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0928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振器,包括缸体和滑动安装于缸体内的活塞杆,活塞杆的中部外缘与缸体的内壁密封配合以将缸体内部腔体划分为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第一缓冲腔与低压回油油路连通,第二缓冲腔与高压油路连通,活塞杆的内部具有连通通道,连通通道的一端具有与第一缓冲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口,另一端具有与第二缓冲腔连通的第二连通口,缸体内相对缸体静止的安装有缓冲套,活塞杆可滑动的穿设于缓冲套内,且活塞杆未受冲击时,缓冲套的前端与第二连通口的后端平齐或位于第二连通口的中部。采用该吸振器,能够有效吸收凿岩机等的冲击能量,连通口及缓冲腔的结构设计使活塞杆可快速运动到平衡位置,实现了对冲击的高频响应。实现了对冲击的高频响应。实现了对冲击的高频响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振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吸振器。

技术介绍

[0002]液压凿岩机在工作时其活塞以高达70HZ的频率冲击钎杆,冲击功率大,单次冲击能量可以达到几百焦。冲击破岩时,大部分冲击能量通过钎杆传递至岩石,在岩石破碎瞬间被吸收,对钎杆的冲击反作用力会大幅度减小。因此采用负载模拟装置代替水泥块或石料对凿岩台车进行钻孔调试时,须考虑如何快速吸收、消耗冲击能量,同时减小钎杆的冲击反作用力,保护负载模拟装置及凿岩机不被破坏。
[0003]现有的针对凿岩机缓冲多为适用于机器壳体的缓冲与保护,即使少数针对凿岩机性能测试的外部承冲及缓冲装置,也无法实现高频承冲及缓冲。
[0004]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吸振器难以实现高频承冲及缓冲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振器,该吸振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常规吸振器难以实现高频承冲及缓冲的问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吸振器,包括缸体和滑动安装于所述缸体内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前端伸出于所述缸体外,所述活塞杆的中部外缘与所述缸体的内壁密封配合以将所述缸体内部腔体划分为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腔与低压回油油路连通,所述第二缓冲腔与高压油路连通,所述活塞杆的内部具有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缓冲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口,另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二缓冲腔连通的第二连通口,所述缸体内相对所述缸体静止的安装有缓冲套,所述活塞杆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缓冲套内,且所述活塞杆未受冲击时,所述缓冲套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连通口的后端平齐或位于所述第二连通口的中部。
[0008]进一步地,上述吸振器中,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均沿所述活塞杆的径向设置。
[0009]进一步地,上述吸振器中,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口和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口,且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口沿所述活塞杆的周向均匀分布,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口沿所述活塞杆的周向均匀分布。
[0010]进一步地,上述吸振器中,还包括相对静止的安装于所述缸体内的后支撑套,所述活塞杆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后支撑套内并与所述后支撑套密封,所述后支撑套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缓冲套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缸体的内壁、所述活塞杆的外壁、所述后支撑套的前端与所述缓冲套的前端围成所述第二缓冲腔。
[0011]进一步地,上述吸振器中,所述后支撑套的内壁上开设有后支撑环槽,所述后支撑
环槽与所述活塞杆的外壁之间形成后静压槽,所述后静压槽与高压油路连通。
[0012]进一步地,上述吸振器中,还包括相对静止的安装于所述缸体内的前支撑套,所述活塞杆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前支撑套内并与所述前支撑套密封,所述缸体的内壁、所述活塞杆的外壁与所述前支撑套的后端围成所述第一缓冲腔。
[0013]进一步地,上述吸振器中,所述活塞杆位于所述第一缓冲腔内的部分具有沿径向凸出的台阶部,所述前支撑套的后端面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台阶部配合的沉孔,所述沉孔的内径大于所述台阶部的外径,所述活塞杆未受冲击时,所述台阶部位于所述沉孔的后方。
