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及架设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43729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应用于横跨高铁桥梁中转体桥段的施工过程,包括运载装置,用于运输预制的钢板叠合梁;支撑装置,沿桥墩方向设置,且位于钢板叠合梁的下方,用于支撑固定钢板叠合梁;起吊装置,用于起吊预制的钢板叠合梁至桥墩上的安装位置;架桥装置,设于路基和桥墩上,用于配合起吊装置吊装钢板叠合梁。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采用独特结构设置的运载装置,确保了钢板叠合梁的运输稳定性,支撑装置与钢板叠合梁相互配合连接固定,在竖向给钢板叠合梁支撑力,避免了钢板叠合梁的悬空的问题,同时解决了钢板叠合梁由于质心的原因产生偏向倾倒的现象;所述架桥装置可以更好的配合路基和桥墩进行钢板叠合梁的架设。叠合梁的架设。叠合梁的架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及架设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钢混组合梁
,具体涉及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及架设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钢混组合桥梁具有自重较轻、跨越能力较大和施工进度快等多项优点,在交通建设中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目前国家大力推进钢混组合梁桥的建设。由于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会影响到钢混组合梁桥的成桥状态和受力特性,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施工方法。
[0003]现有的架桥机施工方法中,对于大体积、大吨位的钢板组合梁在调运至架桥机的过程中存在运输困难的问题;且在架桥机在进行吊装施工时,如何确保钢板组合梁的安全平衡衔接过程,由于架桥机是逐个吊装钢板组合然后进行逐个浇筑,对于在极端大风天气情况下,在进行钢梁固定以及高墩上部钢板组合梁横向连接时,容易出现钢板组合梁横向连接出现偏差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运输预制钢板组合梁困难、钢板组合梁衔接容易不平衡、以及钢板组合梁横向连接易偏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及架设方法。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应用于横跨高铁的桥体施工。
[0006]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包括运载装置,用于运输预制的钢板叠合梁;支撑装置,沿桥墩方向设置,且位于钢板叠合梁的下方,用于支撑固定钢板叠合梁;起吊装置,用于起吊预制的钢板叠合梁至桥墩上的安装位置;架桥装置,设于路基和桥墩上,用于配合起吊装置吊装钢板叠合梁。
[0007]进一步地,所述运载装置包括一对运载车,所述钢板叠合梁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运载车上;斜拉固定系统,设于运载车和钢板叠合梁之间,用于固定钢板叠合梁。
[0008]进一步地,所述斜拉固定系统包括:若干个支撑块,设于运载车上;支撑板,水平设于支撑块上端,所述钢板叠合梁的下端抵靠在支撑板上;连接系,由一对钢丝绳组成,用于将钢板叠合梁与支撑板连接,一对所述钢丝绳和支撑板构成三角支撑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座,设于中粱的一侧;支座,设于底座上方,用于安装钢板叠合梁的一端;稳定机构,设于底座上方用于提供钢板叠合梁竖向的支撑力。
[0010]进一步地,所述稳定机构包括葫芦拉链,设于钢板叠合梁内侧,连接钢板,竖直设于安装钢板叠合梁内测,所述连接钢板的上端与钢板叠合梁的下表面连接;辅助块,设于底座与连接钢板之间,所述连接钢板的下端设置在辅助块上表面;支撑杆,设于钢板叠合梁内侧和底座之间。
[0011]进一步地,所述起吊装置包括钢丝绳、过渡件和弹性件,所述过渡件设置在钢板叠合梁下端两侧,所述弹性件设置在钢板叠合梁上端两侧,所述钢丝绳穿过过渡件和弹性件捆绑固定钢板叠合梁。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过渡件包括弧形块和若干个隔条,所述隔条间隔平行设置在弧形块的弧形面上,所述隔条之间的间隙形成滑道,所述钢丝绳穿过滑道。
[0013]进一步地,所述架桥装置包括:导粱、以及设置在导粱上的前支装置、后支装置、中支装置、以及副中支装置,所述前支装置设置在靠近路基的桥墩上,所述中支装置设置在路基靠近桥墩的一侧,所述副中支装置设置在路基上靠近中支装置的一侧,所述后支装置设置在路基远离桥墩的一侧,所述钢板叠合梁的两端分别架设在后支装置和前支装置上。
[0014]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S1:预制钢板叠合梁,并运输至临时支座上;
[0016]S2:搭设架桥装置;
[0017]S3:采用前调运小车和后调运小车尖端配合吊运法将钢板叠合梁吊运至指定位置。
[0018]进一步地,采用前调运小车和后调运小车尖端配合吊运法将钢板叠合梁吊运至指定位置具体为:
[0019]S31:根据钢板叠合梁的长度和重量,判断钢板叠合梁的质心,根据质心的位置,选择前吊点和后吊点;
[0020]S32:将钢板叠合梁运输至架桥装置的尾部,将钢板叠合梁的前吊点与前提升小车连接;
