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OLED屏幕缓冲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2261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OLED屏幕缓冲机构,包括泡棉层、PI膜层、石墨层、铜箔层以及粘胶层,所述铜箔层贴合在所述粘胶层上,所述PI膜层设置在所述铜箔层上,所述泡棉层贴合在所述PI膜层上,所述石墨层嵌设在所述PI膜层与所述铜箔层之间,所述铜箔层与所述石墨层接触的表面延伸形成若干第一导热丝,所述第一导热丝依次穿设于所述石墨层、所述PI膜层以及所述泡棉层,并在所述泡棉层的表面形成接触面,所述铜箔层与所述粘胶层接触的表面延伸形成若干第二导热丝,所述第二导热丝穿设于所述粘胶层,并在所述粘胶层的表面形成接触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延伸形成若干穿越其他材料层的第一导热丝以及第二导热丝,有助于提升OLED屏幕缓冲机构的散热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OLED屏幕缓冲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显示产品缓冲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OLED屏幕缓冲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于液晶显示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显示终端,要求其不仅具有较大尺寸,而且在长期使用状态下的散热效果显著。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是目前常用的器件,OLED屏幕上通常采用的缓冲垫结构主要包括泡棉层、石墨片、铜箔层以及网格胶层,各层之间采用胶粘剂粘接。
[0003]例如技术专利CN213279732U提供的一种手机OLED屏幕缓冲垫,包括由一侧至另一侧依次设置的泡棉层、PI膜、石墨片、铜箔层,所述PI膜的一号侧周圈与铜箔层的二号侧周圈相连接,所述一号侧的中部开设有一号凹槽,所述二号侧的中部开设有二号凹槽,所述一号凹槽与二号凹槽围合形成容纳石墨片的散热腔。
[0004]但其存在以下问题:石墨层内的通孔用于辅助散热,其的确能提升石墨层的散热;然而泡棉层、网格胶层等其他材料层受限于其材料自身的导热效率,其他材料层的散热效果并不理想,进而导致缓冲垫整体的散热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OLED屏幕缓冲机构,能够解决其他材料层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提升散热效果。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OLED屏幕缓冲机构,包括:
[0007]泡棉层、P I膜层、石墨层、铜箔层以及粘胶层,所述铜箔层贴合在所述粘胶层上,所述P I膜层设置在所述铜箔层上,所述泡棉层贴合在所述P I膜层上,所述石墨层嵌设在所述P I膜层与所述铜箔层之间,所述铜箔层与所述石墨层接触的表面延伸形成若干第一导热丝,所述第一导热丝依次穿设于所述石墨层、所述P I膜层以及所述泡棉层,并在所述泡棉层的表面形成接触面,所述铜箔层与所述粘胶层接触的表面延伸形成若干第二导热丝,所述第二导热丝穿设于所述粘胶层,并在所述粘胶层的表面形成接触面。
[0008]进一步,所述P I膜层朝向所述铜箔层的一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铜箔层朝向所述P I膜层的一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合围形成容纳所述石墨层的容置腔。
[0009]进一步,所述石墨层的外壁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紧密接触;所述石墨层沿其轴向开设有若干通孔。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热丝依次穿设于所述石墨层、所述通孔、所述P I膜层以及所述泡棉层,并在所述泡棉层的表面形成接触面。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热丝位于所述泡棉层内的部分延伸形成若干分支。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导热丝以及所述第二导热丝呈蛇形排布。
[0013]进一步,所述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导热丝上设有若干凸起。
[0014]进一步,所述泡棉层的厚度为5

10mm。
[0015]进一步,所述P I膜层的厚度为3

5mm。
[0016]进一步,所述石墨层的厚度为5

10mm。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OLED屏幕缓冲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的OLED屏幕缓冲机构的铜箔层延伸形成若干穿越其他材料层的第一导热丝以及第二导热丝,能够其他材料层的吸收热量,有助于提升OLED屏幕缓冲机构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OLED屏幕缓冲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请参阅图1,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OLED屏幕缓冲机构,其包括:泡棉层1、PI膜层2、石墨层3、铜箔层4以及粘胶层5,所述铜箔层4贴合在所述粘胶层5上,所述PI膜层2设置在所述铜箔层4上,所述泡棉层1贴合在所述PI膜层2上,所述石墨层3嵌设在所述PI膜层2与所述铜箔层4之间。
[00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泡棉层1由聚烯烃发泡材料制成,其厚度为5

