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吸音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8225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内饰吸音板,包括TPO表层、第一碳纤维层、第一发泡层、第二发泡层、第二碳纤维层以及粘胶层,第二碳纤维层贴合在粘胶层上,第二发泡层贴合在第二碳纤维层上,第一发泡层贴合在第二发泡层上,第一碳纤维层贴合在第一发泡层上,TPO表层贴合在第一碳纤维层上,第一发泡层包括上层、下层及隔音块,上层的上表面与第一碳纤维层贴合,上层的下表面呈波浪形状,下层的下表面与第二发泡层的上表面贴合,下层的上表面呈波浪形状,下层的上表面与上层的下表面合围形成若干呈不规则形状的空腔,隔音块设置在空腔内,隔音块的两端分别与下层的上表面、上层的下表面抵接。上层的下表面抵接。上层的下表面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内饰吸音板


[0001]本技术涉及人造板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饰吸音板。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内饰板是整体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不仅在于提高车内的装饰性,还在于其隔热绝热、吸音降噪、缓冲等实用功能。
[0003]现有技术如CN213261905U中所述的汽车车门装饰板材,采用在发泡层的内部开设有多个圆球状消音空腔,且圆球状消音空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凸起,通过增大接触面积来达到消音的作用,但由于其消音结构较为单一,只能对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部分噪音进行消除,无法应对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多噪音的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吸音板,能够对种噪音进行消除。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吸音板,包括:
[0006]TPO表层、第一碳纤维层、第一发泡层、第二发泡层、第二碳纤维层以及粘胶层,所述第二碳纤维层贴合在所述粘胶层上,所述第二发泡层贴合在所述第二碳纤维层上,所述第一发泡层贴合在所述第二发泡层上,所述第一碳纤维层贴合在所述第一发泡层上,所述TPO表层贴合在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上,所述第一发泡层包括上层、下层及隔音块,所述上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贴合,所述上层的下表面呈波浪形状,所述下层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发泡层的上表面贴合,所述下层的上表面呈波浪形状,所述下层的上表面与所述上层的下表面合围形成若干呈不规则形状的空腔,所述隔音块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隔音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层的上表面、所述上层的下表面抵接。
[0007]进一步,所述上层下表面的波峰处与所述下层上表面的波峰处通过粘胶条固定。
[0008]进一步,所述第二发泡层的上表面与所述下层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二发泡层沿垂直所述第二碳纤维层的方向开设有若干通孔。
[0009]进一步,所述通孔的内径沿远离所述第二碳纤维层的方向逐渐减小。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发泡层密度小于0.110g/cm2,所述第二发泡层密度为0.120

0.475g/cm2。
[0011]进一步,所述TPO表层的厚度为1.2

1.5mm。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碳纤维层的厚度为0.5

1mm。
[0013]进一步,所述第二碳纤维层的碳纤维走向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的碳纤维走向不相同。
[0014]进一步,所述第二碳纤维层的厚度为0.5

1mm。
[0015]进一步,所述第一发泡层、第二发泡层为聚烯烃发泡材料。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提供的汽车内饰吸音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的汽车内饰吸音板在第一泡棉层具有上层及下层,所述上层、所述下层均能实现对声音进行吸收,而所述上层、所述下层之间的空腔以及所述空腔内的吸音块,能进一步对声音进行吸收,从而达到隔音的目的;从而适用于多噪音的驾驶环境。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吸音板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0]请参阅图1,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吸音板,其包括:TPO表层1、第一碳纤维层2、第一发泡层3、第二发泡层4、第二碳纤维层5以及粘胶层6,所述第二碳纤维层5贴合在所述粘胶层6上,所述第二发泡层4贴合在所述第二碳纤维层5上,所述第一发泡层3贴合在所述第二发泡层3上,所述第一碳纤维层2贴合在所述第一发泡层3上,所述TPO表层1贴合在所述第一碳纤维层2上。使用时,通过所述粘胶层6将所述汽车内饰吸音板整体粘贴到汽车内壁上。
[0021]具体的,所述TPO表层1由热塑性聚烯烃材料制成,具有橡胶弹性,且具有价格低、密度小、弯曲弹性模量高、低温抗冲击性能好等特点。
[0022]于本实施例中,所述TPO表层1的厚度为1.2

1.5mm。
[0023]具体的,所述第一碳纤维层2由碳纤维编制而成,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
[0024]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碳纤维层2的厚度为0.5

1mm。
[0025]具体的,所述第一发泡层3包括上层31、下层32及隔音块33,所述上层3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2贴合,所述上层31的下表面呈波浪形状,所述下层3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发泡层3的上表面贴合,所述下层32的上表面呈波浪形状,所述下层32的上表面与所述上层31的下表面合围形成若干呈不规则形状的空腔34,所述隔音块33设置在所述空腔34内,所述隔音块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层32的上表面、所述上层31的下表面抵接。
[0026]所述第一发泡层3通过聚烯烃发泡制得,其密度小于0.110g/cm2。
[0027]所述上层31下表面的波峰处与所述下层32上表面的波峰处通过粘胶条固定。
[0028]所述上层31、所述下层32均能实现对声音进行吸收,而所述上层31、所述下层32之间的空腔以及所述空腔内的吸音块,能进一步对声音进行吸收,从而达到隔音的目的。
[0029]具体的,所述第二发泡层4的上表面与所述下层32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二发泡层4沿垂直所述第二碳纤维层5的方向开设有若干通孔41。
[0030]所述通孔41的内径沿远离所述第二碳纤维层5的方向逐渐减小。
[003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泡层4通过聚烯烃发泡制得,其密度为0.120

0.475g/cm2。
[0032]具体的,所述第二碳纤维层5由碳纤维编制而成,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
[0033]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碳纤维层5的厚度为0.5

1mm。
[0034]所述第二碳纤维层5的碳纤维走向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2的碳纤维走向不相同。可以提高汽车内饰吸音板在多个方向上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0035]本技术的汽车内饰吸音板在第一泡棉层具有上层及下层,所述上层、所述下层均能实现对声音进行吸收,而所述上层、所述下层之间的空腔以及所述空腔内的吸音块,能进一步对声音进行吸收,从而达到隔音的目的;从而适用于多噪音的驾驶环境。
[0036]以上所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饰吸音板,其特征在于,包括:TPO表层、第一碳纤维层、第一发泡层、第二发泡层、第二碳纤维层以及粘胶层,所述第二碳纤维层贴合在所述粘胶层上,所述第二发泡层贴合在所述第二碳纤维层上,所述第一发泡层贴合在所述第二发泡层上,所述第一碳纤维层贴合在所述第一发泡层上,所述TPO表层贴合在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上,所述第一发泡层包括上层、下层及隔音块,所述上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碳纤维层贴合,所述上层的下表面呈波浪形状,所述下层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发泡层的上表面贴合,所述下层的上表面呈波浪形状,所述下层的上表面与所述上层的下表面合围形成若干空腔,所述隔音块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隔音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层的上表面、所述上层的下表面抵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吸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下表面的波峰处与所述下层上表面的波峰处通过粘胶条固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吸音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泡层的上表面与所述下层的下表面贴合,所述第二发泡层沿垂直所述第二碳纤维层的方向开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志祥魏琼
申请(专利权)人:广德快尔特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