的晶体管T3和晶体管T4的发射极取出与充电电流相关的脉冲群,经电阻R26和光耦G4;由光耦G4耦合到副边,经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积分网络滤波得到随充电电流I变化的直流电压U↓[C],该直流电压U↓[C]就是与充电电流I呈映射关系的电压参数,利用U↓[C]的电压参数间接地得到充电电流I的电流参数。本发明专利技术有益的效果是:以电压检测变换为电流检测,省略了电流检测器件,减少了发热,缩小了电路板面,属无损检测之举,且一举多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电流检测方法,主要是。
技术介绍
充电器在整个充电过程中都要对充电电流进行检测,充电电流的大小,是控制电源变换器工作状态,及负脉冲变换状态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直流电流检测以一小阻值的电阻作为检测元件,电流通过该电阻后产生的电压降作为电流参数。这种测量方法测量精度较高,若测量电流跨度较大的场合其测量带来的电能损耗和大量的发热是个大问题。如本充电器峰值充电电流为20A、平均电流为10A、充电状态转入浮充状态电流为0.35A。为了避免一系列的干扰因素,保证检测精度,在0.35A充电时必须在检测电阻上得到30mV左右的电压,那么在10A充电时它的热损为10÷0.35×0.03×10=8.6(W)。20A峰值电流为20÷0.35×0.03×20=34.3(W)。在负载发生短路时,或造成反接时,若保护点设在30A,则热功率为30÷0.35×0.03×30=77W。为了使该器件能可靠运行,该电流检测元件的技术参数要求为平均功率为10W,峰值功率为100W,电阻值没为0.08欧姆,它体积大发热多,在电路板布局和散热问题上带来很大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上述现有的缺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电流无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晶体管T1的栅极给驱动脉冲时,脉动直流电源通过线圈L1、晶体管T1给变压器B储能;当晶体管T1的栅极停止驱动脉冲时,变压器B中的电能经过D01给蓄电池充电,充电电流和晶体管T1的导通时间和工作频率成比例关系;从输出驱动电路的晶体管T3和晶体管T4的发射极取出与充电电流相关的脉冲群,经电阻R26和光耦G4;由光耦G4耦合到副边,经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积分网络滤波得到随充电电流I变化的直流电压U↓[C],该直流电压U↓[C]就是与充电电流I呈映射关系的电压参数,利用U↓[C]的电压参数间接地得到充电电流I的电流参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电流无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晶体管T1的栅极给驱动脉冲时,脉动直流电源通过线圈L1、晶体管T1给变压器B储能;当晶体管T1的栅极停止驱动脉冲时,变压器B中的电能经过D01给蓄电池充电,充电电流和晶体管T1的导通时间和工作频率成比例关系;从输出驱动电路的晶体管T3和晶体管T4的发射极取出与充电电流相关的脉冲群,经电阻R26和光耦G4;由光耦G4耦合到副边,经电阻R1、电阻R2和电容C积分网络滤波得到随充电电流I变化的直流电压U...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建德市正达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