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镶嵌式铜合金自润滑复合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5730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0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润滑合金轴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镶嵌式铜合金自润滑复合轴承,包括轴承座、轴承盖和轴瓦,轴承盖安装于轴承座顶部,轴瓦安装于轴承盖与轴承座相对一侧形成的圆孔内,轴瓦内侧设有油槽且轴瓦上开设有与油槽相通的进油孔,轴承盖顶部安装有油箱,油箱顶部设有加油口,油箱底部设有注油管,还包括冷却组件,冷却组件包括在位于轴瓦底部的轴承座上开设的主油道和主油道两侧连接的支油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利用轴承工作产生的热量,在油箱内的润滑油中和轴瓦内侧的润滑油之间形成压力差,形成循环冷却,使轴承内外侧的均达到良好降温效果,解决了现有的采用自然冷却方式散热的轴承,其内侧散热效果差的问题。其内侧散热效果差的问题。其内侧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镶嵌式铜合金自润滑复合轴承


[0001]本技术涉及自润滑合金轴承
,具体为一种镶嵌式铜合金自润滑复合轴承。

技术介绍

[0002]滑动轴承作为基础零部件在各种机械上有广泛的应用,目前滑动轴承,一般有以下几种冷却方式:自然冷却、强制风冷、水冷却、压力润滑油冷却等。
[0003]采用风冷、水冷、压力润滑油冷的轴承却需要提供外在动力,外在动力出现故障后,轴承不能正常使用,且结构复杂,故障多,运行维护成本高,而现有技术中的轴承的自然冷却大多通过在轴承外部设置凸起结构,以增加轴承的散热面来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然而采用该方式对轴承外层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但是对于轴承内部来说,散热效果较差,因此,轴承在工作时,会因自身温度持续升高而降低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镶嵌式铜合金自润滑复合轴承,能够利用轴承工作产生的热量,在油箱内的润滑油中和轴瓦内侧的润滑油之间形成压力差,形成循环冷却,使轴承内外侧的均达到良好降温效果,解决了现有的采用自然冷却方式散热的轴承,其内侧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能够利用轴承工作产生的热量,在油箱内的润滑油中和轴瓦内侧的润滑油之间形成压力差,形成循环冷却,使轴承内外侧的均达到良好降温效果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镶嵌式铜合金自润滑复合轴承,包括轴承座、轴承盖和轴瓦,所述轴承盖安装于所述轴承座顶部,所述轴瓦安装于所述轴承盖与所述轴承座相对一侧形成的圆孔内,所述轴瓦内侧设有油槽且所述轴瓦上开设有与所述油槽相通的进油孔,所述轴承盖顶部安装有油箱,所述油箱顶部设有加油口,所述油箱底部设有注油管,所述注油管与所述轴瓦上的所述进油孔对齐,还包括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在位于所述轴瓦底部的所述轴承座上开设的主油道和所述主油道两侧连接的支油道,所述轴瓦上设有与其内侧的所述油槽连通的排油管,所述轴承座上开设有与所述排油管插接配合且与所述主油道连通的出油孔,所述排油管通过所述出油孔与所述主油道连通,所述支油道一端延伸至所述轴承座顶部,所述轴承盖顶部设有与所述支油道相对的回油管,所述回油管底端与所述支油道连接,所述回油管另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
[0008]可选的,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温度检测机构,所述温度检测机构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轴承座底部开设有一安装槽,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均安装于该安装槽内,且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端延伸至所述主油道内部,所述注油管内安装有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的节流阀。
[0009]可选的,所述主油道内部设有油网,所述油网为一侧开口的半圆柱状,所述油网的开口一侧正对于所述出油孔,所述主油道一端延伸至所述轴承座的一侧,且所述轴承座上螺纹连接有将所述主油道该端密封的端盖。
[0010]可选的,所述轴承座与所述轴承盖之间夹设有橡胶垫圈,所述垫圈位于所述主油道和回油管的连接处,且垫圈上开设有将所述主油道与所述回油管连通的通孔。
[0011]可选的,所述回油管与所述油箱之间连接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外壁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圆盘状凸起结构。