[0021]S33:同步驱动前提升小车和运载车,将钢板叠合梁沿架桥装置的方向移动,使钢板叠合梁的后吊点移动至后提升小车处;
[0022]S34:同步驱动前提升小车和后提升小车,整体调运钢板叠合梁至指定位置。
[00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采用独特结构设置的运载装置,确保了钢板叠合梁的运输稳定性,支撑装置与钢板叠合梁相互配合连接固定,在竖向给钢板叠合梁支撑力,避免了钢板叠合梁的悬空,同时解决了钢板叠合梁由于质心的原因产生偏向倾倒的现象;所述架桥装置可以更好的配合路基和桥墩进行钢板叠合梁的架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的钢板叠合梁运载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图1的侧视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专利技术图1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专利技术图5中过渡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的架桥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2]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的架桥装置一种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0033]图9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的架桥装置另一种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为:运载装置1、运载车11、斜拉固定系统12、支撑块121、支撑板122、连接系123、钢板叠合梁2、支撑装置3、底座31、支座32、稳定机构33、葫芦拉链331、连接钢板332、辅助块333、支撑杆334、起吊装置4、钢丝绳41、过渡件42、弧形块421、隔条422、弹性件43、架桥装置5、导粱51、前支装置52、后支装置53、中支装置54、副中支装置55。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6]在立交桥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桥面的施工方法,本方案采用的是利用预制的钢板组合梁进行架设施工,最终形成完成的桥面,本方案详细描述了该钢板组合梁架设施工的详细过程,提供了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
[0037]第一实施例
[0038]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用于多段不对称的钢板叠合梁拼装的高架建设,包括运载装置1,用于运输预制的钢板叠合梁2;支撑装置3,沿桥墩方向设置,且位于钢板叠合梁2的下方,用于支撑固定钢板叠合梁2;起吊装置4,用于起吊预制的钢板叠合梁2至桥墩上的安装位置;架桥装置5,设于路基和桥墩上,用于配合起吊装置4吊装钢板叠合梁2。
[0039]具体而言:由于预制的钢板叠合梁2的长度较长,常规的运载车辆无法进行运输,同时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钢板叠合梁2的稳定性,以及不能让钢板叠合梁2的结构受到碰撞损害,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应用于横跨高铁桥梁中转体桥段的施工过程,其特征在于,包括运载装置,用于运输预制的钢板叠合梁;支撑装置,沿桥墩方向设置,且位于钢板叠合梁的下方,用于支撑固定钢板叠合梁;起吊装置,用于起吊预制的钢板叠合梁至桥墩上的安装位置;架桥装置,设于路基和桥墩上,用于配合起吊装置吊装钢板叠合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载装置包括一对运载车,所述钢板叠合梁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运载车上;斜拉固定系统,设于运载车和钢板叠合梁之间,用于固定钢板叠合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固定系统包括:若干个支撑块,设于运载车上;支撑板,水平设于支撑块上端,所述钢板叠合梁的下端抵靠在支撑板上;连接系,由一对钢丝绳组成,用于将钢板叠合梁与支撑板连接,一对所述钢丝绳和支撑板构成三角支撑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座,设于中粱的一侧;支座,设于底座上方,用于安装钢板叠合梁的一端;稳定机构,设于底座上方用于提供钢板叠合梁竖向的支撑力。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机构包括葫芦拉链,设于钢板叠合梁内侧,连接钢板,竖直设于安装钢板叠合梁内测,所述连接钢板的上端与钢板叠合梁的下表面连接;辅助块,设于底座与连接钢板之间,所述连接钢板的下端设置在辅助块上表面;支撑杆,设于钢板叠合梁内侧和底座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板叠合梁架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装置包括钢丝绳、过渡件和弹性件,所述过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部伟王发明黄程水晶明徐敦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