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8135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身后部结构包括车身纵梁,连接在车身纵梁顶部的后轮罩,连接在车身纵梁底部的后螺旋簧安装座,以及与车身纵梁尾端相连的后保险杠;在后轮罩与后保险杠之间连接有加强梁,且车身纵梁、后保险杠、加强梁和后轮罩依次相连而围构形成口字型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有效提高了后螺旋簧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进而能够衰减路面激励能量的传递,降低车内振动及噪声问题的影响,从而提高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
,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同时,本技术也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后部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的后螺旋簧主要承载轮胎载荷及运动激励,其安装点结构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汽车在行使过程中经由轮胎传递至车身的路面激励能量的程度强弱,进而影响整车振动及噪声水平的高低,以及车辆的耐久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车辆的操作稳定性能也受制于后螺旋簧安装点刚强度的强弱。
[0003]但是,现有的后螺旋簧与车身连接处(也即后螺旋簧安装位置)的结构设计存在不足,要么后螺旋簧与车身连接处未进行结构加强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后螺旋簧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主要依靠车身纵梁的结构强度,导致该安装位置结构强度不够,要么后螺旋簧与车身连接处加强结构设计的效果较弱,不能有效发挥结构加强的作用,也即未有效利用车身结构本身的结构强度来提升螺旋簧安装位置的局部结构强度,导致安装位置结构强度偏弱,从而容易受到路面激励能量的影响,进而引起车内噪声及振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后部结构,以可提高后螺旋簧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包括车身纵梁,连接在所述车身纵梁顶部的后轮罩,连接在所述车身纵梁底部的后螺旋簧安装座,以及与所述车身纵梁尾端相连的后保险杠;
[0007]所述后轮罩与所述后保险杠之间连接有加强梁,且所述车身纵梁、所述后保险杠、所述加强梁和所述后轮罩依次相连而围构形成口字型结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后轮罩的面向车外的一侧固连有轮罩加强板,且所述轮罩加强板位于所述后螺旋簧安装座的上方。
[0009]进一步的,所述轮罩加强板上形成有向背离所述后轮罩方向凸出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和所述后轮罩之间围构形成腔体结构。
[0010]进一步的,所述车身纵梁内形成有纵梁腔体,并在所述纵梁腔体内与所述后螺旋簧安装座对应的部位设有加强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固连在所述纵梁腔体内的呈“X”型的加强支架。
[0012]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固连在所述纵梁腔体内的纵梁加强板,且所述纵梁加强板位于所述加强支架的上方或下方;所述纵梁加强板为一个,或者所述纵梁加强板为上下叠置在一起的两个。
[0013]进一步的,所述车身纵梁上设有后副车架前安装部和后副车架后安装部,所述后副车架前安装部与所述后副车架后安装部沿所述车身纵梁长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后螺旋
簧安装座位于所述后副车架前安装部和所述后副车架后安装部之间。
[0014]进一步的,所述后螺旋簧安装座的一侧凸出至所述车身纵梁外,并在所述车身纵梁的侧部固连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与所述后螺旋簧安装座的凸出部分连接在一起。
[001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车身纵梁的侧壁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有橡胶。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7]本技术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通过设置加强梁,并将车身纵梁、后保险杠、加强梁和后轮罩依次相连而围构形成口字型结构,同时,使得后螺旋簧安装座位于该口字型结构的节点位置,以可利用口字型的结构稳定性来有效提高后螺旋簧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进而能够有效衰减路面激励能量的传递,降低车内振动及噪声问题的影响,从而提高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0018]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车身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0019]本技术所述的车辆,通过配置上述的车身后部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后螺旋簧安装位置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车身后部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并能够有效衰减路面激励能量的传递,降低车内振动及噪声问题的影响,从而提高车内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轮罩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的仰视图;
[0025]图5为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车身纵梁;101、纵梁下板;102、纵梁盖板;103、纵梁腔体;104、后副车架前安装部;105、后副车架后安装部;
[0028]2、后轮罩;3、后螺旋簧安装座;4、后保险杠;5、加强梁;
[0029]6、轮罩加强板;601、加强部;602、边沿贴合部;603、腔体结构;604、通孔;
[0030]7、加强结构;701、加强支架;702、纵梁加强板;703、第二闭合腔体;
[0031]8、连接板;9、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顶”、

侧”、“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4]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5]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6]实施例一
[0037]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在整体结构上,其包括车身纵梁1,连接在车身纵梁1顶部的后轮罩2,连接在车身纵梁1底部的后螺旋簧安装座3,以及与车身纵梁1尾端相连的后保险杠4。在后轮罩2与后保险杠4之间连接有加强梁5,且车身纵梁1、后保险杠4、加强梁5和后轮罩2依次相连而围构形成口字型结构。
[0038]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具体实施时,后螺旋簧安装座3与后轮罩2上下对应布置。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加强梁5采用拱形横截面,以增强加强梁5自身结构强度,同时,该加强梁5的供出方向优选为朝向车内一侧,并且,沿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纵梁(1),连接在所述车身纵梁(1)顶部的后轮罩(2),连接在所述车身纵梁(1)底部的后螺旋簧安装座(3),以及与所述车身纵梁(1)尾端相连的后保险杠(4);所述后轮罩(2)与所述后保险杠(4)之间连接有加强梁(5),且所述车身纵梁(1)、所述后保险杠(4)、所述加强梁(5)和所述后轮罩(2)依次相连而围构形成口字型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2)的面向车外的一侧固连有轮罩加强板(6),且所述轮罩加强板(6)位于所述后螺旋簧安装座(3)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加强板(6)上形成有向背离所述后轮罩(2)方向凸出的加强部(601),所述加强部(601)和所述后轮罩(2)之间围构形成腔体结构(60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纵梁(1)内形成有纵梁腔体(103),并在所述纵梁腔体(103)内与所述后螺旋簧安装座(3)对应的部位设有加强结构(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7)包括固连在所述纵梁腔体(103)内的呈“X”型的加强支架(701)。6.根据权利要求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宝成岳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沙龙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