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缝洞型油藏波及范围的缩缝分流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29700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提高缝洞型油藏波及范围的缩缝分流方法,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所述提高缝洞型油藏波及范围的缩缝分流方法包括1)根据井组生产曲线明确注水水窜类型;2)采用地震剖面确定储集体连通方式及剩余油分布;3)确定裂缝缩缝位置;4)采用3D打印技术建立模型,确定段塞设计及颗粒用量。5)将颗粒注入至缩缝位置。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提高缝洞型油藏波及范围的缩缝分流方法201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缝洞型油藏波及范围的缩缝分流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田开发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缝洞型油藏波及范围的缩缝分流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塔河缝洞型油藏以裂缝为主要流动通道,有效储集空间为裂缝、溶蚀缝、溶蚀孔和各种形态的洞穴,其中最主要的储集空间为洞、孔,裂缝起连通作用,是主要的流动通道。裂缝和溶洞埋藏深,发育形态多样、分布随机且错综复杂、大小不均,造成了横、纵项的非均质性极强。
[0003]自2005年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开始,迅速成为塔河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一个最重要手段,并且在油田得到推广,水驱可采储量和水驱单元逐年增加,截止2015年底,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水驱可采储量为4000
×
104t,而水驱采收率仅为14.9%。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累积注水单元为97个,单向受效单元69个,由于塔河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极强,井间差异大,且地下展布形态目前还无法清晰认识,注水效果变差和失效的比例增加,水窜导致注水效果变差和失效的单元20个,单向受效和水窜成为主要开发矛盾。
[0004]常规砂岩油藏的调驱是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相结合,在地层中形成一面活动的“油墙”,产生“活塞式”驱油作用,封堵水层,打通油层,驱出油层中的残余油,提高采收率。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累计实施4井次调驱,仅1井次有增油,效果一般,因此,亟需一种适合缝洞型油藏水窜治理的方法。
[0005]文献(赵娟,张健等,等压降梯度逐级深部调驱方法研究与应用,油田化学,2014.3.25(31))对大孔道发育的油田,要解决窜流和绕流现象必须进行油藏深部调剖,优化了深部调驱工艺段塞设计实现了在地层不同位置放置不同强度的调驱剂。并且在现场选择了两口注水井进行了试验,调驱后压力平均升高3.25MPa,含水率平均下降3.04%,净增油420t。
[0006]专利(CN107313758A)利用水泥浆制成的调剖剂优先进入流动阻力低的高渗透层段,并在预定时间内生成固体沉淀,对高渗透层段进行封堵,迫使注入水改变流动方向而进入中低渗透层段。泥浆内加入的聚合物与注入水接触的部分逐渐溶解、溶胀,增加了水的粘度,从而降低了油水流度比,提高了面积扫油效率,扩大了调剖的影响半径,进一步驱出地层中的残余油,以降低油井含水,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0007]专利(CN106988715A)第一段塞选用的冻胶类调剖剂能够在井底注水前端形成强有力的隔板,避免后续注入药剂及含油污泥直接突进到采出油井在最后一段塞中,利用聚合物微球的膨胀性能减小微孔道尺寸,利用聚合物微球吸附性,降压增注,利用聚合物微球的驱替性提高井组产油量,在采用三段塞注入方法中,第二段塞在大剂量消耗含油污泥的同时,进入大孔道和裂缝,封堵高渗透层带。
[0008]综上所述,现有报道的调驱均是建立在砂岩油藏,作用机理基于微观,与缝洞型油藏毫米级宏观作用机理不同。目前没有一种针对缝洞型油藏水窜治理的方法可以提供参
考,因此,本领域亟需针对缝洞型油藏主要是缝和洞交错组合的特点,提出全新的缝洞型油藏缩缝分流提高波及范围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提高缝洞型油藏波及范围的缩缝分流方法,通过参数优化设计,少量的颗粒在井组深部优势水窜通道实现缩缝的目的。
[0010]一种提高缝洞型油藏波及范围的缩缝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0011]步骤1、根据振幅变化率确定剩余油分布,并在位于剩余油分布区域的井组内根据井间连通性确定可能连通的井;往可能连通的井内注水并选定水窜类型为水驱受效类型的井为目标井组并根据目标井组的生产曲线及所在地层的地震剖面确定水窜优势通道和次级通道的位置和数量;所述目标井组包括注水井和受效井;
[0012]步骤2、根据测井曲线确定注水井周裂缝参数、根据示踪剂确定溶洞参数;
[0013]步骤3、根据步骤1所得的剩余油分布、水窜优势通道的位置和数量,以及根据步骤2所得的裂缝参数、溶洞参数确定缩缝位置;