10mm。
[00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PI膜层2的厚度为3

5mm。
[0024]具体的,所述PI膜层2朝向所述铜箔层4的一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1,所述铜箔层4朝向所述PI膜层2的一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41,所述第一凹槽21与所述第二凹槽41合围形成容纳所述石墨层3的容置腔6。
[0025]具体的,所述石墨层3设置在所述容置腔6内,所述石墨层3沿其轴向开设有若干通孔31;所述通孔31便于空气流通带走所述石墨层3的热量,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0026]设置所述石墨层3是为了引入通孔,所以石墨层3只需要具有通孔即可满足上述目的,而对所述石墨层3的形状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层3的外壁紧密贴合于所述容置腔6的内壁;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层3与所述容置腔6内壁存在间隙,也能起到散热通道的作用。
[00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层3的厚度为5

10mm。
[0028]具体的,所述铜箔层4与所述石墨层3接触的表面延伸形成若干第一导热丝41,所述第一导热丝41依次穿设于所述石墨层3、所述通孔31、所述P I膜层2以及所述泡棉层1,并在所述泡棉层1的表面形成接触面。
[0029]由于所述泡棉层1的材质问题,其散热效果较差,为增强其散热效果,所述第一导热丝42位于所述泡棉层1内的部分延伸形成若干分支421,所述分支421有效的增大了所述第一导热丝42与所述述泡棉层1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所述泡棉层1内的散热情况。
[0030]所述铜箔层4与所述粘胶层5接触的表面延伸形成若干第二导热丝43,所述第二导
热丝43穿设于所述粘胶层5,并在所述粘胶层5的表面形成接触面。
[0031]所述第一导热丝42、所述第二导热丝43的作用是将所述泡棉层1以及所述粘胶层5的热量吸收到所述述铜箔层4与所述石墨层3处,在通过所述通孔31散热掉。
[0032]对于所述第一导热丝42、所述第二导热丝43来说,其只要能够将所述泡棉层1以及所述粘胶层5的热量吸收到所述述铜箔层4与所述石墨层3处即可,无需限制其具体的形状以及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丝42、所述第二导热丝43为柱状的铜丝。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丝42、所述第二导热丝43以及所述分支421为片状的铜片。
[0033]在一个更优的实施例中,所述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导热丝43上设有若干凸起,所述凸起能增大所述第一导热丝42与所述泡棉层1的接触面积以及所述第二导热丝43与所述粘胶层5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0034]在一个更优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丝42以及所述第二导热丝43呈蛇形排布,能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OLED屏幕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泡棉层、PI膜层、石墨层、铜箔层以及粘胶层,所述铜箔层贴合在所述粘胶层上,所述PI膜层设置在所述铜箔层上,所述泡棉层贴合在所述PI膜层上,所述石墨层嵌设在所述PI膜层与所述铜箔层之间,所述铜箔层与所述石墨层接触的表面延伸形成若干第一导热丝,所述第一导热丝依次穿设于所述石墨层、所述PI膜层以及所述泡棉层,并在所述泡棉层的表面形成接触面,所述铜箔层与所述粘胶层接触的表面延伸形成若干第二导热丝,所述第二导热丝穿设于所述粘胶层,并在所述粘胶层的表面形成接触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OLED屏幕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I膜层朝向所述铜箔层的一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铜箔层朝向所述PI膜层的一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合围形成容纳所述石墨层的容置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OLED屏幕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层的外壁与所述容置腔的内壁紧密接触;所述石墨层沿其轴向开设有若干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志祥魏琼
申请(专利权)人:广德快尔特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