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电极峰压吸收及电压钳位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83502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涉及一种集电极峰压吸收及电压钳位电路,L1和L2是变压器B中的主、副线圈,L2串接D01与蓄电池相连接,二极管D3连接在L1和晶体管T1的集电极之间,二极管D3与电容C4串联后并联在L1上,电阻R3、稳压二极管ZD2、电阻R4依次串联后并联在电容C4上,场效应功率管T2的栅极连接在电阻R4和稳压二极管ZD2之间,场效应功率管T2漏极连接在电阻R3、稳压二极管ZD2之间,场效应功率管T2源极与电阻R4、电容C4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的效果是:当负载突变时,通过较大电容C4的吸收,并且能通过晶体管T2的定压大电流放电,释放储存在线圈L1中的能量;频率是可变,采用较大电容吸收,定压释放电量的定压钳位吸收的方法,使电路得到稳定可靠,且吸收损耗最小。(*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峰压吸收及电压钳位电路,主要是一种集电极峰压吸收及电压钳位电路。技术背景原有的技术如图l所示,当驱动脉冲加在晶体管T1栅极后,晶体管T1导通,电源V十 通过线圈L、晶体管T1给L1储能;当驱动脉冲停止时,晶体管T1关断,储存在线圈L1中 的大部分能量,通过线圈L2、 二极管D01释放给蓄电池;但因线圈L1漏磁产生的自感电动 势峰值电压很高,要危及晶体管T1,必须要选用一组吸收电路把Ll产生的峰压给予吸收。 以前选用固定RC吸收电路来吸收峰压,在较大功率的反激变换器中R、 C参数不好选择,当 C选得太大时,R随之减小,正常反击变换的能量也会被C吸收并从R泄放,使之损耗加大, 发热增加,C选得太小时,B点电压还是要上去,很难达到高可靠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上述现有的缺点,提供一种集电极峰压吸收及电压钳位电路。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集电极峰压吸收及电压钳位电路,Ll和L2是变压器B中的主、副线圈,线圈L2串接D01与蓄电池相连接,二极管D3连接在线 圈L1和晶体管T1的集电极之间,二极管D3与电容C4串联后并联在线圈L1上,电阻R3、 稳压二极管ZD2、电阻R4依次串联后并联在电容C4上,场效应功率管T2的栅极连接在电 阻R4和稳压二极管ZD2之间,场效应功率管T2漏极连接在电阻R3、稳压二极管ZD2之间, 场效应功率管T2源极与电阻R4、电容C4连接。电容C3—端连接在二极管D3、电容C4和电阻R3的连接点上,另一端接地。本技术有益的效果是1、当负载突变时,l一10nF的电容器很难吸收掉变压器产生的反峰压的能量,通过较大电容C4的吸收,并且能通过晶体管T2的定压大电流放电,释放储存在线圈Ll中的能量(原来是通过负载释放的);2、本技术所述的扫频反激变换器的频率是可变,范围在10—50KHZ之间,很难选择一组合理的RC吸收网络以满足电路工作需 要,只有采用较大电容吸收,定压释放电量的定压钳位吸收的方法,使电路得到稳定可靠, 且吸收损耗最小。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所示,这种集电极峰压吸收及电压钳位电路,L1和L2是变压器B中的主、副线圈, 线圈L2串接D01与蓄电池相连接,二极管D3连接在线圈Ll和晶体管Tl的集电极之间, 二极管D3与电容C4串联后并联在线圈L1上,电阻R3、稳压二极管ZD2、电阻R4依次串 联后并联在电容C4上,场效应功率管T2的栅极连接在电阻R4和稳压二极管ZD2之间,场 效应功率管T2漏极连接在电阻R3、稳压二极管ZD2之间,场效应功率管T2源极与电阻R4、 电容C4连接。电容C3—端连接在二极管D3、电容C4和电阻R3的连接点上,另一端接地。工作原理当驱动脉冲加在晶体管T1栅极后,晶体管T1导通,电源V+通过线圈L、晶 体管T1给L1储能;当驱动脉冲停止时,晶体管T1关断,储存在线圈L1中的能量,通过线 圈L2、 二极管D01释放给蓄电池;线圈L1漏磁产生的自感电动势通过二级管D3被电容C4 吸收,C4容量大比普吸收电路大数百倍、可设在pF级能吸收较大的峰压能量能。当C4电 压超过ZD2稳压值时才在电阻R3上产生压降向晶体管T2栅极供电,晶体管T2才泄放电容 C4中的电量,低于钳位电压的脉冲电压不会被吸收。钳位电压设在230V左右,即使V+电压在370V时也不致晶体管T1集电极电压超过600V。 本电路,反击变换有效变换区间的电压不会被电容C4吸收(在ZD2稳压值以下),只有其他 由异常的因素产生的超过晶体管T1预先设定的工作电压的峰值电压才被电容C4吸收,并通 过晶体管T2泄放。除上述实施例外,本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 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集电极峰压吸收及电压钳位电路,L1和L2是变压器B中的主、副线圈,线圈L2串接D01与蓄电池相连接,其特征在于二极管D3连接在线圈L1和晶体管T1的集电极之间,二极管D3与电容C4串联后并联在线圈L1上,电阻R3、稳压二极管ZD2、电阻R4依次串联后并联在电容C4上,场效应功率管T2的栅极连接在电阻R4和稳压二极管ZD2之间,场效应功率管T2漏极连接在电阻R3、稳压二极管ZD2之间,场效应功率管T2源极与电阻R4、电容C4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电极峰压吸收及电压钳位电路,其特征是电容C3—端连 接在二极管D3、电容C4和电阻R3的连接点上,另一端接地。专利摘要本技术是涉及一种集电极峰压吸收及电压钳位电路,L1和L2是变压器B中的主、副线圈,L2串接D01与蓄电池相连接,二极管D3连接在L1和晶体管T1的集电极之间,二极管D3与电容C4串联后并联在L1上,电阻R3、稳压二极管ZD2、电阻R4依次串联后并联在电容C4上,场效应功率管T2的栅极连接在电阻R4和稳压二极管ZD2之间,场效应功率管T2漏极连接在电阻R3、稳压二极管ZD2之间,场效应功率管T2源极与电阻R4、电容C4连接。本技术有益的效果是当负载突变时,通过较大电容C4的吸收,并且能通过晶体管T2的定压大电流放电,释放储存在线圈L1中的能量;频率是可变,采用较大电容吸收,定压释放电量的定压钳位吸收的方法,使电路得到稳定可靠,且吸收损耗最小。文档编号H02M3/24GK201051716SQ20072011038公开日2008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7日专利技术者鲍旭东 申请人:建德市正达电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电极峰压吸收及电压钳位电路,L1和L2是变压器B中的主、副线圈,线圈L2串接D01与蓄电池相连接,其特征在于:二极管D3连接在线圈L1和晶体管T1的集电极之间,二极管D3与电容C4串联后并联在线圈L1上,电阻R3、稳压二极管ZD2、电阻R4依次串联后并联在电容C4上,场效应功率管T2的栅极连接在电阻R4和稳压二极管ZD2之间,场效应功率管T2漏极连接在电阻R3、稳压二极管ZD2之间,场效应功率管T2源极与电阻R4、电容C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建德市正达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