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3822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7: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货物拾取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板,所述竖板一侧滑动连接有拾取机构,所述竖板一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固定连接于拾取机构顶部,所述拾取机构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设置于竖板一侧。该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通过拾取机构的设计,第一电机反转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第一转动杆带动传动齿轮转动,此时两个齿条板进行相向移动,齿条板带动连接板移动,连接板带动弧形夹板将蜂窝煤夹持住后,此时可将蜂窝煤进行拾取,在移动至存放区域时,第一电机正转可将蜂窝煤放下,以此代替人工拾取,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极大地节省了人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货物拾取
,具体为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蜂窝煤主要用于家庭生火、取暖,是用无烟煤制成的蜂窝状的圆柱形煤球,蜂窝煤比传统蜂窝煤可多烧开水6至8公斤,蓝火,能与液化气比美,蜂窝煤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得到有效控制和转化,使排出的气体不造成空气污染,不易破损,便于运输和存放,不掉黑渣,不易沾黑皮肤和衣服,而且成型煤重量轻,产量高,一吨煤可制成3000至4000块节能蜂窝煤,是生产传统蜂窝煤的3倍左右,利润是传统蜂窝煤的2.5至3倍。
[0003]目前现有的蜂窝煤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特别是冬季的农村地区,在对蜂窝煤进行运输等其他工作进行当中,都需要对蜂窝煤进行拾取堆积存放,特别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为了避免堆积,需要将生产完成的蜂窝煤人工拿取至另一边进行堆放,有人工手动堆积比较耗费人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板,所述竖板一侧滑动连接有拾取机构,所述竖板一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固定连接于拾取机构顶部。
[0006]所述拾取机构包括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设置于竖板一侧,所述竖板一侧开设有滑槽,所述伸缩杆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设置于滑槽内部,所述伸缩杆一侧固定连接有框体,所述框体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贯穿框体前侧并与框体转动连接,所述框体内部设置有两个连接板,所述框体底部开设有活动槽,两个所述连接板均贯穿活动槽,所述连接板一侧固定连接有弧形夹板。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杆外部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所述连接板一侧固定连接有齿条板,所述框体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分别贯穿连接板和齿条板,限位板贯穿齿条板可以对齿条板进行限位。
[0008]优选的,其中一个所述齿条板底部和另一个齿条板顶部均固定连接有齿条,两个所述齿条分别设置于传动齿轮顶部和底部,两个所述齿条均与传动齿轮相啮合,传动齿轮转动后两个齿条分别进行相向或者相背离移动。
[0009]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两侧分别与两个竖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腔顶部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往复丝杆,所述第一往复丝杆贯穿壳体底部并与壳体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往复丝杆外部套接有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与第一往复丝杆通过滚珠螺母副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一侧固定连接有推动板,所述伸缩杆贯穿推动板
并与推动板固定连接,第一往复丝杆带动第一轴承座上下移动。
[0010]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往复丝杆外部均固定连接有皮带轮,两个所述皮带轮之间设置有皮带,两个所述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所述壳体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一侧设置有第二往复丝杆,所述第二往复丝杆一侧与第二转动杆通过单向轴承连接,所述第二往复丝杆外部套接有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二轴承座与第二往复丝杆通过滚珠螺母副连接,所述壳体底部开设有通槽,所述第二轴承座底部固定连接有衔接板,所述衔接板贯穿通槽,所述衔接板底部与框体顶部固定连接,通槽为衔接板移动提供空间。
[0011]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板,第二转动杆贯穿其中一个支撑板并与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一侧与另一个支撑板一侧转动连接,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板一侧转动连接有圆杆,所述圆杆贯穿另一个支撑板并与支撑板转动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往复丝杆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圆杆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设置于第一锥齿轮底部,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一往复丝杆转动。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杆外部设置有第一辅助齿轮,所述第二转动杆与第一辅助齿轮通过单向轴承连接,圆杆外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辅助齿轮,所述第一辅助齿轮设置于第一辅助齿轮底部,所述第一辅助齿轮与第一辅助齿轮相啮合,第二辅助齿轮带动圆杆转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
[0014]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通过拾取机构的设计,第一电机反转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第一转动杆带动传动齿轮转动,此时两个齿条板进行相向移动,齿条板带动连接板移动,连接板带动弧形夹板将蜂窝煤夹持住后,此时可将蜂窝煤进行拾取,在移动至存放区域时,第一电机正转可将蜂窝煤放下,以此代替人工拾取,极大地节省了人力。
[0016]2、该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通过移动机构的设计,第二往复丝杆带动第二轴承座向一侧移动,第二轴承座带动衔接板移动,衔接板带动框体横向移动,第一往复丝杆同时带动第一轴承座向下移动,第一轴承座带动推动板移动,推动板带动伸缩杆向下移动,伸缩杆带动框体向下移动,可通过以上以上步骤对所拾取的蜂窝煤进行所存放位置的调整。
附图说明
[00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结构剖视图;
[0020]图3为图2中的A处放大图;
[0021]图4为图2中的B处放大图。
[0022]图中:1、底座;2、竖板;3、拾取机构;31、伸缩杆;32、滑槽;33、滑块;34、框体;35、第一电机;36、第一转动杆;37、连接板;38、活动槽;39、弧形夹板;391、传动齿轮;392、齿条板;393、限位板;394、齿条;4、移动机构;41、壳体;42、第一往复丝杆;43、第一轴承座;44、推动
板;45、皮带轮;46、第二电机;47、第二转动杆;48、第二往复丝杆;49、第二轴承座;491、衔接板;492、支撑板;493、圆杆;494、第一锥齿轮;495、第二锥齿轮;496、第一辅助齿轮;497、第二辅助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板2,竖板2一侧滑动连接有拾取机构3,竖板2一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机构4,移动机构4固定连接于拾取机构3顶部。
[0025]拾取机构3包括伸缩杆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板(2),所述竖板(2)一侧滑动连接有拾取机构(3),所述竖板(2)一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机构(4),所述移动机构(4)固定连接于拾取机构(3)顶部;所述拾取机构(3)包括伸缩杆(31),所述伸缩杆(31)设置于竖板(2)一侧,所述竖板(2)一侧开设有滑槽(32),所述伸缩杆(31)一侧固定连接有滑块(33),所述滑块(33)设置于滑槽(32)内部,所述伸缩杆(31)一侧固定连接有框体(34),所述框体(34)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35),所述第一电机(35)通过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杆(36),所述第一转动杆(36)贯穿框体(34)前侧并与框体(34)转动连接,所述框体(34)内部设置有两个连接板(37),所述框体(34)底部开设有活动槽(38),两个所述连接板(37)均贯穿活动槽(38),所述连接板(37)一侧固定连接有弧形夹板(3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杆(36)外部固定连接有传动齿轮(391),所述连接板(37)一侧固定连接有齿条板(392),所述框体(34)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393),所述限位板(393)分别贯穿连接板(37)和齿条板(39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齿条板(392)底部和另一个齿条板(392)顶部均固定连接有齿条(394),两个所述齿条(394)分别设置于传动齿轮(391)顶部和底部,两个所述齿条(394)均与传动齿轮(391)相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洁净型蜂窝煤自动拾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4)包括壳体(41),所述壳体(41)两侧分别与两个竖板(2)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壳体(41)内腔顶部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往复丝杆(42),所述第一往复丝杆(42)贯穿壳体(41)底部并与壳体(41)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往复丝杆(42)外部套接有第一轴承座(43),所述第一轴承座(43)与第一往复丝杆(42)通过滚珠螺母副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党生魏舜李凡运
申请(专利权)人:阳谷县鑫火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