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管束的组合减振装置及换热器管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3397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器管束的组合减振装置,属于换热器领域,包括固定装置和若干铜带,固定装置固定在换热器管束的外侧;单条铜带沿换热器管束的纵向依次穿过排列的换热管之间的三角形空隙,两端固定在固定装置上;若干铜带依次排列固定在固定装置上;固定装置包括顶梁和框架,框架包括两边侧架和底梁,为一体结构;铜带固定在顶梁和底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空气冷却器的换热器管束没有减振装置,换热管在气流的冲击下产生振动损伤换热管翅片的技术问题,防止换热器振动时,给翅片带来的相互碰撞和磨损,对换热管的翅片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增加使用寿命。抱箍和翅片组合作用,大大增加了减震作用,同时提高换热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管束的组合减振装置及换热器管束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管束的组合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作为传热设备被广泛用于锅炉暖通领域,随着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换热器的种类越来越多。管壳式(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或者螺旋管,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在管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一种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
[0003]传统的空气冷却器的换热器管束是在管板上设置均匀排列的通孔,将换热管的端头穿过通孔后焊接在管板上,换热管为翅片管。在使用的过程中气体在换热管外流动,气流冲击下换热管之间相互振动,长时间的振动会损伤换热管的翅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的空气冷却器的换热器管束没有减振装置,换热管在气流的冲击下产生振动损伤换热管翅片。
[0005]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换热器管束的组合减振装置,包括固定装置和若干铜带,固定装置固定在换热器管束的外侧;单条铜带沿换热器管束的纵向依次穿过排列的换热管之间的三角形空隙,两端固定在固定装置上;若干铜带依次排列固定在固定装置上;
[0007]所述固定装置包括顶梁和框架,框架包括两边侧架和底梁,为一体结构;所述铜带固定在顶梁和底梁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铜带焊接在固定装置的顶梁和底梁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的顶梁和底梁上开设切口,铜带穿过切口,铜带的端部设为直角的折弯部,并在折弯部开设通孔,在顶梁和底梁外侧设置螺丝孔,利用螺钉将铜带固定在顶梁和底梁上。
[0010]进一步地,固定装置的顶梁和底梁上开设切口,铜带穿过切口,铜带的端部开设通孔;还包括两根钢丝,一根钢丝穿过顶梁上端的排列铜带的通孔,两端固定在顶梁上;另一根钢丝穿过底梁下端的排列铜带的通孔,两端固定在底梁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侧架的上端和顶梁之间可拆卸连接。
[0012]进一步地,两侧架上设有外伸挂耳一,对应的顶梁的两端设有挂耳二,挂耳一和挂耳二上均设有螺纹孔,挂耳一和挂耳二通过螺栓和螺母拧紧固定。
[0013]进一步地,一侧的侧架和顶梁一端铰接;另一侧的侧架上设有外伸挂耳一,对应一侧的顶梁设有挂耳二,挂耳一和挂耳二上均设有螺纹孔,挂耳一和挂耳二通过螺栓和螺母拧紧固定。
[0014]进一步地,固定装置的框架高度低于换热器管束整体高度,顶梁和两侧架之间留
有5

10mm的空隙,螺栓和螺母调节铜带的张紧力。
[0015]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的四周内侧设置一层缓冲层。缓冲层为氟橡胶。
[0016]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7]本技术的换热器管束的组合减振装置利用固定装置和铜带将换热管固定。相邻的换热管被铜带隔开,两者之间的翅片不会因为振动而接触碰撞,避免损伤,铜带起到良好的固定和隔绝作用,起到很好的减振作用。铜带是纵向布置,和气流的方向一致,起到很好的导流作用,加快换热;另外铜带填充了换热管之间的三角形空隙,增加了换热管翅片面积,也提高了换热效率。本技术的固定装置对整个换热器管束起到良好的固定和减振作用;固定装置的内侧设置一层氟橡胶,避免固定装置和换热管翅片的刚性接触,保护换热管翅片,同时缓冲气流冲击力,起到进一步地减振作用。
[0018]本技术的固定装置采用上部顶梁和下部框架两部分组成,可拆卸连接便于铜带的安装和调节,便于后期的维护。
[0019]本技术的固定装置利用螺栓螺母连接并可调节自身高度,将螺栓螺母作为张紧机构,对铜带进行张紧处理,避免铜带松动和过渡紧绷,保证铜带正常工作。
