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0612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包括缸体、活塞杆、驱动杆及控制组件,缸体的一端设置有顶端密封座,另一端设置有底端密封座,缸体内设置有滑动阀芯,活塞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缸体内并与所述滑动阀芯固连,滑动阀芯将所述缸体内部划分为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活塞杆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油室和第三油室的阻尼孔,活塞杆内部设有调节件,调节件上设有调节孔,驱动杆的上端密封穿设出顶端密封座以缸体顶部的控制组件连接,所述驱动杆的下端延伸入活塞杆内部与调节件连接,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调节件的转动,从而遮挡或至少部分显露所述阻尼孔。能适应性调节前叉的回弹速度,有效改善骑行过程中前叉对复杂路况的适应性。有效改善骑行过程中前叉对复杂路况的适应性。有效改善骑行过程中前叉对复杂路况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
,尤其涉及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提升,骑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通过骑行实现绿色环保出行或者强身健体的目的。自行车前叉是自行车结构中的重要部件,其上端与车把相连,下端与前轮配合,组成具有导向功能的前轮结构,现有的中高端自行车前叉一般均具有避震功能,用于提高骑行者在颠簸路面骑行的舒适度。但此类前叉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骑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路面,其颠簸程度不一,从而对前叉所造成的冲击也不相同,为了应对各类冲击,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前叉避震的软硬,以防前叉出现打底现象;当突遇大幅度颠簸时,还常常出现前叉回弹过快导致车头跳动或弹起等现象,给骑行者带来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能适应性调节前叉的回弹速度,有效改善骑行过程中前叉对复杂路况的适应性,确保骑行人员在快速行驶遇到多种复杂路况时的人身安全。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包括缸体、活塞杆、驱动杆及控制组件,所述缸体的一端设置有顶端密封座,另一端设置有底端密封座,所述缸体内设置有滑动阀芯,所述活塞杆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缸体内并与所述滑动阀芯固连,所述滑动阀芯将所述缸体内部划分为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所述活塞杆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油室和第三油室的阻尼孔,所述活塞杆内部设有调节件,所述调节件上设有调节孔,所述驱动杆的上端密封穿设出所述顶端密封座以缸体顶部的控制组件连接,所述驱动杆的下端延伸入活塞杆内部与调节件连接,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调节件的转动,从而遮挡或至少部分显露所述阻尼孔。
[0006]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件配置有限位部,所述阻尼孔具有第一限位端部和第二限位端部,当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端部或第二限位端部抵持时能限制所述调节件相对于所述活塞杆旋转。
[0007]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为限位销钉。
[0008]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孔设置在所述调节件的侧壁,所述调节孔沿所述调节件周向设置且呈环形状,所述阻尼孔沿所述活塞杆周向设置且呈环形状。
[0009]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件为筒形结构,所述调节件设有插入通孔,所述调节件底部设有条形开口,所述驱动杆下端设有与所述条形开口密封配合的扁形结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回弹调节旋钮,所述回弹调节旋钮包括旋杆部及旋帽部,所述旋杆部插入到所述顶端密封座以与所述驱动杆的上端连接,所述旋帽部与所述旋杆部相连并自所述顶端密封座突出。
[0011]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杆的上端与所述旋杆部下端螺纹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杆上端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不贯穿所述驱动杆设置,所述连接孔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旋杆部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滑套、回弹弹簧及回弹挡圈,所述滑套活动套设于所述活塞杆外部,所述回弹挡圈及回弹弹簧均套设于所述活塞杆外部,且所述回弹弹簧位于所述滑套与所述回弹挡圈之间,所述滑动阀芯轴向贯穿设有多个回弹流体通道,所述回弹流体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油室与所述第二油室,所述回弹弹簧的一端弹抵于所述回弹挡圈,所述回弹弹簧的另一端抵于所述滑套,以致所述滑套常态接近多个回弹流体通道形成阻碍。
[0014]进一步地,所述滑动阀芯的外部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嵌有环形卡环,所述环形卡环的外周面滑动接触于所述缸体的内周面,且所述环形卡环设有缺口缝隙,油体自所述缺口缝隙处往复于第一油室与所述第二油室内,形成所边沿油路。
[0015]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在本专利技术中,当使用者因道路或自身习惯需要调整其回弹阻尼效果时,通过控制组件控制驱动杆的转动,调节件随驱动杆转动,使其遮挡或至少部分显露阻尼孔,实现阻尼孔的流通面积大小可调,以此控制流量大小,实现自适应地调整油气前叉的回弹速度,从而达到任意调整回弹阻尼效果,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有效改善骑行过程中前叉对复杂路况的适应性,确保骑行人员在快速行驶遇到多种复杂路况时的人身安全。另外,控制组件位于缸体的顶部,这样不需要下蹲便可对进行回弹阻尼的调节,此外不会因为在运输过程中对回弹功能造成不可逆转之损坏,有效保护了前叉的回弹功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的剖视图;
[0019]图3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的活塞杆与滑动阀芯的装配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的滑动阀芯的示意图;
[0022]图中:10、缸体;101、顶端密封座;102、底端密封座;103、滑动阀芯;1030、回弹流体通道;104、第一油室;105、第二油室;106、环形卡环;107、缺口缝隙;20、活塞杆;201、阻尼孔;30、驱动杆;40、调节件;401、调节孔;402、限位部;50、回弹调节旋钮;501、旋杆部;502、旋帽部;60、滑套;70、回弹弹簧;80、回弹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竖直”、“顶”、“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
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一个”、“另一个”等用于区分相似的元件,这些术语以及其它类似术语不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5]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各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元件采用相应的附图标记(例如,以“1XX”和“2XX”标识的元件结构相同、功能类似)。
[0026]如图1

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包括缸体10、活塞杆20、驱动杆30及控制组件,所述缸体10的一端设置有顶端密封座101,另一端设置有底端密封座102,所述缸体10内设置有滑动阀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10)、活塞杆(20)、驱动杆(30)及控制组件,所述缸体(10)的一端设置有顶端密封座(101),另一端设置有底端密封座(102),所述缸体(10)内设置有滑动阀芯(103),所述活塞杆(2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缸体(10)内并与所述滑动阀芯(103)固连,所述滑动阀芯(103)将所述缸体(10)内部划分为第一油室(104)和第二油室(105),所述活塞杆(20)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油室(105)和第三油室的阻尼孔(201),所述活塞杆(20)内部设有调节件(40),所述调节件(40)上设有调节孔(401),所述驱动杆(30)的上端密封穿设出所述顶端密封座(101)以缸体(10)顶部的控制组件连接,所述驱动杆(30)的下端延伸入活塞杆(20)内部与调节件(40)连接,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调节件(40)的转动,从而遮挡或至少部分显露所述阻尼孔(20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40)配置有限位部(402),所述阻尼孔(201)具有第一限位端部和第二限位端部,当所述限位部(402)与所述第一限位端部或第二限位端部抵持时能限制所述调节件(40)相对于所述活塞杆(20)旋转。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402)为限位销钉。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401)设置在所述调节件(40)的侧壁,所述调节孔(401)沿所述调节件(40)周向设置且呈环形状,所述阻尼孔(201)沿所述活塞杆(20)周向设置且呈环形状。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弹阻尼力可调的前叉用油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40)为筒形结构,所述调节件(40)设有插入通孔,所述调节件(40)底部设有条形开口,所述驱动杆(30)下端设有与所述条形开口密封配合的扁形结构。6.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莉华毛祖顺徐威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科美运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