[0014]进一步地,上述吸振器中,所述前支撑套的内壁上开设有前支撑环槽,所述前支撑环槽与所述活塞杆的外壁之间形成前静压槽,所述前静压槽与高压油路连通。
[0015]进一步地,上述吸振器中,所述缸体包括两端开口的缸体本体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缸体本体前后两端的前端盖和后端盖,所述前端盖上具有用于所述活塞杆穿出的通孔。
[0016]进一步地,上述吸振器中,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缸体外的配油阀块,所述配油阀块内具有与所述第一缓冲腔连通的第一配油通道及与所述第二缓冲腔连通的第二配油通道。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振器包括缸体、活塞杆和缓冲套。其中,活塞杆滑动安装于缸体内,且活塞杆的前端伸出于缸体外。活塞杆中部的外缘与缸体的内壁密封配合以将缸体内部腔体划分为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活塞杆的内部具有连通通道,连通通道的一端具有与第一缓冲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口,另一端具有与第二缓冲腔连通的第二连通口,第一缓冲腔与低压回油油路连通,第二缓冲腔与高压油路连通。缓冲套安装于缸体内,且相对缸体静止,活塞杆可滑动的穿设于缓冲套内。活塞杆未受冲击时,缓冲套的前端与第二连通口的后端平齐或位于第二连通口的中部。
[0018]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振器,以其应用于凿岩机为例,且为便于描述,以由第一缓冲腔至第二缓冲腔的方向记为向后,反之记为向前。在钎杆抵紧活塞杆未进行凿岩的过程中,抵紧力推动活塞杆向后运动,此时第二缓冲腔中的高压油须经由活塞杆上的第二连通口排入第一缓冲腔回油,随着活塞杆的向后运动,第二连通口在缓冲套的遮盖下进口面积逐渐减小,回油阻力逐渐增大,此时第二缓冲腔的作用力逐渐增大,直至与抵紧力相等,活塞杆到达平衡位置。在钎杆进行凿岩的过程中,凿岩机的瞬时冲击力作用于活塞杆,活塞杆瞬间获得向后运动的速度,并开始运动,此时第二缓冲腔中的高压油须经由活塞杆上的第二连通口排入第一缓冲腔回油,随着活塞杆的向后运动,第二连通口在缓冲套的遮盖下进口面积逐渐减小,回油阻力逐渐增大,此时第二缓冲腔的作用力逐渐增大,随着第二缓冲腔的作用力大于钎杆的抵紧力,使活塞杆逐渐减速;当活塞杆逐渐减速至零后则开始反向加速,即活塞杆向前运动,且随着活塞杆向前运动,第二缓冲腔的作用力逐渐减小,当向前运动至平衡位置时,则开始反向减速过程,如此往复直至减速为零后又再次回到平衡位置,最终在平衡位置停下来,即完成一次缓冲过程。综上,采用该吸振器,能够有效吸收凿岩机等的冲击能量,连通口及缓冲腔的结构设计使活塞杆可快速运动到平衡位置,实现了对冲击的高频响应。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吸振器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中标记如下:
[0023]缓冲垫1、受冲头2、活塞杆3、前端盖4、前支撑套5、前静压槽6、第一缓冲腔7、缸体本体8、配油阀块9、第二缓冲腔10、第二连通口11、缓冲套12、后静压槽13、后支撑套14,后端盖15,第一连通口16,钎杆17。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吸振器,以能够快速吸收凿岩机冲击能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和滑动安装于所述缸体内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前端伸出于所述缸体外,所述活塞杆的中部外缘与所述缸体的内壁密封配合以将所述缸体内部腔体划分为第一缓冲腔和第二缓冲腔,所述第一缓冲腔与低压回油油路连通,所述第二缓冲腔与高压油路连通,所述活塞杆的内部具有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缓冲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口,另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二缓冲腔连通的第二连通口,所述缸体内相对所述缸体静止的安装有缓冲套,所述活塞杆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缓冲套内,且所述活塞杆未受冲击时,所述缓冲套的前端与所述第二连通口的后端平齐或位于所述第二连通口的中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第二连通口均沿所述活塞杆的径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口和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口,且多个所述第一连通口沿所述活塞杆的周向均匀分布,多个所述第二连通口沿所述活塞杆的周向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对静止的安装于所述缸体内的后支撑套,所述活塞杆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后支撑套内并与所述后支撑套密封,所述后支撑套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缓冲套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缸体的内壁、所述活塞杆的外壁、所述后支撑套的前端与所述缓冲套的前端围成所述第二缓冲腔。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林磊胡骞王胜肖前龙汪锐王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