[0020]另外,在单根换热管外周加装抱箍,抱箍为圆环形,紧贴翅片换热管外周,防止换热器振动时,给翅片带来的相互碰撞和磨损,对换热管的翅片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增加使用寿命。抱箍和翅片组合作用,大大增加了减震作用,同时提高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换热器管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A

A向的视图);
[0023]图3是减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减振装置上半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减振装置上半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设置有抱箍的单根换热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8]如图1所示,换热器管束由两端的管板1和排列固定在管板1之间的换热管 2组成,换热管2为翅片管;管板1为方形;为增加换热管数量,排列时,换热管2呈三角分布,即两个相邻的换热管2之间形成三角形空隙3。换热管的排列为现有技术。
[0029]如图2所示,本申请的一种换热器管束的组合减振装置,包括抱箍10、固定装置4、若干铜带5,抱箍10间隔固定在单根换热管2外周,固定装置4固定在整体换热器管束的外周,整体形状为方形;单条铜带5沿气流方向即换热器管束的纵向依次穿过排列的换热管2之间的三角形空隙3,两端固定在固定装置4 上;若干铜带5依次排列固定在固定装置4上。换热器管束间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减振装置。相邻的换热管被铜带隔开,两者之间的翅片不会因为振动而接触碰撞,避免损伤,铜带起到良好的固定和隔绝作用,起到很好的减振作用。铜带是纵向布置,和气流的方向一致,起到很好的导流作用,加快换热;另外铜带填充了
换热管之间的三角形空隙,增加了换热管翅片面积,也提高了换热效率。
[0030]本申请的固定装置4要与外周的换热管2接触,固定装置4除固定铜带5 外还要支撑外周换热管2,对整个换热器管束起到良好的固定和减振作用。所以将固定装置4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上部顶梁41和下部框架,顶梁41和框架组成方形的固定装置4整体。框架包括两边侧架42和底梁43,框架是一体结构。铜带5固定在顶梁41和底梁43上。侧架42的上端和顶梁41之间可拆卸连接。具体连接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0031]实施例一:在两侧架42上设有外伸挂耳一421,对应的顶梁41的两端也设有挂耳二411,挂耳一421和挂耳二411上均设有螺纹孔,挂耳一421和挂耳二 411通过螺栓6和螺母7拧紧固定。螺栓和螺母的连接方式便于调节固定装置纵高度,便于安装铜带,调节铜带。
[0032]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一侧的侧架42和顶梁41一端铰接,另一侧的侧架 42和顶梁41的另一端和上述实施例一相同,通过设置挂耳和螺纹孔利用螺栓6 和螺母7连接。本实施例的连接方式无法调节固定装置高度,不如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管束的组合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抱箍(10)、固定装置(4)和若干铜带(5),抱箍(10)间隔固定在单根换热管(2)外周,固定装置(4)固定在整体换热器管束的外侧;单条铜带(5)沿换热器管束的纵向依次穿过排列的换热管(2)之间的三角形空隙(3),两端固定在固定装置(4)上;若干铜带(5)依次排列固定在固定装置(4)上;所述固定装置(4)包括顶梁(41)和框架,框架包括两边侧架(42)和底梁(43);所述框架为一体结构;所述铜带(5)固定在顶梁(41)和底梁(4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管束的组合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带(5)焊接在固定装置(4)的顶梁(41)和底梁(4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管束的组合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4)的顶梁(41)和底梁(43)上开设切口,铜带(5)穿过切口,铜带(5)的端部设为直角的折弯部(51),并在折弯部(51)开设通孔,在顶梁(41)和底梁(43)外侧设置螺丝孔,利用螺钉(9)将铜带(5)固定在顶梁(41)和底梁(43)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管束的组合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装置(4)的顶梁(41)和底梁(43)上开设切口,铜带(5)穿过切口,铜带(5)的端部开设通孔;还包括两根钢丝(11),一根钢丝(11)穿过顶梁(41)上端的排列铜带(5)的通孔,两端固定在顶梁(41)上;另一根钢丝穿过底梁(43)下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雯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利斯曼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