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替拉韦钠微流控连续结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245537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替拉韦钠微流控连续结晶方法,包括:控制微结晶芯片的温度,将一定浓度的多替拉韦钠药液以一定的流速通入微结晶芯片内,使得多替拉韦钠药液流经微结晶芯片内部的微通道并生长成核,将从微通道流出的混合液放置在外部容器中继续生长,最终得到多替拉韦钠药物,解决了药物制备流程不连续和药物晶体形貌较差的技术问题,且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实现了药物的连续生产,生产效率高;制备药物品质稳定,晶体粒径分布范围窄,晶型以及晶习相对一致,更有利于保证下游药物品质;工艺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可重复性好。可重复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替拉韦钠微流控连续结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工制药和结晶
,具体涉及一种多替拉韦钠微流控连续结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多替拉韦(Dolutegravir)是第二代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类型1(HIV

1)感染的逆转录酶的抑制剂药,通过结合整合酶活性部位阻断逆转录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整合的链转移。相对于第一代整合酶抑制剂雷特格韦(Raltegravir)和埃替格韦(Elvitegravir),多替拉韦具有低剂量、副作用少、疗效好和安全性高等优势。为了提高多替拉维在人体的生物利用度,将多替拉韦转化多替拉韦钠(DTG

7)。
[0003]关于现有多替拉韦钠(DTG

7)制备方法的专利较少,均为实验室小剂量制备,且药物制备流程并不连续。因此这种方法制备药物会出现各批次药物品质不稳定,晶体粒径分布宽范,晶型以及晶习不一致,导致下游药物品质波动。除此之外,人工操作繁琐,可重复性差,药物晶体需研磨破坏化学键影响药效也是该种制药方式的缺点。/>[0004]微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替拉韦钠微流控连续结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控制微结晶芯片的温度,将一定浓度的多替拉韦钠药液以一定的流速通入微结晶芯片内,使得多替拉韦钠药液流经微结晶芯片内部的微通道并生长成核,将从微通道流出的混合液放置在外部容器中继续生长,最终得到多替拉韦钠药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替拉韦钠微流控连续结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恒温控温槽将所述微结晶芯片维持在50℃~80℃之间;所述微结晶芯片的结构包括:第一S型通道;第一Y型通道;以及第二S型通道;其中,第一Y型通道与第一S型通道、第二S型通道的汇集处形成一T型结构,第一S型通道出口与第二S型通道入口在同一直线上;第一S型通道的流路宽度为600μm,第一Y型通道的流路宽度为500μm,第二S型通道的流路宽度为600μ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替拉韦钠微流控连续结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多替拉韦溶于在异丙醇中,多替拉韦在异丙醇中的初始浓度在3.5mg/ml~6.5mg/ml之间,将多替拉韦溶液通过注射泵以0.05ml/min~0.1ml/min的流速进入第一S型通道的入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替拉韦钠微流控连续结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注射泵以0.01ml/min~0.03ml/min的流速进入第一Y型通道的第一入口,氢氧化钠的初始浓度为18mg/ml~21mg/ml之间;将氮气通过气体流量计调控以0.3ml/min

1.3ml/min的流速进入第一Y型通道的第二入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替拉韦钠微流控连续结晶方法,其特征在于,氢氧化钠溶液和氮气在第一Y型通道通过Y型混合结构形成气液段塞流,在T型结构处,多替拉韦溶液与气液段塞流混合,进行反应并成核,药液随着气液流体进入第二S型通道,最后被带出芯片,进入烧杯中,在烧杯中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博朱维平钱旭红罗薇刘芬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