[0014]步骤4、根据目标井组所在地层的地震资料、步骤1所得的剩余油分布、水窜优势通道的位置和数量、步骤2所得的裂缝参数、溶洞参数,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目标井组与所在地层的模型,通过对模型上的对应目标井组的注水井井口所在位置进行流道调整用剂注入试验,计算流体从水窜优势通道分流至次级通道所需的启动压力及流道调整用剂的用量;
[0015]步骤5、将流道调整用剂注入至所述缩缝位置。
[0016]步骤1中的水窜类型分为水驱无效类型和水驱受效类型,其中水驱受效类型适合本专利技术,确定水驱类型的方法为本领域常用方法,只需通过向目标井内注水,看下注水井曲线和井组生产井生产情况,注水期间是否有受效井,如果目标井注水后邻井未响应则是水驱无效类型,如果邻井出现水窜或高含水,则是水驱受效类型。
[0017]步骤2中“根据示踪剂确定溶洞参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操作,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缝洞型油藏注气示踪剂解释方法研究》一文中记载的方法进行相关操作。
[0018]步骤4中“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目标井组与所在地层的模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操作,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CN201811602591.4记载的方法进行相关操作。
[0019]当所述缩缝位置的施工压力升至所述启动压力时停止流道调整用剂注入;
[0020]优选地,步骤1中,可通过Petrel蚂蚁体分析井间连通性并确定可能连通的井。
[0021]根据步骤1中确定的水窜类型流道调整用剂的密度大小及使用的携带液;
[0022]优选地,若所述水窜类型为水驱无效类型,则流道调整用剂的密度应大于地层水密度0.05g/cm
3-0.1g/cm3,使用非高粘度携带液;
[0023]若所述水窜类型为水驱受效类型,则流道调整用剂的密度应大于地层水密度0.02g/cm
3-0.4g/cm3,并使用高粘度携带液。
[0024]所述高粘度携带液指粘度在300mpa
·
s左右的携带液,所述非高粘度携带液指粘度在300mpa
·
s以下的携带液,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本领域常见的其它携带液,例如,专利技术专利申请202010290648.2说明书第0024段记载的携带液。
[0025]步骤2中所述裂缝参数包括:裂缝的数量、缝高、缝宽、缝长;
[0026]溶洞参数包括溶洞的个数、体积;
[0027]步骤5中,采用段塞式注入将流道调整用剂注入至注水井内并到达目标井组所在地层的所述缩缝位置;
[0028]优选地,所述段塞式注入指分段注入流道调整用剂,上一段流道调整用剂到达缩缝位置后紧跟着注入下一段流道调整用剂;
[0029]优选地,流道调整用剂的软化粘连时间与流道调整用剂与携带液一起到达缩缝位置的时间一致。
[0030]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流道调整用剂的软化粘连时间可通过调配流道调整用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缝洞型油藏波及范围的缩缝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根据振幅变化率确定剩余油分布,并在位于剩余油分布区域的井组内根据井间连通性确定可能连通的井;往可能连通的井内注水并选定水窜类型为水驱受效类型的井为目标井组并根据目标井组的生产曲线及所在地层的地震剖面确定水窜优势通道和次级通道的位置和数量;所述目标井组包括注水井和受效井;步骤2、根据测井曲线确定注水井周裂缝参数、根据示踪剂确定溶洞参数;步骤3、根据步骤1所得的剩余油分布、水窜优势通道的位置和数量,以及根据步骤2所得的裂缝参数、溶洞参数确定缩缝位置;步骤4、根据目标井组所在地层的地震资料、步骤1所得的剩余油分布、水窜优势通道的位置和数量、步骤2所得的裂缝参数、溶洞参数,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目标井组与所在地层的模型,通过对模型上的对应目标井组的注水井井口所在位置进行流道调整用剂注入试验,计算流体从水窜优势通道分流至次级通道所需的启动压力及流道调整用剂的用量;步骤5、将流道调整用剂注入至所述缩缝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缝洞型油藏波及范围的缩缝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缩缝位置的施工压力升至所述启动压力时停止流道调整用剂注入;优选地,步骤1中,可通过Petrel蚂蚁体分析井间连通性并确定可能连通的井。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缝洞型油藏波及范围的缩缝分流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步骤1中确定的水窜类型流道调整用剂的密度大小及使用的携带液;优选地,若所述水窜类型为水驱无效类型,则流道调整用剂的密度应大于地层水密度0.05g/cm
3-0.1g/cm3,使用非高粘度携带液;若所述水窜类型为水驱受效类型,则流道调整用剂的密度应大于地层水密度0.02g/cm
3-0.4g/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保雷甄恩龙赵海洋李子甲杨祖国任波王建海钱真任文博吴文明李军何晓庆柏森应海玲巫光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