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面变栅距光栅扫描光刻干涉条纹线密度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全息光栅制作的
,具体涉及一种平面变栅距光栅扫描光刻的干涉条纹线密度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平面变栅距光栅是指光栅刻槽密度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平面光栅,具有自聚焦及像差校正的光学特性。与曲面光栅相比,光栅基底为平面,降低了基底的加工难度。入射到平面变栅距光栅的子午光线可以自形成谱线,光谱仪器中无需额外的准直及聚焦光学元件,减小了仪器的体积重量,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具有较高激光损伤阈值,在同步辐射光源装置、高能激光装置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0003]平面变栅距光栅的制作方式通常采用机械刻划、电子束直写、激光直写、全息曝光等方式制作。机械刻划、电子束及激光直写等制作方式属于超精密加工,逐线完成光栅刻槽的加工,制作效率低,且由于变栅距光栅相邻栅距的变化一般不超过纳米量级,对相应的超精密加工设备及加工条件要求很高,制作难度和成本高。传统全息曝光方式制作平面变栅距光栅,可采用球面波或非球面波曝光系统,但球面波曝光系统可调整的自由度较少,且存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平面变栅距光栅扫描光刻干涉条纹线密度设计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由以下步骤实现:步骤一、确定平面变栅距光栅的刻线密度函数及通用光刻过程制作参数;步骤一一、根据平面变栅距光栅的自聚焦特性及其在仪器中的应用需求,设计平面变栅距光栅刻槽密度目标函数g(x)为:g(x)=n
g0
+n
g1
(x
‑
W
g
/2)光栅的理想相位分布Φ
g
(x)表示为:Φ
g
(x)=2πg(x)
·
x=2π(n
g1
x2+n
g0
x
‑
n
g1
W
g
/2)式中,x为光栅矢量方向的坐标,x=0位于光栅边界处,W
g
为光栅矢量方向的总宽度,n
g0
为光栅中心处的刻槽密度,n
g1
为光栅刻槽密度的变化率,所述n
g0
和n
g1
根据变栅距光栅像差校正原理及光谱仪器或激光装置的使用参数确定;步骤一二、根据变周期扫描光刻系统的设计、装调参数及步骤一一获得的平面变栅距光栅刻槽密度目标函数,确定在进行该平面变周期光栅制作时的以下制作参数:设定干涉图样高斯束腰半径为R
ho
,相邻扫描段的干涉图样重叠宽度占所述束腰半径R
ho
的比例StepRatio,则干涉图样重叠宽度为StepRatio
×
R
ho
;设定步进扫描的总步数为N,所述N≥W
g
/(R
ho
·
StepRatio)+1,使曝光区域的宽度大于光栅的有效宽度;所述步进扫描每一步的步数为N
steps
,N
steps
=round(R
ho
·
StepRatio
·
n
g0
);round()为四舍五入取整数函数;步骤二、根据变周期扫描光刻总曝光量计算方法,计算干涉条纹线密度变化函数f(x)等于平面变栅距光栅刻槽密度函数g(x)时的光栅相位分布误差Φ
e
(x);所述变周期扫描光刻总曝光量的计算方法为:设定干涉条纹线密度变化函数f(x)与平面变栅距光栅刻槽密度目标函数g(x)具有相同的形式,表示为:f(x)=m0+m1(x
‑
W
g
/2)式中,m0为干涉条纹线密度变化函数的常数项系数,m1为干涉条纹线密度变化函数的一次项系数;扫描光刻起始扫描段从x=0时开始,x=0时对应的步进个数k=0,起始扫描为第1次扫描,其对应的曝光量为D0(x),S
k
为第k步的步进距离;S0=0,为从第0步至第k步的总距离,为k步步进后,第k+1次扫描的干涉条纹线密度;第k步步进后,第k+1次扫描的曝光量D
k
(x)及第k+1次扫描与初始扫描的相位差为:
式中,B(x)为单次扫描曝光量的背景分量,A(x)为单次扫描曝光量中高斯分布的曝光量强度包络;光刻结束时,光栅上的总曝光量为步进扫描总步数N步后N+1次扫描曝光量的叠加D
tot
(x),即:D
tot
(x)=D0(x)+D1(x)+
…
D
N
(x)=B
tot
(x)+A
tot
(x)sin(Ψ
tot
(x))式中,B
tot
(x)为总曝光量的背景分量,A
tot
(x)为总曝光量交流分量幅值;(x)为总曝光量交流分量幅值;(x)为总曝光量交流分量幅值;(x)为总曝光量交流分量幅值;Ψ
tot
(x)=2πxf0+Ψ(x)Ψ(x)=arctan[F(x)/E(x)]式中,Ψ
tot
(x)为总曝光量的相位变化量,Ψ(x)为总曝光量与第1次扫描之间的相位增量,Ψ
tot
(x)等于所制作的变栅距光栅的实际相位分布;γ(x)=A
tot
(x)/B
tot
(x)为总曝光对比度;设定f(x)=g(x),即m0=n
g0
,m1=n
g1
,利用上述变周期扫描光刻总曝光量计算方法,计算曝光量相位变化量Ψ
tot
(x),所制作的变栅距光栅的实际相位分布与光栅的理想相位分布之间的光栅相位分布误差为Φ
e
(x)=Ψ
tot
(x)
‑
Φ
g
(x);步骤三、通过数据拟合与迭代寻优方法设计干涉条纹线密度变化函数的一次项系数m1的优化设计值m
1_optimal
;步骤四、设计干涉条纹线密度变化函数的常数项系数m0的优化设计值m
0_optimal
;步骤五、根据步骤三和步骤四优化的m
1_optimal
和m
0_optimal
,核对曝光对比度是否满足曝光工艺需求;优化设计后的干涉条纹线密度变化函数:f
optimal
(x)=m
0_optimal
+m
1_optimal
(x
‑
W
g
/2);按照步骤二给出的变周期扫描光刻总曝光量计算方法,计算得到曝光对比度γ(x),判断在整个x范围内,曝光对比度γ(x)是否满足曝光对比度要求,如果否,则减小步骤一二中的干涉图样重叠宽度占束腰半径的比例StepRatio,重新执行步骤二至五,直至γ(x)满足曝光对比度要求;如果是,则整个优化过程结束,按照优化设计后的干涉条纹线密度变化函数f
optimal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莹,张刘,刘玉娟,王文华,朱杨,章家保,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