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轨制动装置及轨道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9213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1 0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磁轨制动装置及轨道车辆,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磁轨制动装置包括磁轨装置本体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磁轨装置本体适于对轨道产生磁吸作用,在制动过程中,磁轨装置本体无需与轨道发生直接接触,所受轨道产生的反作用较小,提高了轨道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轮毂黏着系数,所述磁轨装置本体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上,在轨道车辆需要进行制动的情况下,第一驱动件驱动磁轨装置本体靠近轨道,在轨道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第一驱动件可驱动磁轨装置本体远离轨道,在保证了轨道车辆正常行驶的同时,实现了磁轨制动装置与车体底部的连接,避免了现有的基础制动装置需连接在转向架上而导致基础制动装置数量受限的问题。转向架上而导致基础制动装置数量受限的问题。转向架上而导致基础制动装置数量受限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磁轨制动装置及轨道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磁轨制动装置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轨道车辆普遍采用安装于转向架的基础制动装置进行制动,由于转向架可用于安装基础制动装置的空间较小,每副转向架仅能安装少数基础制动装置,基础制动装置数量受到限制,此外,现有的基础制动装置多数采用盘形制动,在对轨道车辆进行制动的过程中,基础制动装置需与轨道直接接触,会受到较大的反作用力,轮轨黏着系数降低。
[0003]可见,现有的应用于轨道车辆的制动方式存在基础制动装置数量少、轮轨黏着系数低的问题,在列车减速度较大时或是制动初速度较大时,现有的基础制动装置无法为轨道车辆提供充足的制动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磁轨制动装置,通过设置磁轨装置本体,产生与轨道之间的磁吸作用以实现对轨道车辆的制动,在制动过程中无需与轨道发生直接接触,所受轨道产生的反作用较小,提高了轨道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轮毂黏着系数,此外,磁轨装置本体通过第一驱动件与轨道车辆的车体底部进行连接,在轨道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第一驱动件可驱动磁轨装置本体远离轨道,进而避免磁轨装置本体因距离轨道太近而影响轨道车辆的通过性,在轨道车辆需要进行制动的情况下,第一驱动件驱动磁轨装置本体靠近轨道,进而避免磁轨装置本体因距离轨道太远而无法实现有效制动的问题,在保证了轨道车辆正常行驶的同时,实现了磁轨制动装置与车体底部的连接,避免了现有的基础制动装置需连接在转向架上而导致基础制动装置数量受限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
[0006]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磁轨制动装置,包括:
[0007]磁轨装置本体,所述磁轨装置本体适于对轨道产生磁吸作用;
[0008]第一驱动件,所述磁轨装置本体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上,所述第一驱动件适于连接在车体底部并与转向架错开,所述第一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磁轨装置本体升降以使所述磁轨装置本体靠近或远离轨道。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0010]铰接件,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铰接件与车体底部转动连接;
[0011]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件沿所述铰接件的铰接端摆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靠近或远离轨道。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0013]缓振组件,所述缓振组件适于与车体底部连接,所述铰接件设置在所述缓振组件上。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缓振组件包括:
[0015]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适于与车体底部连接;
[0016]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通过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铰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减振器;
[0018]所述第一支架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用于容置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侧边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中心延伸,所述连接板适于连接车体底部,所述连接板连接有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减振器,以适于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第一凹槽开口的端面,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端面设有若干所述第二弹簧,以适于连接所述第一凹槽底部。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架的中部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凹槽底部,所述第二凹槽底部与所述连接板齐平,所述第二凹槽底部适于设置所述铰接件;
[0020]所述第二支架的外侧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离所述第一凹槽开口的一侧,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第一凹槽开口的端面适于连接所述减振器;
[0021]所述第二弹簧的延伸方向沿所述第一弹簧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减振器之间,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弯折部之间,具体地,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第二弹簧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架的相对两侧。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0023]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并位于所述铰接件与所述磁轨装置本体之间;
[0024]在所述磁轨装置本体对轨道产生磁吸作用的情况下,在沿轨道车辆的运行方向上,所述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后方,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轨道车辆的运行方向形成的倾斜角度为0
°
至90
°
,以对所述第一驱动件形成向前与向下的支撑分力。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适于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
[0026]在轨道车辆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行使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驱动所述支撑杆上拉所述第一驱动件,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件沿所述铰接件摆动,进而使所述磁轨装置本体远离轨道,直至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
[0027]在轨道车辆由行驶状态转变为制动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驱动所述支撑杆下推所述第一驱动件,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件沿所述铰接件摆动,进而使所述磁轨装置本体靠近轨道,直至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第一支座与车体底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支座之间可发生相对转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连接有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
[0029]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支座;
[0030]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支座与车体底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支座之间可发生相对转动;
[0031]倒三角支架,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铰接于所述倒三角支架的底部支点,所述
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倒三角支架的一侧支点,所述倒三角支架的另一侧支点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两端之间的位置。
[0032]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车体底部设有第一方面提供的磁轨制动装置。
[0033]本专利技术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0034](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磁轨制动装置设置有磁轨装置本体,通过产生与轨道之间的磁吸作用以实现对轨道车辆的制动,在制动过程中,磁轨装置本体无需与轨道发生直接接触,所受轨道产生的反作用较小,提高了轨道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轮毂黏着系数;
[0035](二)磁轨装置本体通过第一驱动件与轨道车辆的车体底部进行连接,且不设置在转向架上,从而能够释放转向架上的安装空间,能够为转向架上的各部件安装留出足够空间,而且,磁轨装置本体错开转向架安装,车体底部空间充足,能够方便安装足够数量的磁轨装置本体,在轨道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第一驱动件可驱动磁轨装置本体远离轨道,进而避免磁轨装置本体因距离轨道太近而影响轨道车辆的通过性,在轨道车辆需要进行制动的情况下,第一驱动件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轨装置本体,所述磁轨装置本体适于对轨道产生磁吸作用;第一驱动件,所述磁轨装置本体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上,所述第一驱动件适于连接在车体底部并与转向架错开,所述第一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磁轨装置本体升降以使所述磁轨装置本体远离或靠近轨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铰接件,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铰接件与车体底部转动连接;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件沿所述铰接件的铰接端摆动,以使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靠近或远离轨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振组件,所述缓振组件适于与车体底部连接,所述铰接件设置在所述缓振组件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振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适于与车体底部连接;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通过弹性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铰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减振器;所述第一支架的表面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用于容置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侧边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向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中心延伸,所述连接板适于连接车体底部,所述连接板连接有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减振器,以适于连接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第一凹槽开口的端面,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第一凹槽底部的端面设有若干所述第二弹簧,以适于连接所述第一凹槽底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轨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中部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凹槽底部,所述第二凹槽底部与所述连接板齐平,所述第二凹槽底部适于设置所述铰接件;所述第二支架的外侧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二支架的远离所述第一凹槽开口的一侧,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第一凹槽开口的端面适于连接所述减振器;所述第二弹簧的延伸方向沿所述第一弹簧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减振器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龙杨伟东李沛轩李刚杨东晓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