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达回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8106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马达回弹装置,设在马达的壳体内,属于马达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具有适于与输出轴固定的第一连接端,以及适于与壳体内壁固定的第一固定端;第二弹性件具有适于与输出轴固定的第二连接端,以及适于与壳体内壁固定的第二固定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输出轴外周壁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适于随输出轴正向转动,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具有使输出轴反转复位的回弹力;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配合,能够对输出轴提供稳定的回弹力,因此能够提高输出轴在摆动过程中的稳定性。程中的稳定性。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马达回弹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马达
,具体涉及一种马达回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通过输出轴的往复摆动而实现振动的马达采用齿槽转矩提供回弹力,能够实现马达输出轴的周期性摆动;上述马达的工作过程为:通过电磁力矩使输出轴正向转动预设角度,然后输出轴在齿槽转矩的作用下反向转动复位;输出轴不断正转和反转,能够实现输出轴的周期性摆动。
[0003]但是,齿槽转矩对马达的性能影响较大,且齿槽转矩提供的回弹力不稳定,容易出现马达振动不平顺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马达回弹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马达振动不平顺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提供一种马达回弹装置,设在马达的壳体内,包括:
[0007]第一弹性件,具有适于与输出轴固定的第一连接端,以及适于与壳体内壁固定的第一固定端;以及
[0008]第二弹性件,具有适于与输出轴固定的第二连接端,以及适于与壳体内壁固定的第二固定端;
[0009]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输出轴外周壁的两侧;
[0010]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适于随输出轴正向转动,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具有使输出轴反转复位的回弹力。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形成适于与壳体内周壁同轴设置的弧形结构。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关于输出轴的轴线旋转对称设置。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回弹装置还包括适于固定在壳体内周壁的固定盘,所述固定盘上设有适于避让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的通孔;
[0014]所述通孔的内周壁设有两个插槽,两个所述插槽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插接配合。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固定端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端之间为预设夹角。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一固定端之间设有弧形过渡部,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之间也设有弧形过渡部;所述弧形过渡部具有弹性。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弧形过渡部的凹面适于朝向输出轴的外周壁。
[00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为平面结构,输出轴上设有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接触的接触面。
[00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触面上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上设有与所述螺纹孔对齐的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与对应的所述接触面为螺栓连接。
[0020]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输出轴正向转动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跟随输出轴正向转动,进而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会产生形变,使得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能够对输出轴提供回弹力,因此输出轴能够在回弹力的作用下反转复位;输出轴重复正转和反转的过程,能够实现马达输出轴的周期性摆动。相比于齿槽转矩,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提供的回弹力更加稳定,能够使马达输出轴的振动更加平顺和稳定。
[002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马达回弹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配合,能够对输出轴提供稳定的回弹力,因此能够提高输出轴在摆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马达回弹装置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马达回弹装置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与输出轴配合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马达回弹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马达回弹装置的固定盘部分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马达回弹装置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与固定盘配合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第一弹性件;21、第一连接端;22、第一固定端;23、弧形过渡部;3、第二弹性件;31、第二连接端;32、第二固定端;4、输出轴;41、接触面;5、固定盘;51、通孔;52、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9]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马达回弹装置进行说明。所述一种马达回弹装置,设在马达的壳体1内,包括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第一弹性件2具有适于与输出轴4固定的第一连接端21,以及适于与壳体1内壁固定的第一固定端22;第二弹性件3具有适于与输出轴4固定的第二连接端21,以及适于与壳体1内壁固定的第二固定端32;其中,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1分别位于输出轴4外周壁的两侧;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1适于随输出轴4正向转动,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具有使输出轴4反转复位的回弹力。
[0030]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输出轴4正向转动后,第一连接端21和第二连接端21跟随输出
轴4正向转动,进而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会产生形变,使得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能够对输出轴4提供回弹力,因此输出轴4能够在回弹力的作用下反转复位;输出轴4重复正转和反转的过程,能够实现马达输出轴4的周期性摆动。相比于齿槽转矩,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所提供的回弹力更加稳定,能够使马达输出轴4的振动更加平顺和稳定。
[003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马达回弹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的配合,能够对输出轴4提供稳定的回弹力,因此能够提高输出轴4在摆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003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固定端22和第二固定端32连接,且第一固定端22和第二固定端32形成适于与壳体1内周壁同轴设置的弧形结构;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镜像对称;由于第一固定端22和第二固定端32连接,因此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可以一体成型,能够增加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的强度,便于提高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的使用寿命。在安装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时,第一固定端22和第二固定端32所形成的弧形结构的外周壁与壳体1的内周壁接触,并通过焊接将第一固定端22和第二固定端32固定在壳体1的内周壁上。
[003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关于输出轴4的轴线旋转对称设置;回弹装置还包括适于固定在壳体1内周壁的固定盘5,固定盘5上设有适于避让第一弹性件2和第二弹性件3的通孔51;通孔51的内周壁设有两个插槽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回弹装置,设在马达的壳体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弹性件,具有适于与输出轴固定的第一连接端,以及适于与壳体内壁固定的第一固定端;以及第二弹性件,具有适于与输出轴固定的第二连接端,以及适于与壳体内壁固定的第二固定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输出轴外周壁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适于随输出轴正向转动,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具有使输出轴反转复位的回弹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回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形成适于与壳体内周壁同轴设置的弧形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回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关于输出轴的轴线旋转对称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回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弹装置还包括适于固定在壳体内周壁的固定盘,所述固定盘上设有适于避让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周壁设有两个插槽,两个所述插槽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磊吕东佳黎平龚荣波陈慧文唐琪任曙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甲艾马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