[0012]可选的,所述主油道沿所述轴承座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排油管、所述回油管和所述支油道均为若干根且均沿所述轴承座的长度方向等距分布。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镶嵌式铜合金自润滑复合轴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通过设置主油道、支油道、排油管、出油孔和回油管,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油箱内的润滑油中和轴瓦内侧的润滑油中形成压力差,致使位于轴颈与轴瓦之间的受热膨胀的油膜沿着轴瓦底部的排油管依次流经出油孔、主油道、支油道和回油管后回流到油箱内形成循环冷却,使轴承内外侧的均达到良好降温效果;
[0016]2.本技术通过设置温度检测机构,在轴承工作期间,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主油道内的油温,并将温度信息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该温度信息来控制节流阀的启闭件,进而控制注油管的流量,从而避免轴瓦与轴颈之间的油量出现过多过少的问题;
[0017]3.本技术在回油管与油箱之间设置外壁沿其长度方向具有圆盘状凸起结构的冷却管,冷却管上凸起结构增加了其散热面,润滑油在经过冷却管时,润滑油能够进行充分散热。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轴瓦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图3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轴承座;2、轴承盖;3、轴瓦;31、上瓦;32、下瓦;4、油箱;5、注油管;6、加油口;7、回油管;8、冷却管;9、主油道;10、支油道;11、排油管;12、出油孔;13、油网;14、安装槽;15、温度传感器; 16、控制器;17、垫圈;18、油槽;19、进油孔;20、端盖;21、节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镶嵌式铜合金自润滑复合轴承,包括轴承座1、轴承盖2和轴瓦3,轴承盖 2安装于轴承座1顶部,轴承
座1与轴承盖2两侧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轴瓦3 安装于轴承盖2与轴承座1相对一侧形成的圆孔内,轴瓦3内侧设有油槽18 且轴瓦3上开设有与油槽18相通的进油孔19,轴承盖2顶部安装有油箱4,油箱4顶部设有加油口6,油箱4底部设有注油管5,注油管5与轴瓦3上的进油孔19对齐,还包括冷却组件,冷却组件包括在位于轴瓦3底部的轴承座 1上开设的主油道9和主油道9两侧连接的支油道10,轴瓦3上设有与其内侧的油槽18连通的排油管11,轴承座1上开设有与排油管11插接配合且与主油道9连通的出油孔12,排油管11通过出油孔12与主油道9连通,支油道10一端延伸至轴承座1顶部,轴承盖2顶部设有与支油道10相对的回油管7,回油管7底端与支油道10连接,回油管7另一端与油箱4连通,轴承在使用过程中,油箱4内的润滑油会沿着注油管5和进油孔19进入到轴瓦3 内侧的油槽18内,润滑油在插接于轴瓦3内的轴颈与轴瓦3之间形成一层油膜,以此来降低轴承工作时的阻力,随着轴瓦3与轴颈之间的温度持续升高,位于轴颈与轴瓦3之间的油膜与油箱4内油膜之间形成压力差,位于轴颈与轴瓦3之间受热膨胀的油膜沿着轴瓦3底部的排油管11依次流经出油孔12、主油道9、支油道10和回油管7后回流到油箱4内进行冷却,以此达到循环冷却的效果,相比现有技术来说,该轴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镶嵌式铜合金自润滑复合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座(1)、轴承盖(2)和轴瓦(3),所述轴承盖(2)安装于所述轴承座(1)顶部,所述轴瓦(3)安装于所述轴承盖(2)与所述轴承座(1)相对一侧形成的圆孔内,所述轴瓦(3)内侧设有油槽(18)且所述轴瓦(3)上开设有与所述油槽(18)相通的进油孔(19),所述轴承盖(2)顶部安装有油箱(4),所述油箱(4)顶部设有加油口(6),所述油箱(4)底部设有注油管(5),所述注油管(5)与所述轴瓦(3)上的所述进油孔(19)对齐,还包括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在位于所述轴瓦(3)底部的所述轴承座(1)上开设的主油道(9)和所述主油道(9)两侧连接的支油道(10),所述轴瓦(3)上设有与其内侧的所述油槽(18)连通的排油管(11),所述轴承座(1)上开设有与所述排油管(11)插接配合且与所述主油道(9)连通的出油孔(12),所述排油管(11)通过所述出油孔(12)与所述主油道(9)连通,所述支油道(10)一端延伸至所述轴承座(1)顶部,所述轴承盖(2)顶部设有与所述支油道(10)相对的回油管(7),所述回油管(7)底端与所述支油道(10)连接,所述回油管(7)另一端与所述油箱(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镶嵌式铜合金自润滑复合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温度检测机构,所述温度检测机构包括温度传感器(15)和控制器(16),所述轴承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迪江方灿根方田王守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灿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