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以及隧道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21331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7 16: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以及隧道,属于公路隧道通风技术领域。其中,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包括可沿隧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排烟道、设于所述排烟道首尾两端的端部排烟机房以及均可独立工作的若干串联排烟机房,两个所述端部排烟机房均与所述排烟道连通,各所述串联排烟机房沿所述排烟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且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所述排烟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隧道,包括车道层以及上述的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所述车道层位于所述排烟道的正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所述主线隧道排烟道内负压值,减少排烟系统漏风量,降低了单台排烟风机的风量及风压,提高了隧道排烟系统可靠性。靠性。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以及隧道


[0001]本技术涉及公路隧道通风
,具体为一种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以及隧道。

技术介绍

[0002]相对于纵向通风系统,重点排烟系统能将烟气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在阻滞工况下,可以更好地保证隧道内司乘人员安全疏散,为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近年来,重点排烟在国内外特长公路隧道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武汉长江隧道、上海长江隧道等。
[0003]目前,常规的重点排烟系统通常是在两条主线隧道分别设置排烟道,并连接至两端排烟风机房内,排烟道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电动排烟风阀。当其中一条隧道发生火灾时,开启着火点附近若干个电动排烟风阀,同时开启两端排烟机房内各一台风机对着火隧道进行排烟。根据《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T 141

2017),风道的漏风量与风道内压力的0.65次方成正比,即风道内压力越大,漏风量越大。另外,根据《排烟系统组合风阀应用技术规程》(CECS 435

2016),电动排烟风阀的允许漏风量也与风道内的压力相关,压力越大,漏风量越大。
[0004]显然,隧道越长,需要设置的电动排烟风阀数量越多,排烟系统的漏风量越大,所需排烟量也越大,对于特定面积的排烟道,通风系统所需克服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越大,风机的压力也就越大。另外,在重点排烟模式下,风机开启后,在电动排烟风阀处形成稳定风速的时间会随着隧道长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隧道越长,排烟系统响应时间也就越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以及隧道,可降低系统风压,减少漏风量,缩短系统响应时间,在保证排烟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排烟风机风量及风压,提高隧道安全性。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包括可沿隧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排烟道、设于所述排烟道首尾两端的端部排烟机房以及均可独立工作的若干串联排烟机房,两个所述端部排烟机房均与所述排烟道连通,各所述串联排烟机房沿所述排烟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且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所述排烟道。
[0007]进一步,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均通过隔墙将所述排烟道隔开。
[0008]进一步,所述排烟道于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的部位向上凸起形成供所述串联排烟机房安置的安置区间,所述安置区间形成的两个倾斜通道分别为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0009]进一步,每一所述倾斜通道与所述排烟道的水平通道之间的夹角不大于 45
°

[0010]进一步,两个所述端部排烟机房内均设有排烟风机。
[0011]进一步,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内均设有抽气方向可变的可逆排烟风机。
[0012]进一步,还包括多个电动排烟风阀,各所述电动排烟风阀间隔布设在所述排烟道上。
[0013]进一步,相邻的两个所述串联排烟机房之间的间距在3~4千米。
[0014]进一步,所述端部排烟机房和所述串联排烟机房中的风机均通过FAS系统控制。
[00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隧道,包括车道层,还包括上述的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所述车道层位于所述排烟道的正下方。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所述主线隧道排烟道两端及中部设置排烟机房,使得所述主线隧道排烟道内动力分散,每台排烟风机仅需克服着火点~本排烟机房或上游排烟机房~本排烟机房的阻力,从而降低了所述主线隧道排烟道内负压值,减少排烟系统漏风量,降低了单台排烟风机的风量及风压,提高了隧道排烟系统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中:1

端部排烟机房;2

串联排烟机房;3

排烟道;4

隔墙;5
‑ꢀ
电动排烟风阀;6

车道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包括可沿隧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排烟道3、设于所述排烟道3首尾两端的端部排烟机房1以及均可独立工作的若干串联排烟机房2,两个所述端部排烟机房1均与所述排烟道3连通,各所述串联排烟机房2沿所述排烟道3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且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2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所述排烟道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主线隧道排烟道3两端及中部设置排烟机房,使得所述主线隧道排烟道3内动力分散,每台排烟风机仅需克服着火点~本排烟机房或上游排烟机房~本排烟机房的阻力,从而降低了所述主线隧道排烟道3内负压值,减少排烟系统漏风量,降低了单台排烟风机的风量及风压,提高了隧道排烟系统可靠性。具体地,在出现火灾点时,设在排烟道3两端的端部排烟机房1以及各所述串联排烟机房2均开始工作,火灾点处产生的浓烟会被离其最近的串联排烟机房2吸取并送至与其临近的端部排烟机房1,而该火灾点附近的串联排烟机房2也可以辅助排烟道3与其临近的端部排烟机房1,如此即可迅速将浓烟排除,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且结构简单,有利于推广应用。优选的,相邻的两个所述串联排烟机房2之间的间距在3~4 千米。
[0021]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 2均通过隔墙4将所述排烟道3隔开。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隔墙4将排烟道3 隔开,可以便于串联排烟机房2的风机的工作,使其工作效率更高,如图1 中箭头所示为风机工作时气流的流动方向,即排烟方向,隔开后,产生的浓烟会从进风口进入并从出风口排出。
[0022]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所述排烟道3于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2的部位向上凸起形成供所述串联排烟机房2安置的安置区间,所述安置区间形成的两个倾斜通道分别为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在本实施例中,将串联排烟机房2设在较高处,一方面可以便于串联排烟机房2 的布设,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主线隧道排烟道3内负压值。优选的,每一所述倾斜通道与所述排烟道3的水平通道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5
°

[0023]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两个所述端部排烟机房 1内均设有排烟风机。在本实施例中,排烟风机工作可以提供抽力,方便将浓烟迅速抽走。
[0024]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优化方案,请参阅图1,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 2内均设有抽气方向可变的可逆排烟风机。在本实施例中,串联排烟机房2中的风机为可逆排烟风机,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抽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沿隧道的长度方向布置的排烟道、设于所述排烟道首尾两端的端部排烟机房以及均可独立工作的若干串联排烟机房,两个所述端部排烟机房均与所述排烟道连通,各所述串联排烟机房沿所述排烟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设,且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所述排烟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均通过隔墙将所述排烟道隔开。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道于每一所述串联排烟机房的部位向上凸起形成供所述串联排烟机房安置的安置区间,所述安置区间形成的两个倾斜通道分别为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分布式隧道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倾斜通道与所述排烟道的水平通道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轮飞肖明清蔡崇庆刘健陈玉远刘俊甘甜陈慧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